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事故现场救护原则1__(恢复)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509233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灾害事故现场救护原则1__(恢复)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灾害事故现场救护原则1__(恢复)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灾害事故现场救护原则1__(恢复)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灾害事故现场救护原则1__(恢复)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灾害事故现场救护原则1__(恢复)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灾害事故现场救护原则1__(恢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灾害事故现场救护原则1__(恢复)(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二 、现场救护原则 1、顺序为排除险情紧急呼救保护现场转运伤员。呼叫救护电话: 120 110 112。 2、切勿立即移动伤者,除非处境危险。 3、将失事车辆引擎关闭,拉紧手掣。 4、呼救同时,现场人员首先查看病人的病情,伤病从车内救出的过程应根据伤情区别进行。 5、实行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呼吸心跳停止做心肺复苏抢救。 (二) 、现场救护原则 6、意识清醒的病人可询问其伤何处,立即检查患处,进行对症处理,疑有骨折应尽量简单固定后再进行搬运。 7、事故发生后应尽量对现场保护,以便给事故责任划分提供证据,并采用最快的方式向交通管理执法部门报告。 8、恶性交通事故时,当大量外援到达后,在抢险指挥

2、部统一领导下,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抢救,分类转送伤员等工作。 9、伤员大量时,必须对伤员进行分类,伤员四类验伤,伤员尽快送医院抢救,可明显降低死亡率。 包扎 伤 情 分 类 表 (七)中暑的现场救护 由于外界高温或身体散热困难,而无法自身调节时,很容易引起中暑。 一、中暑的症状 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大汗、头晕眼花、恶心胸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率快、甚至高热、昏迷抽搐等。 二、中暑的现场救护 1、迅速把病人移至阴凉通风处,平卧休息。 2、轻者饮淡盐水,可服用十滴水、藿香正气水、仁丹等。 3、高温者用凉水擦身,物理降温。 4、昏迷抽搐者,应尽早获得专业治疗。 ( 八)犬咬伤 犬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3、但经常而被犬咬伤,这已形成全球性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 2006 年,狂犬病发病人数达 3279 人。 人被犬、猫咬或抓伤后,感染狂犬病毒,表现为恐水怕风,进行性麻痹。其病死率几乎 100。 救护原则 1、凡被不能确定健康的犬、猫伤者,应接种狂犬疫苗。 2、到医院诊治。 谢谢大家!欢迎提问! 灾害事故现场 救护 海南红十字会救护培训中心 许琼政 的 一、灾害事故 地震 火灾 水灾 战争 恐怖事件 爆炸 建筑物倒塌 飞机失事 1、现场混乱繁杂 2、隐患随时存在 3、缺医无药 4、伤员多、伤情杂、同时需要救护 5、交通通信不便 一、现场特点: 残!乱!重! 二、实施救护三个阶段 二、实施救护三

4、个阶段: 一 现场救护 重视伤后 1 小时内“黄金抢救时间” ,10 分钟的“白金抢救”时间,要体现“立体救护、快速反应” 。 二 后送伤员 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快后送,使伤员 在最短的时间内能获得必要的治疗。 三 医院救护 伤员送往医院后,应立即给予高级生命支持。特殊伤害的伤员应送专科医院。 三、现场救护原则 当紧急灾害事故发生时,应尽快拨打电话120、119、999、110、112 等,重大事故应同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一 自救、互救 1、紧急呼救 2、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轻伤 在事故的抢救中不要因忙乱,而受干扰,或被轻伤员喊叫声所迷惑,使重伤员落在最后抢出而丧命。这是现场救护的总原则 3、先抢

5、后救、抢中有救、尽快脱离现场 事故现场隐患随时发生,特别是失火、爆炸、倒塌或有害气体中毒现场,要尽快抢出,撤离现场到安全地带。确保救护者与伤员的安全。 4、医护人员以救为主,其他人员以抢为主 各负其责,相互配合, 以免延误抢救时间。通常先 到现场的医务人员应该担负 现场抢救的组织指挥。 现场救护主要以创伤四 项与 CPR 等技术进行处理。第三节 溺水的现场救护 一、概 述 溺水时,水随呼吸入肺,阻碍气体交换,通常称为水窒息;少数因冷、惊吓、或水的刺激引起喉部反射性痉挛而窒息。溺水一般 4-5 分钟或 6-7 分钟就可因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因此,要争分夺杪迅速积极抢救。 二、溺死原因 (1)大量

6、水和藻、草、泥沙进入,阻塞口鼻、气管和肺,从而引起窒息。 (2)大量淡水进入血液循环,血液被稀释,出现溶血,引起高血钾,导致室颤、心博骤停。 (3)海水含有高渗钠,进入毛细血管后,因渗透压的作用导致血中水分大量进入肺泡腔,造成肺水肿而心衰死亡。 (4)大脑缺氧而引起脑水肿,脑疝形成而致残或死亡。 三、现场救护原则 ()水中救护 高声呼救,以获帮助。 有能力者,跳入水中救人。或借助漂浮物救人。迅速从后面游靠落水者,避免被其抱住。 若被抱住,应采取措施脱离。 从后托其头,仰泳奋力回岸。 1、将溺水者头偏向一侧,清除口、鼻腔内杂物。并判断呼吸与心跳。 2、海水淹溺者给予控水。但不为此而耽误 CPR

7、时间。 3、意识不清无呼吸者,迅速打开气道吹二口气,若胸部无起伏,按昏迷气道梗阻的方法救治。 4、如呼吸、心跳停止者,即采用 CPR。 5、不可轻易放弃 CPR 的时间。 6、救活后应送医院进一步治疗。 (二)岸上救护 第四节 烧烫伤的现场救护 烧烫伤是生活中很常见的意外。局部组织被烧伤后,轻者损伤皮肤,出现肿胀、水泡、疼痛;重者皮肤烧焦,甚至血管、神经、肌腱等同时受损。呼吸道也可以烧伤。烧伤引起的疼痛和皮肤渗出等原因导致休克,晚期出现感染、败血症而危及生命。 (一)慨述 图 5-7c 度烧伤 度烧伤 图5-7b 度烧伤 图 5-7a 度烧伤 烧烫伤轻者仅皮肤发红,称之为一度; 皮肤起水泡或有

8、血样液渗出者,称之为二度(有深、浅之分) ; 皮肤被烧焦,深及肌肉、骨骼,不觉疼痛者为三度。 (二)烧伤症状与分度 图 5-8a 伤人烧伤面积估计 图 5-8b 儿童烧伤面积估计 (1)手掌面积占全身面积约 1% (2)新九分法:头与上肢各占 9%;下肢与前躯干、背部各占 18%;阴部占 1% (三)烧烫伤面积的估计 (四)五大现场处理方法 盖 送 泡 冲 脱 第五节 蛇咬伤的现场急救 (一)我国常见十大毒蛇 眼镜王 眼镜蛇 出血性混合神经性毒蛇 白眉蝮 原矛头蝮 出血性混合神经性毒蛇 金环蛇 银环蛇 扁尾海蛇 神经性毒蛇 尖吻蝮 白唇竹叶青 圆斑蝰 出血性毒蛇 二 毒蛇咬伤的鉴别 蛇咬伤后首

9、先是鉴别是否为毒蛇咬伤,除了看蛇的外形,还要看蛇咬伤的牙痕.如是毒蛇应有下列特征: 毒蛇外形一般头为三角形,脖子细,身粗而尾短。 鉴别最有意义的是看牙痕。无毒的牙痕成排而细小;毒蛇牙痕除了有细小成排外,还有 2-4 个较大牙痕。 三 毒蛇咬伤的现场救护 1、被蛇咬伤,要先按毒蛇咬伤处理。 2、保持镇静,切勿惊慌奔跑,这样容易促进毒素吸收。 3、放低伤肢,以使血液循环减慢。 4、肢体伤处近心端上止血带,阻断淋巴与静脉回流。每 20-30 分钟放松一次。 5、切开毒牙痕,用清水冲洗伤口。 6、口腔无破溃时,可直接用口吸毒,吸一口吐一口,边 吸边漱口。有条件可直接拔火罐吸毒。 7、也可立即用火柴烧灼

10、伤口,以破坏蛇毒。 8、尽早呼救,寻求帮助。服南通蛇药、或季德胜蛇药。 9、迅速送医院,应用抗蛇毒血清法等治疗。 第四节 常见急性中毒 毒物种类繁多,确切地称为毒素。有不少本是药物,大量使用或使用不当,引起急牲中毒。不同的毒素对人产生不同的毒害,日常生活中常有发生。 一、慨 述 (一)毒素的吸收途径 1、经呼吸道吸收 2、经消化道吸收 3、经皮肤黏膜吸收 4、经静脉肌肉吸收 二 毒素在体内的分布 各种途径吸收 细胞内产生作用 与 RBC 或血浆结合, 经血液循环分布全身 三 毒素的代谢与排泄 1 毒素的代谢 毒素与机体的细胞的化学物质起合成作用,通过酶的作用而代谢为其他物质,有毒物质在体内主要

11、是通过肝脏进行代谢。 2 毒素的排出 毒素在体内代谢的同时,不断地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肾脏,有一些可随汗、乳、月经、皮肤排出。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 由进食被细菌污染过的食物而发病,病菌种类较多,最常见的是沙门氏菌属,夏秋季常见常在短时间内出现大批病人。 1、症状: 进食半小时至数小时,出现上吐下泻、腹痛,严重者脱水、休克、酸中毒、呼吸衰竭危及生命。 2、救护原则: 1 卧床休息,补充水电解质。 2 紧急呼救,告之详情。 3 保存食剩食物、餐具,供防疫检验。 4 如有大批病员,通知防疫部门。 ( 5)做好安慰工作。 三、药物中毒 ()阿片类药物中毒 此类药包括阿片、可待因、吗啡、杜冷丁、埃托菲、

12、芬太尼、罂粟碱等。主要作用是镇痛、解痉、辅助麻醉、止咳止泻;对中枢神经先兴奋后抑制,但以抑制为主。服后引起忘乎所以,飘飘欲仙的欣快感,易嗜好成瘾。 救护原则: 1 紧急呼救 2 意识清醒者,立即催吐. 3 打开气道,必要时人工呼吸. 4 急送医院. 5 带上服剩的药品或药瓶. 这类药物先兴奋后抑制,表现为意识障碍、瞳孔针尖样大小、高度呼吸抑制三大特征、血压下降等。 阿片致死量为 1.5-2g,吗啡中毒量为 0.06g,致死量口服为 0.3-0.4g,注射为0.15-0.2g. 二 镇静催眠药中毒 如定定、巴比妥等。小量镇静,抗焦虑;大量催眠、抗惊厥;中毒量可致呼吸麻痹而死亡。表现为意识障碍、瞳孔缩小 临死扩大 、呼吸浅而慢不规则、脉搏极弱、血压下降。 救护原则 1 紧急呼救。 2 清醒者立即反复催吐。 3 昏迷者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人工呼吸。 4 急送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