非遗保护问题研究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519601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遗保护问题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非遗保护问题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非遗保护问题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非遗保护问题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非遗保护问题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遗保护问题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非遗保护问题研究【摘 要】近年来,非遗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人类的进步,非遗的保护工作将面临各种挑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 近年来,非遗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深入开展,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人大通过了非遗法 ,非遗保护工作机构不断健全,经费投入持续增长,普查、名录体系建设、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立等各项工作卓有成效。 正如,冯骥才先生在“非遗” 濒危与消亡的速度并未放缓一文中说到:“从社会转型期非遗面临

2、消亡而必须保护的角度看,我们似乎已建立起了一个貌似完整的保护体系。但是,如果我们真正深入到民间的非遗中,以冷静的、科学的、文化的眼光审视,从它历史文化的原真,现在时的真实情况,再放眼它的今后与未来,问题并非小小,而是大大。 ”1文化部部长蔡武也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督查工作会议上表示,尽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初步形成,非遗保护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目前中国的非遗保护仍处于起步阶段。非遗保护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是非遗的生态环境受到城市化的严重冲击。我国历史上是农耕社会,非遗的生存环境多半在村落,尤其是少数民族的非遗几乎都是在村落延续和发展,当前迅猛的城市化进

3、程和新农村建设热潮,使原生的村落正在急剧减少,以村落为载体的非遗随之消失。 其次是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浪潮,大批的农民进城务工,导致了农村人员大部分外流,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及妇孺。进城的农民工由于受到了城市文化的影响,逐渐丢掉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文化,甚至对村落的放弃。 三是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因年事已高或后继乏人,传承链条正在中断。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目前,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他们可能是农耕时代最后一代保持历史原真的传承者,但他们的技艺大多后继乏人。对于如何把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是众多传承人共同面临的难

4、题。 四是非遗保护工作缺乏科学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2一些非遗项目没有一套比较详细、完整的文化档案,特别那些重要的活着的无形的遗产,需要充分的口述与音像的存档。很多地方在这方面的工作基本没做或不全面。 “非遗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生活文化,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并没有从历史的高度认识到它的意义。传承者也不大可能认识到自己跳的舞,唱的歌,或者画的画,具有宝贵的历史、民俗、地域、审美等价值。

5、”3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动态的文化资源,无论是以哪一种符号或意象出现,都承载着一定的内容,而这个内容既有其相对稳定的特征,也有发展变化的一面,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人类的进步,不断得以衍生和发展。4这就需要专家学者及文化工作者站到历史的高度,认识它们、研究它们,帮助其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下去。我们可以借鉴非遗保护工作做的比较好的国家,吸取他们宝贵的经验,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探索出一条真正的适合我国非遗保护的路子。 五是申遗成功后,缺乏科学的管理和监督。不可回避的是,很多地方当初申遗的目的往往是与政绩挂钩的。被列入遗产名录的文化,即确定为历史文化财富,保护工作也就真正开始了,

6、但更多的是,申遗成功以后,政绩完成,这些非遗项目就被陈列到博物馆里了。当遇到文化保护成果展示时,才会被搬出来热热闹闹地表演一番。因此,非遗缺乏科学的管理和监督。 另一方面是在静态保护中,普遍存在着非遗资源开发的短期行为,对非遗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如许多手工艺产品被大量的机械化生产,失去了本身的文化内涵;许多民间舞蹈、仪式、风俗习惯被庸俗化、简单化,失去了原有的神韵。这是在非遗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杜绝的。 “开发这个概念是绝对不能使用在文化遗产上的。国际上对文化遗产使用的概念是保护和利用。利用是能够获取经济利用的。但利用的主要目的是发挥遗产良性的文化作用和精神影响。而开发是粗鄙的态度和做法,目的是用遗产赚钱,单一地作为生财的工具, ”5过分强调非遗保护过程中的产业化手段,让利润最大化的理念浸淫了非遗传承,忽视了非遗中蕴含的更为重要的文化意义,结果,不但不能给保护、传承工作带来环保的、富有生机的生存环境,反而会加速非遗的消亡进程。 综上所述,尽管我们的非遗保护体系逐渐完善,但对我们整个社会来说,保护工作仍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科学的管理、保护、执行与监督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核心,我们必须要遵循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让保护体系更科学化。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