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ⅱ复习纲要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508490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ⅱ复习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必修ⅱ复习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必修ⅱ复习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必修ⅱ复习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必修ⅱ复习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ⅱ复习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ⅱ复习纲要(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复习纲要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了解都江堰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一)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三)古代水利工程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二、列举汉、唐丝织,商、春秋、汉冶金,唐、宋、明

2、、清时期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一)纺织业主要成就汉朝:素纱禅衣(图片) ;丝绸之路:汉代丝织品远销欧洲(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区域) ,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唐朝: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规模。(二)冶金业主要成就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春秋:人工冶炼铁器。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自然通风人力皮囊畜力水排(东汉、杜诗) 。(三)制瓷业主要成就唐朝: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越窑)青(瓷)北(邢窑)白(瓷)两大系统。宋代:江西景德镇窑。清代:粉彩瓷器。(四)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

3、征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 政府和皇帝专用物品 不在市场流通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产品 在市场流通家庭手工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业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农业的副业) ;历史悠久,享誉世界;成就突出:冶金、制瓷、丝织。三、列举春秋战国、唐、宋、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我国古代市场与城市发展的史实。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 ,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南北朝时期,出现民间集市“草市” 。唐代“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夜市”比较繁荣。

4、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不再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分散于宅屋之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晋商、徽商)和会馆。四、了解“重农抑商” 、 “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的情况,分析其缓慢发展的原因。(一) “重农抑商”政策(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含义:重视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二) “海禁”政策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

5、易的政策。影响:“海禁”政策严重打击了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日渐脱离发展大势。(三)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标志: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原因政策:“重农抑商”和“海禁” ;资金:“重农抑商”商人购田置地;(自由)劳动力:自然经济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市场:自然经济国内市场狭小;“海禁”海外市场有限;技术:文化专制,八股取士禁锢思想;闭关锁国阻碍技术交流。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

6、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民族工业:(广义)中国人投资兴办的运用资本主义机器化方式进行生产的工业。(狭义)民族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兴办的运用资本主义机器化方式进行生产的工业,又叫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注意:本专题中 “民族工业 ”一般情况下都是狭义的概念,即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一)自然经济解体过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商品输出,洋货物美价廉,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表现:破坏农村家庭手工业,打击城市手工业;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影响: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

7、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主要原因) ;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时间: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产生途径: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代表企业:上海方举赞、孙英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南海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二、了解民国初年的大办实业潮,认识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专

8、制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民国建立提高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政府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群众性的爱国反帝运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 ,有力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主要原因) 。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纺织业、面粉业等。代表人物:张謇(状元、实业家,创办南通大生纱厂) 、荣宗敬、荣德生。特点:发展不均衡(集中于沿海地区;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

9、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二)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利因素:列强侵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清末、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人民反帝爱国运动推动;民族资产阶级爱国精神。不利因素: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 ;环境恶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后天畸形(结构和分布失衡,没有形成独立完整工业体系) ;政局动荡(革命、战争不断)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概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等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一)社会主义改造内

10、容:1953 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 。意义: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中共八大(1956 年)的正确探索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注:先进的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三) “大跃进”和

11、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年)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影响: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四)经验教训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二、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年)内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

12、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意义: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包产到户” 、 “包干到户”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首创: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三)对外开放经济特区:(广东)深圳、珠海、汕头、 (福建)厦门、海南(1988 年) 。沿海开放城市:14 个,包括福州。沿海经济开放区:包括福建的闽东南地区。20 世纪 90 年代,上海浦东的开放开发,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对外开放格局: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三、了解我国

1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以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1992 年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 年的中共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创新,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饮食、居室建筑等物质生活和婚姻等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社会因素。(一)服饰: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中山装和旗袍:中西合璧的产物。第一阶段:鸦片

14、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装:旗袍。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二)饮食: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西餐西点(糖果、罐头等)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房屋建筑: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近代变化:西式建筑与中式建筑并存,中西结合。(四)习俗风尚(礼仪变化体现民

15、主平等思想):婚姻:婚姻自主,婚礼删繁就简。葬礼:趋于简化。其他:点头鞠躬取代跪拜作揖,握手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剪辫放足(不缠足) 。(五)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资本主义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 ;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力的提高;人民思想解放的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二、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火车、汽车、电报、电话等交通、电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它们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一)交通工具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二)邮电通讯1

16、877 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896 年, “大清邮政局”成立。(三)近代交通、通讯业发展的影响新式交通、通讯方式,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在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世界市场的含义: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交往活动的总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市场。一、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了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间日益紧密的联系。(一)新航路开辟:课本 P.83 图航海家 国籍 支持国 时间 成就迪亚士 葡萄牙 葡萄牙 14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