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481020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陈晓明 1959 年生,福建光泽人,文学批评家。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和当代文学批评。著有文学理论、文学史专著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德里达的底线解构的要义与新人文学的到来 向死而生的文学守望剩余的文学性等多种;其著作曾获华语传媒文学大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一直未能完成文本细读的补课任务,以至于我们今天

2、的理论批评还是观念性的论述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传统的鉴赏批评向现代观念性批评转型,完成得彻底而激进。因为现代的历史语境,迫切需要解决观念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批评,因其强大的社会观念性,尤其契合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革命需要,因此在 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占据了主导地位。因为传统的底子还在起作用,也因为现代的批评家大多有直接创作的经验,观念性终究没有脱离文本太远,也未能全然压垮文本的存在。但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革命的观念性实际成为文学批评要表达的意义的前提,作品文本只有充当这些事先存在的观念素材才有意义。终至于文学批评大都变成大批判,如若对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性给予关注,这就构成

3、了资本主义文学观念在作祟的错误。文革后的 1980 年代,依然是观念性的解放占据主导意识,文学理论与批评既在引导思想解放运动,也在努力跟上这场运动。尽管说,1980 年代文学研究方法论变革的呼声与文学观念变革一样高昂,但方法论的程序设计并未跟上去。文学批评方法论曾经试图从自然科学时兴的“新三论” 入手,来推动当代文学批评方法的变革。1980 年代中期,林兴宅、黄海澄等人在这方面率先做出探索,在刘再复极力推举下,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新三论 ”着实热闹过一段时间。这是 1980 年代中国科学主义开始占据社会主导意识的影响所致,也是西方现代理论的最新成果传播不力,且存在“合法性” 困扰的后果。科学方法

4、论离文学毕竟有距离,二者融合并非易事,这场革新最终不了了之,无法对后续的批评方法留下有效的借鉴。 1980 年代中期,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批评在中国的译介明显扩展,一方面是周而复始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清除精神污染” 批判斗争;另一方面是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时代精神的感召下,使西方现代理论批评的传播逐步获得合法性。在这种语境中,西方现代派的文艺作品与理论批评无法遏止地在中国知识界传播。袁可嘉编选的一套外国现代派作品选 ,发行量逾数十万册,北京大学陈出版的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评论集也有数万册。与此同时,新批评、符号学、阐释学、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叙事学、现象学美学、后结构主义也开始四处引介,这些新

5、理论批评在给予年轻一代的学子以极大的震动,最敏感的那批人开始把理论建构的重点转移到最新的理论上来。 很显然,1980 年代是观念性解放的时期,观念性强的阐释学、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及后结构主义影响要更直接。因为现象学的晦涩复杂、精神分析学的程序特征、阐释学的含混性,使得这几种学说并未在中国理论批评界有实际的影响。符号学、结构主义以及叙事学相对热闹过一阵子。但叙事学主要限于外国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并未更深入与全面地转化到中国的文学批评领域,尽管“叙述 ”与“叙事”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学批评领域常用语,但叙事学的一套复杂精微的方法还难以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中广泛运用。最为不幸的是“新批评

6、” ,如此响亮的名称,如此率先的引介,并且也是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的最为深广的基本方法,在中国文学研究与批评的实践中也没有真正扎下根,甚至没有象模象样的仿效。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界和批评界最为热衷的话题,是指责别人的理论批评如何沾染西方的痕迹,只要指认为舶来品,那就足以让被指认者贻笑大方。如此之故,西方现代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实际上很难在中国的理论批评实践中产生到位的作用。这些热衷于进行这种指认的批评者,似乎连什么叫现代文学理论批评都没有弄明白。自白话文学运动之后,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的来路实际上只有两条路径,一条路径来自欧美,另一条路径来自苏俄。奇怪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以及苏俄的理论,理所当然地

7、被视为中国自己的东西;而欧美则被称之为“西方的”“ 外国的” 。对于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来说,广泛深入地研习西方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建构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并不是闭门造车就可以成就的伟业。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化,正如海外新儒家倡导的儒学的现代转化一样,也必然是在广泛吸收西方现代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才可能有真正的建树。空喊口号,没有充足的现代知识背景,创建文学理论的中国学派就只能是一种策略性空谈口号,一种拒斥外来知识的意识形态立场。但是,始终保持中国的视野或立场则是必要的,这并不是意识形态的立场,而是看待问题、评析问题有能力调动和融合中国经验,寻求阐释中国历史与当下问题的具有个体性的

8、创新视角。只有这种视角,才能真正打上融合现代理论批评知识的中国经验的烙印。 由此可见,中国 1980 年代以来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并没有真正完成现代理论批评的转型,因为其批评文体和知识谱系还是夹生饭,总体上还陈旧得很,五六十年代的苏俄那一套还没有转换到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上来,更遑论其他。1980 年代的现实主义批评模式,即感悟式的、印象式的和论断式的批评文体还是今天的主流,还没有经历过文本细读的全面洗礼。因为新批评、叙事学等批评理论方法的极其有限吸收,今天中国的文学批评还是论述性的、阐释式的,这并没有什么错,问题在于,如何以文本细读为肌理来展开论述和阐释,这是重要的环节,或者说基础。文本实证的观念和方法在当代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中没有打好基础,故而现在还是以道德主义立场就可以横扫一切,空泛的夸夸其谈和没有具体文本分析依据的所谓批评就可四处横行并博得喝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