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专题检测高考化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482754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专题检测高考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专题检测高考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专题检测高考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专题检测高考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专题检测高考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专题检测高考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专题检测高考化(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基础等级评价1(2010江苏高考)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 ()A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它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C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D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解析:A 项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 产者;B 项该小草和其他植物之间是竞争关系,故并非对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C 项长在路边的小草可能含有一些利于生存的抗性基因,故可能对人类有重要价值 ;D 项路边的小草可为某些动物提供栖息环境,该动物可能是某种害虫的天敌。答案:B2(2010全国卷)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

2、述,错误的是 ()A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C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D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解析:A 项,农田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突出,生物种类比较单一,而草原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其群落的 结构相对复杂;B 项,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的是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的种群分布不均匀的现象;C 项,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强弱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密切,温度高分解者的活动能力强,温度低分解者的活 动能力弱;D 项,碳循 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

3、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答案:C3(2010江苏高考)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紧抓住题干中“运用生态学的知识进行合理解释”中的“生态学”这一关键词。A 项是从人体物质代谢的角度来描述的;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由于能量传递经过的营 养级少, 损失的能量少,可利用的能量应该较多;C 项是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角度合理解释题干中的观点,故答案为

4、 C;D 项是从营养的角度而非生态学的角度进行解释。答案:C4如图表示一个牧场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A 的能量分配是:约 20%流向 B,其余大部分流向 E。据图分析,下列正确的是 ()AE 从 A 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是捕食BEF 和 FE 是该生态系统所特有的一种营养关系CC 是该生态系统的一种分解者D减少 B 中不属于被饲养的牲畜的成分能有效提高牧场产量解析:从题干信息分析,A 的能量约 20%流向 B,其余大部分流向 E,可以推测 B 为消费者,E 为分解者, E 从 A 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是腐生;从图示看,E 被 F 所食,故 EFG 为一条腐食食物

5、链,E F、F E 是陆地生态系统常见的一种营养关系;C 为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减少 B 中不属于被饲养的牲畜的成分,可以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 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答案:D5(2010安徽高考)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 50 cm,网身长 145 cm,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 3 次,调查结果如表 (单位:个) ()物种1物种2物种3物种4物种5物种6物种7物种8物种9物种10甲 样本1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类 样本252 30 0 23 13 0

6、 41 0 22 12群 样本348 20 0 20 15 0 39 0 20 11乙 样本1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类 样本235 60 10 41 0 12 30 14 17 21群 样本334 50 18 35 0 11 26 12 16 19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 2 的种群密度小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 4 的种群密度大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 7 的种群密度小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 10 的种群密度大解析: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的种类越多,丰富度就越大,故乙类群

7、的丰富度大于甲类群。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 单位面 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甲类群和乙类群相比,物种 4 的种群密度在甲类群中较小,物种 7 的种群密度在乙类群中较小,故 C 项正确。答案:C6(2010重庆高考)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 3 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 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曲线 A 所示。组 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 F 所示。组 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 1 少。(1)组 1 中,甲

8、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_和_ 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 20 mL,则第 40 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_。(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结构。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代表的类似。解析:由组 1、组 2 和组 3 的 实验结果,可推 测 C 曲线可代表乙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则 B 曲线可代表甲和乙混合培养 时甲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D、E 曲线代表组 3 情况下乙、丙两种水生动物的数量变

9、 化情况。 (1)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决定的;根据题意,容器中的生物没有迁入和迁出。由图可知,容器中乙种群数量是 600 只,其种群密度为 600/2030(只/mL)。(2)两种鱼的生存场所不同,它们之间不存在竞争,其种间关系与图 中曲线 D 和 E 代表的类似。两种鱼都生存在水的底部,一种在河流中央底部,另一种在临近河岸底部,体 现的是生物群落的水平 结构。所描述的情景和组 2 情景相同,种 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B 和 F 代表的类似。答案:(1)出生率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 )30 只/mL(2)D 和 E水平 B 和 F发展等级评价(限时 40 分钟,满分 100

1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改编题) 在昆虫繁殖季节,使用特定的性引诱剂,可以将某种昆虫的雄性成虫诱杀。其结果与不使用性引诱剂相比,将是 ()改变子代的性别比例改变子代的种群密度改变子代的基因频率改变子代种群的空间特征A BC D解析:性引诱剂可以诱杀某昆虫的雄性成虫,改 变了当代种群的性 别比例,从而影响了子代的种群密度,通过这种人工 选择的方法也改变了子代种群的基因 频率。但 对子代性别的形成及该昆虫的空间分布没有影响。答案:B2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做“林窗” ,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

11、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了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解析:红松林受破坏后原有的土壤和繁殖体还存在, 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红松林取代白桦的原因是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在群落演替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会发生改变 。答案:B3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

12、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解析:废弃农田演替为森林,物种丰富程度和 净光合产量逐 渐升高,最后达到相 对稳定;固定太阳能的总量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最后 趋于稳 定;恢复力稳定性随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而降低,最后达到相 对稳定。答案:B4下列有关“S”型曲线 K 值的改变与事实相符合的叙述是 ()AX 轴为外界蔗糖液浓度,Y 轴为叶肉细胞渗透失水量,在 c 点时,去除细胞壁,K 值将不改变BX 轴为光照强度,Y 轴为绿色植物实际光合作用量,在 b 点提高 CO2 的浓度,K 值将

13、不改变CX 轴为氧气分压,Y 轴为水稻根细胞对硅的吸收速率,在 c 点时中耕松土,K 值将降低DX 轴为时间,Y 轴为某种群个体数,在 b 点改变环境条件或种群遗传因素,K 值将提高解析:细胞壁是全透性的,对细 胞的渗透作用无影响;b 点的限制因素主要是 CO2,提高 CO2 的浓度,K 值将升高;c 点的限制性因素是细胞膜上运输硅的载体数,中耕松土只是促进根细胞的呼吸作用,因此 K 值将保持不变;b 点为环 境的最大容纳量,若改变环境条件或种群遗传因素不一定会提高 K 值,如食物不足会使 K 值降低。答案:A5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KE博尔丁提出两种经济模式,一种是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

14、式的经济模式,称之为“牧童经济” ;另一种是未来应建立的模式,叫做“宇宙飞船经济” 。运用生态学知识对这两种经济模式分析正确的是 ()A “牧童经济”下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回路是完善的B “牧童经济”由于人为因素,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会越来越多C “牧童经济”由于人为因素,生态系统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D “宇宙飞船经济”具有极完善的物质循环和更新的性能解析:“牧童经济”会使环境遭到破坏,物 质循环回路在一定程度上会受阻;由于 环境的破坏,生物多样性会降低,生物种类会越来越少;人类 只能改变能量的利用率,不能改变能量的传递效率。答案:D6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同等实验条件下分别在 4 个大试管中进行培养(见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表中实验设置,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起始酵母菌数(10 3 个) 10 5 5 10A试管内种群的 K 值与试管相同B4 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 K 值所需时间不同C4 个试管内的种群在变化初始阶段都经历了 “J”型增长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 开始下降解析:K 值大小取决于酵母菌培养液体 积的大小,故 和的 K 值相同,和的 K值相同,由于和试管中培养液的体 积大于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