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文本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3481962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文本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课堂教学文本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课堂教学文本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课堂教学文本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课堂教学文本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文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文本(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论一、概念牙体牙髓病学是研究牙齿硬组织和牙髓组织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和转归的一门学科。二、牙体牙髓病学发展简史(一)世界范围1、西方国家有教科书的出现。即龋病学、牙体修复学、口腔医学、牙髓病学等。(二)牙病病因的研究史及治疗史1、龋病病因的化学细菌学说问世。2、龋病病因的四联因素出现。3、制定了牙病的治疗方法。4、充填材料及药物的出现(1)银汞合金充填材料。(2)于 1818 年有人提出用 H2O2 冲洗根管。(3)于 1830 年开始用木榴油、酚类作根管消毒。(4)1836 年有人用砷剂 As203 来杀死牙髓。(5)1891 年开始用甲醛甲酚治疗感染的牙髓病

2、和根尖周病。(6)1876 年开始用牙胶作根充。5、牙体牙髓治疗小器械的发明(1)1838 年有人发明拔髓针和光滑针及扩大针等。(2)1862 年,提出用橡皮胶来隔离口水。(三)我国口腔学四大发明(1)西汉有用砷剂失活牙髓。(2)唐代有用银膏充填补牙。(3)辽代开始有植毛牙刷问世。(4)宋代有牙齿再植术。口腔检查一、医生与患者的位置二、照明三、检查方法(一)检查及顺序重点检查:颌面部状况牙体组织牙周组织口腔粘膜等。检查顺序:1、颌面部 上下左右2、牙齿 全口牙:左上颌牙右上颌牙左下颌牙右下颌牙单个牙:唇(颊) 舌(腭) 合面邻面及颈部3、牙周组织:牙龈龈沟牙周膜4、口腔粘膜:唇颊舌头口底四、一

3、般检查(一)问诊1、主诉,患者就诊最主要原因,即疾病的主要症状、部位及时间。2、现病史,根据主诉有目的地按程序进行询问。3、既往史,重点询问与主诉有关的疾病。4、家族史,家族成员中有无类似疾病的发生、有无影响遗传性或传染性疾病。(二)望诊1、先望诊颌面部口内牙齿牙周粘膜。2、先检查主诉部位,再检查其他部位。(三)探诊1、龋洞深浅及范围。2、牙周袋的范围及深浅度。3、瘘道方向深度及来源等。(四)叩诊,即用镊子末端或口腔镜柄叩击牙冠部。据患者的感觉,判断根尖牙周膜反应情况。(五)触诊,利用医生手指的触觉和患者对触压的反应进行诊断。1、肿块大小及范围、边缘、硬度情况。2、脓肿的波动感。3、淋巴结的大

4、小、数目、活动度。(六)咬合检查,用于检查单个或一组牙有早接触和咬合创伤。(七)嗅诊,用嗅觉协助诊断(八)染色法。(九)牙齿松动度1、依方向: 0 为颊舌松动 0 为 0 +近远中方向 0 为 0 和 0 方向+垂直方向松动2、依松动幅度: 0 松动为 1mm 以内。 0 松动为 1-2mm 内。 0 松动为大于 2mm。五、特殊检查法(一)牙髓活力测定1、原理:牙髓的兴奋与牙髓组织的生理状态有关,可通过测验牙髓的感觉状态来决定其正常或异常。正常牙髓对冷、热刺激有一定的耐受阈,当牙髓有病变时,耐受阈有变化,对冷、热刺激可表现为敏感或迟钝,甚至无反应。2、方法(1)冷诊法:用低于 100c 冷水

5、,从患牙的后方向前测试。(2)热诊法(电诊法):用高于 600c 以上的热胶先测对侧同名牙或邻牙再测病牙。3、测试部位:患牙唇面或颊面颈 1/3 或中 1/3 处。4、临床意义(1)无反应,为牙髓坏死。(2)牙髓正常,为短暂的轻度或中度不适或疼痛。(3)牙髓充血,为产生疼痛,去除刺激物,疼痛立即消失。(4)牙髓炎症,为出现疼痛,而去掉刺激物疼痛仍持续一定时间。5、电诊禁忌证:(1)伤后六周以内的牙。(2)牙根尖孔未完全形成者。(3)全冠修复牙。(4)已作麻醉的牙。(5)安装心脏起搏器者。(二)麻醉法,通过麻醉神经干的方法来判断患者的颌位。(三)X 线检查,常用的是 X 线摄片检查,有助于发现病

6、变、确定其部位和范围。1、牙片分析内容(1)牙冠(2)牙根(3)牙周膜(4)牙槽骨六、病历记录1、一般项目,要准确记录,不可遗漏。2、主诉,简要记录最主要症状的部位和时间。3、现病史,据主诉按次序记录自发病到就诊时的病情变化过程,目前症状及曾作过的治疗及效果等。4、既往史和家族史。5、检查记录:重点,主诉与现病史反应的体征。记录顺序:先颌面部口内、牙齿牙周粘膜等。6、诊断。7、治疗记录。8、医师签名。第一篇 龋病第一章 概述第一节 龋病的概念一、龋病的定义和特征(一)定义:龋病(dental caries)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使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的一种疾病。就病因角度来

7、说,龋病也可称为牙体硬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疾病。(二)特征1、龋齿的变化特征:牙体硬组织在色、形、质均发生变化。2、表现 : (1 )硬组织发生脱矿。 (2 )微晶结构改变。 (3 )牙齿透明度下降。 (4 )牙釉质呈白垩色龋洞形成。(三)并发症(四)危害性1、造成牙冠缺损,成为残根,终至牙丧失,破坏咀嚼器官的完整性,影响消化功能。2、儿童过早缺牙,影响牙合系统的生长发育,降低健康素质。3、形成病灶牙,可引起远隔脏器疾病,危害生命二、龋病的历史1、龋病是人类历史上极为古老的疾病。据考古资料,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2、我国古代医学对龋病的防治有着丰富的经验。如唐代新修本草便有采用银膏补牙的记载。三、龋

8、病学的研究内容1、病因研究,主要涉及多种因素的研究。(1)细菌及所处的微环境即牙菌斑。(2)宿主的抵抗力,包括牙结构和唾液的影响。(3)细菌代谢的底物。(4)有关生物化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2、治疗研究第二节 龋病流行病学一、评价方法(一)患病率与发病率患病率是指患龋率,计算公式:龋率=患龋人数/被检人数100%如:调查某一小学一年级学生共 300 人,患龋人数 240 人,其患龋率公式:患龋率=240/300 100%=80%(二)目前常用反映龋均的指数:DMF(龋、失、补)指标DMFT(龋、失、补牙) ,表示以牙为计算单位。DMFS(龋、失、补牙面) ,表示以牙面为计算单位。

9、二、龋病流行趋势第二章 病因及发病过程第一节 牙菌斑一、定义: 菌斑是一种有机物沉积于牙面上的物质,是后天获得的沉积物。它可以导致龋病和牙周病。 牙菌斑是牙面菌斑的总称,它是一种稠密、不定形、非钙化的团块,该团块由细菌丛及细胞间的胶状基质所构成。二、菌斑的结构(一)平滑面菌斑,分为三层。1、菌斑牙界面层:该层是吸附细菌的获得性膜上方,有相当厚度和连续性,细菌细胞呈扇贝状排列。2、中间层:为细菌密集区和栅栏结构区,有 320 个细胞厚度,细菌呈栅栏状排列。3、细菌表层:有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球菌、短杆菌、食物残渣、上皮细胞所组成。(二)窝沟菌斑:以 G+球菌和短杆菌为主。三、牙菌斑的组成(一)碳水化

10、合物,约 1318%,脂肪 10-14% 。(二)蛋白质,约占菌斑干重的 4050%。(三)无机成分,有钙、磷、氟等,其含量取决于菌斑的部位和年龄。三、菌斑的形成和发育菌斑的形成和发育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获得性膜形成、细菌附着、菌斑成熟。(一)获得性膜(acquinred pellicle)1、定义:获得性膜是唾液蛋白或糖蛋白吸附于牙面所形成的生物膜,而无细胞结构的膜称为获得性膜。2、获得性膜形成过程:(1)形成部位,即牙面、各种充填材料及义齿上。(2)形成时间,清洁后 20 分钟内。(3)结构,在电镜下看,是无细胞结构,呈暗颗粒状。2 小时内形成获得性膜厚度约 100700 微米,24小时内个

11、体差异厚度约 3060 微米不等。(4)形态为球状、毛状和颗粒状三种。(5)完成初级聚集,即牙面清洁后约 8 小时完成。3、组成:由蛋白质 、碳水化合物和脂肪。4、功能:(1)主要是修复或保护牙釉质表面。(2)为牙釉质提供选择的透明性。(3)阻止口内特异性细菌附着牙面。(4)可作为菌斑微生物的底物和营养。(二)菌斑的成熟1、细菌密度、数目越来越多,生长繁殖又不断粘合细菌。2、牙菌斑的密度越来越厚,渗透性下降。3、葡聚糖产生,糖蛋白不断增加,加速菌斑的成熟。第二节 饮食因素一、蔗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一)食物中的糖类致龋作用1、糖是致龋的饲料,无糖不产生龋齿。2、糖的致龋主要是局部作用。3、糖类是

12、致龋的物质,其中,蔗糖是主要的物质。蔗糖的培养基有如下特点:(1)能产生葡糖基转移酶(GTF)较多。(2)生长的变链、体内提出的脂磷酸多,比其它糖多了三倍。(3)产酸量最多。PH 明显下降。(4)致龋菌利用蔗糖,形成葡聚糖速度快。(二)其他碳水化合物:如麦芽糖、乳糖、果糖和葡萄糖等,致龋低于蔗糖,不易被细菌利用。各种糖类的产酸能力与其致龋性呈正相关:蔗糖葡萄糖麦乳糖果糖山梨糖木糖醇。 (三)影响蔗糖作用的因素1、糖的摄入量越多,患龋率越高。2、糖的种类:单糖、双糖、多糖、蔗糖等。多糖易产生菌斑,而蔗糖致龋强。3、糖类在口内停留时间的长短对牙齿的影响。4、给糖时间。在牙齿发育以前,给糖多影响牙齿

13、大,到发育以后给糖影响小。二、蛋白质、矿物质、脂肪(自学)第三节 宿主(自学)第四节 影响龋病发生和发展的其他因 素(自学)第五节 病因学说一、内源性理论二、外源性理论三、蛋白溶解学说(一)Gottlieb、Pinecus 等提出了蛋白溶解学说,认为引起龋病经两个方面:1、首先是牙釉质有机物被破坏。2、在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晶体溶解,无机盐崩解。(二)蛋白溶解学说还不够完善,因为釉质是一种结构完整的组织,在牙脱矿之前,釉质只在酸、螯合剂作用下脱矿时才会发生溶解。四、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一)螯合的产生。(二)螯合学说 的理论1、牙齿的有机成分首先由细菌降解,再经过螯合过程使牙齿矿物质溶解而形成

14、龋病损害。2、通过蛋白溶解释放出各种螯合剂,如氨基酸、聚磷酸盐和碳酸盐、有机酸等,继之螯合剂溶解晶体羟磷灰石,形成龋病损害。(三)螯合学说理论的不足:1、缺乏有力的科学分析。2、螯合剂十分弱。3、牙釉质存在的有机物危弱。五、四联因素学说(二 )评价 1、口腔细菌在产生酸和溶解蛋白的作用。2、微生物发酵碳水化合物底物。3、酸导致牙齿脱钙及有机物溶解。(二)化学细菌学说不足之处:1、过分强调直接外因与龋病的关系,带有片面性。2、在龋病过程中将特异性细菌感染的作用未能肯定。第三章 临床特征和诊断第一节 龋病的病理过程一、牙釉质龋(一)釉质龋的病理变化1、硬组织发生脱矿。2、微晶结构改变。3、牙齿透明

15、度下降。4、牙釉质呈白垩色。5、釉质无明显龋洞形成。二、牙本质龋(一)病理发展过程龋病进行性龋病穿透釉质,沿釉牙本质界向侧方扩散,潜行破坏釉质。三、牙骨质龋第二节 龋病的临床表现及分类一、按发病情况和进展速度分类(一)急性龋(acute caries)1、湿性龋的临床表现:(1)进展快,短时间内形成深龋洞,洞内软化牙本质多,为松软而潮湿,又称为湿性龋(2)着色为浅棕色。(3)多见于儿童或体弱者。(二)慢性龋(chronic caries)(三)继发性龋(secondary caries)1、定义:继发性龋是龋病治疗后由于充填物边缘或窝洞周围牙体组织破裂,或修复材料与牙体组织不密合,或因治疗时未

16、除净病变组织,患牙再产生龋病,称继发龋。2、原因(1)备洞时腐质未去净。(2)材料调制不当。(3)充填时操作不当。(4)窝洞周围牙体组织破裂。3、临床表现(1)早期无症状。(2)晚期形成龋洞,洞口小底大,呈墨浸状。龋洞-指牙齿硬组织被细菌感染,造成无机物脱钙,有机物分解而形成的洞。(3)发病情况三、按病变深度分类(一)浅龋(牙釉质龋)1、无自觉症状2、平滑面釉质呈白垩斑点。3、窝沟呈黑褐色或墨浸状。4、龋洞浅,探粗糙可卡针头。5、无激发痛。第三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一、诊断方法1、视诊问诊2、探诊 3、温度测验4、X 检查5、透照二、诊断标准1、颜色,呈白垩状,黄褐色或黑褐色等。2、形态,粗糙缺损,龋洞形成。3、质 ,松软。4、自觉症状,温度或化学刺激的改变。三、诊断要点1、窝沟龋(1)龋洞口小底大。(2)探诊时能钩住探针尖端。2、平滑面龋(1)病变区呈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