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业进事迹材料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3502137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农业进事迹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农村农业进事迹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农村农业进事迹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农村农业进事迹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农村农业进事迹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农业进事迹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农业进事迹材料(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农村农业进事迹材料粱作魁创业先进材料粱作魁,男,1981年出生,共青团员,龙井市三合村人,一名看似普通且文质彬彬的农村青年,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通过他不懈的努力,他经营的苹果梨合作社正在一步步的发展壮大,为农种植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成为了农村青年创业致富的带头人。粱作魁说过,他的内心里很早就有了要创业的想法,农村是个很广阔的市场,作为一名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他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大学毕业后,他一直边工作边构思着自己的创业梦想。终于在20*年,他说服了他的两个朋友,在父母的不解和反对下,在他的三合村老家合伙创立了一个苹果梨合作社,分

2、批种植了50株苹果梨树。然而,他们的一番创业激情刚刚开始就被一场病虫害浇凉了心。初期由于树种选择不好、技术的不熟练,又遭遇了病虫害,很多树苗甚至病死,产量很低,没赚到什么钱,还倒贴了不少钱。那段日子,各种负面的语言铺天盖地而来,父母更加不理解为什么他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孩子不在城市里工作安家,偏要回到村里创建什么苹果梨合作社。每次去往合作社的路上,身边的村民都会对他指指点点,对家里的小孩子说以后不能像他一样。粱作魁他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所坚持的,所走的道路到底正不正确。但是他又想到,年轻人就该坚持自己的梦想,既然自己相信方向没有错,那么迟早有一天自己会成功。粱作魁说,那时候我的信念是,既然你选

3、择了,就一定要做出成绩,绝对不能轻言放弃。凭着一股坚强的信念,他独自挑起了这副重担,打药、施肥、除虫等等都亲力亲为。他开始思索问题的关键所在,更加意识到第 2 页学习种植技术尤其是树种选择、种植、剪枝、病虫害防治等基本技术的重要性。于是,他只要一有时间就到网络上、书本中学习查阅相关树种选择、种植、剪枝、病虫害防治等基本技术,每天坚持写读书笔记,不懂的地方请教家乡有经验的老种植户,向推广站的技术员咨询相关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使他对的种植技术有了较为完善的了解。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苹果梨合作社种植的苹果梨有了很大的成功。到20*年底,彻底扭亏为盈。20*年后,他的苹果梨种植业已经形成模式,

4、降低了风险,提高了利润,达到年产量*千斤。“要想挣到钱,销售是关键”。在以前,由于信息闭塞,销售渠道单一,村民主要采取农户分散销售的办法。粱作魁建立苹果梨合作社以后,通过他对网络及市场的了解,为苹果梨的销售提供了很多信息,极大的保障了苹果梨合作社的销售渠道,增强了社员对种植的信心,对增收致富的信心。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很多村民们也纷纷开始发展种植,并加入苹果梨合作社,只要有人想要加入,粱作魁都会很热心的给村民们进行详细的讲解,遇到技术难题时,粱作魁还会在山上给他们手把手做示范,不断的提升了村民们的技术水平和种植经验。经过这几年的辛苦努力,粱作魁的苹果梨合作社渐渐走上了正轨。粱作魁不仅吃苦耐劳、勤

5、奋好学,而且淳朴善良、热心助人。他富了不忘本,一心想着让村民也能过上好日子。他建立的苹果梨合作社,让村里的很多困难户和种植户都加入到到苹果梨合作社,无私向村民传授养殖技术,指导村民科学养殖,替村民解决销路等等,得到了村民们的交口称赞,充分展现了一名新时代青年的风采。篇二:农民个人先进事迹。第 3 页农民个人先进事迹马添吉,男,1962年生人。他是大通县斜沟乡河滩村的一名农民,是县农技推广中心评选科技示范户,是大通县添吉马铃薯营销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他十几年如一日,为了农业普通品种、新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和普及,为了农民增产增收,不辞辛苦地奔波着,操劳着马添吉常说是科学种田,使我尝到了增产增收的甜头

6、。河滩村是一个以马铃薯种植为主的村。家家户户都种植马铃薯。早几年蔬菜市场疲软,农户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开始出现土地抛荒现象,但马添吉看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出台。他敏锐地感觉到农业生产的春天即将到来,蔬菜市场疲软只是暂时的。他没有向村内其他人一样,放弃种田外出务工,而是选择了坚持。正在这时,县农技部门伸出了援助之手,向他推荐了高产优质的马铃薯品种。他细心琢磨,每年农技推广中心的干部下乡指导生产,马添吉都热情地将他们迎到家里,问这问那。并帮助农技干部挨家挨户作宣传发动,推广先进适用栽培技术。因为他心里想到的是不仅要自己科学种田,更希望周围的农民朋友也能搞好科学种

7、田。县农技干部召集村民开马铃薯技术培训会,他总是第一个到场,坐在第一排位置,聚精会神地聆听,并与农技干部。在生产过程中,他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土、肥、水管理,不偷懒、不懈怠,坚持良种良法,优质品种覆盖率达100%。由于他的勤劳和智慧,他的马铃薯单产一直高于全镇的平均水平亩收入3500元左右,极大的带动了本地区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也起到了科技示范户的带头作用。20*年他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平均亩产超过7000斤。在马铃薯种植方面,马添吉抓住了以下几个要点:品种选择力求优良化、优质化;第 4 页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用生物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病虫防治;重点抓好马铃薯田间管理。今年,马添吉干劲更足了。

8、他说,种地是农民的老本行,我要把它种好,不仅能给我带来财富,更重要的是它使我感到有一种骄傲。正是在像马添吉这样的种粮大户的示范带动下,河滩村的马铃薯生产正朝着现代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篇三:农民个人先进事迹材料。勤劳致富创业食用菌的发展:1999年*嫁到婆家,最初,*和公公婆婆一起打理他们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但仅仅单一地种植蘑菇,土地利用率低,济效益低也不大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下决心改变现状。*利用闲暇时间,走访农贸菜场、大型超市,深切感受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普通的蔬菜,食用菌消费越来越受到青睐,诸如金针菇、草菇、姬菇这些饭桌上偶然出现的菜肴,美味却散发着一种稀缺之感。

9、她明白应该开发新品种,于是南下北上深入各地学习,先后从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江南食用菌科研所、*菌种研究所引进金针菇、草菇、猴头菇、绣针菇、姬菇等母种,潜心钻研,加上有丰富的食用菌技术出身的公公加以指点,*进步很快,对栽培技术了熟于心,果断地应用到食用菌的生产上,品种从少到多,规模从小到大,市场从点到面,很快成为*地区一家较大规模的食用菌生产大户,也是朝阳集团的一大菌类供应商。为了使产品能够进驻商超,这位娇柔的女子转战江浙沪,面对形形色色的经销商,散发出一种勇敢、不怕输、不服输的气场,丈夫更是盛赞妻子“打下了半壁江山”。凭借着良好的品质和不断的推广,鸿山飞凤的菌类还销往常熟、苏州、太仓、上

10、海等地,广受好评。灵芝生产基地:第 5 页依托菌类栽培的成熟技术,20*年*新增了灵芝生产基地,位于海拔1500-1800米的安徽原生态山林地区,得天独厚的空气、温湿条件创造了适合灵芝生长的原木短椴木培养基质,所产的灵芝孢子籽粒大而饱满,表面光滑,内含物多,药用价值高,加上引进国外先进的破壁技术,使得灵芝孢子粉的吸收率大大提高。20*年5月,*成功培育了北冬虫夏草这一珍稀的中草药,并以质优价廉、营养活性成分高而著称。事业需要创新,产品需要发展。多年的农村经验让*深深知道,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靠技术和人才。20*年,她与老公商量后一次性投资550多万元,新建生物农产品基地120

11、亩、深加工厂房面积2100平方米,投资了现代生物农产品的生产、生化、监测和加工设备。除了北冬虫夏草、灵芝破壁孢子粉,更为惊讶的是*一手打造的灵芝艺术盆景。灵芝,原是自然之神草而摄有日月之精华,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发现它能在家庭、酒店、办公室里大放光华。一帆风顺、五福临门、竹报平安、时来运转这些原本抽象又寓意美好的词语,在*的手中完全形象化了,犹如巧夺天工,让人惊叹不已。带领农户致富邻里乡亲们看到*一家的生意欣欣向荣,都过来“取经”。*很实在,日积月累的宝贵经验悉数奉上,一有人遇上栽培技术难题,她就去“灭火”。她的基地不仅生产各类鲜菇,而且每年生产制作平菇、金针菇等菌种袋筒20万袋左右,其

12、中一部分发往全镇及周边镇,也有发往更远的地方如浙江、苏北等。就鸿山街道而言,到她的基地购买袋筒的农户多达50户以上,袋筒发出后,*还实行跟踪服务,上门为他们解决栽培技术的难关,帮助农户多出菇、出优菇,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户的家庭收入,另一方面又解决了部分的出路。第 6 页真心回馈社会20*年,*被评为省级“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女能手;20*年、20*年公司分别被评为*市、*省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一路走来,如果说是不懈追求、顽强进取的勇气成就了*的人生价值,实现了农村工作者的梦想,那么作为女性,用真心帮助别人、回报社会公益实践的点点滴滴也在深化着*对生命的理解和追求。作为鸿山首家农业产业示范户,*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捐资助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