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3474148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体会(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体会缶床对科学仪器检查之结果,只是在诊断上求取一个印证而已,在处方时,并不完全以仪器检查之结果为依据。因为中医诊断是以证为主要,从病人的证找寻原因,从病人的证来探索病的发展趋向,从病人的证来分辨阴阳、表皇、虚实、寒热。辨证明确了,即有把握处方。中医的诊断方法为望、闻、问、切四者,故善于诊断的中医,并不需要任何仪器。西医检查肝病,为抽血化验。检查黄疸指数(1)、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CCFF)、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锌浊度试验(ZnTT)、谷一丙转氨酶(SGPT)等等。中医则从证象上去辨认,结合望闻问切四诊作诊断。肝病在症状上表现为湿热,大体凭症可分为热重型、

2、湿重型、瘀血型,亦有湿热相兼者,亦有病久而转为寒证者,治疗为热重者清热,湿重者渗湿,血瘀者化瘀,寒则用温法,临证随病之所在处方遣药,无所谓特效药。患者用药隔不多久,便嘱他往西医医院检查,并持检查结果来复诊,为证明服药之后进步多少,作一个印证,与处方毫无关系。凭望闻问切四诊诊断,不用仪器,也有相当可靠性。约在五年前,国立编辑馆有一位职员屈万里先生,请师诊病,师经过四诊,凭之肤色黝黑,全身倦怠,右肋问胀,舌苔厚腻,舌质有瘀点,断为肝病。患者担忧,次日,即到有公保之大医院去检查,住了一月,出院告师,医院检查结果,为心脏病,不是肝病。过了些时,他的胸骨下隆肿起来,又往医院检查,此次西医诊断他肝病,并认

3、为因肝病引起脾脏肿大。患者闻之生气,责问医院为何上次检查诊断不是肝病。于是出院请师治疗,不幸他患的是肝癌,终于不治。又十余年前,有一位周元松先生,身常感不适,所有第 2 页症状,咸为肝病。那时,师在现代中医诊疗中心任主治医师,给他用治肝病的方药,效果很好。以后他赴美国留学,出国时,检查身体,未查出肝病,至美国入学不到两月,腹部肿大,医院检查他患的是严重肝病。他要求回国医疗,并写信给他太太,要她请师配药寄去。他回国后,飞机到台北,已不能走下机舱。后来住某医院,曾私下请师诊治,亦为肝癌,不久即死。我们的医院为教学医院,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为贯通中西的医生,能运用四诊,同时也能使用科学仪器,成为世界上

4、最优良、最完备的医生。因之,将来在此医院,当中医诊断时,以四诊为主要,诊断之后,能多利用科学仪器检查来作印证,也是很合理的。中西病名统一实在困难中医许多书籍咸为研究病证和治疗的,可以谓为证治学,这是正确的:应无疑义。人们身体有所不适,即是有病,有些病,病人苦不堪言,西医检查不到病菌,五脏六腑皆无异常,西医则认为无病,当然更无病名可言,中医却可以依病证命名,予以治疗。同时,许多疾病,西医是根据生理病理来定名称,而中医则是根据病证来定名称。有人主张中西医要统一病名,此实在有些困难。例如西医之病名气管炎,中医之病名为咳嗽,分寒咳、热咳、燥咳、火咳、虚劳咳等等,对每一种咳嗽,有不同的治法,如此,孰能将

5、病名和西医统一乎况且,中医典籍中病名甚多乎例如一位姓张患者,居景美镇仙岩路二巷,病小溲时打寒噤一症,往西医院检查无结果,定不出病名,1980年8月1日请师诊治,师凭患者舌上布满白苔而湿,身疲手足酸软等症,断为寒湿,用辛温淡渗之药,一剂知,三剂痊愈。此虽为很小之疾,然患者感觉身体上有异样,不能因为西医无病名就谓之无病,更不能因为无中西统一之病名,而不予他解除业已事实存在之病痛。中医师,要能达到娴熟地据证命名,依病证治第 3 页疗,必须要熟读一些古书,才有把握临床。最基本的书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温病条辨等等。许多疾病,古人都有了治法,药方适证即效。例如,同乡何昭明先生,于197年4月间,患发热

6、,住进某医院求治。其症状为发热,时高时低,高时达40。(2,口苦,头眩,住院天,日日检查,终未确诊,未给服药。4月2日,他一气之下,出院请师诊治。师诊为少阳证,用小柴胡汤加减治之,2剂即愈。少阳证为伤寒六经之中的病名,如不读伤寒论,何以知少阳证之病名更不知其治法。如果要中西医统一病名,伤寒论六经之病名,西医何以来配合统一耶中西医之间彼此独力、帮助、切磋中西医学根本上不同,将来在一个医院服务,精神上是合作的。在执行业务的时候,要互相信任,不能彼此轻视,更不能彼此攻讦。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多本于古人之经验,有些方法,于理似乎不通,然用之有效;有些术语为虚拟,实际并无其物,然却不能移易。如中医之六淫,

7、为感受外邪的六种因素,许多人不相信,谓科学上无此根据;又如伤寒之六经,为伤寒传变之必有过程,亦有不相信者,谓实质上无此存在。事实上中医之精髓,是本于易,包含了哲学,以哲理治学,本身即为科学。西医之诊断和治疗,是本于现代科学,是进步的,中医要虚心学习。将来,无论在诊断上或治疗上,彼此要独立,有不能解决之问题,可以互相切磋,然执行业务的时候,因所本不同,彼此不要干扰,凡有欠缺之处,可以善意地互相提意见。真是有所欠缺,要虚心接纳。中西医的病历,应有不同的格式。西医之病历,写的为英文,中医不一定都认识脚,且西医之检查,咸从化学仪器得来之结果,中医只能凭作参考,而不能作治疗之根据;中医之诊断,是凭望、闻

8、、问、切四诊,所记之病历,为伤寒、温病、杂病及各第 4 页科各种不同之症状,西医也不能用作治疗之根据。因之,其格式应该是不同的。中西合作在一个医院执行业务,是一创举,最为重要的是彼此了解,互敬其长。上面诸多文字,是藉以说明中医有中国固有学术的特殊性,冀望获得各方面之认识,及中医本身地位之尊重。未来中国医学将为世界最完备医学将来之中医,将成为辨证与辨病融会贯通,治无不应之完备医师。众所周知,西医之诊断,是辨病;中医之诊断,是辨证。何谓辨病就是用现代之科学方法,对疾病作精细而准确之检查,从实质上下功夫,肝病检查肝,肺病检查肺,肾病检查肾,丝毫不肯放松,没有得到确实之证据,决不用药;何谓辨证就是用中

9、医之理论将疾病辨明是什么类型,从患者所表现之症状着眼,人有什么病,必有什么症状表现之,同为一种病,因患者体质之不同,或感受之病源不同,或发生之病因不同,表现之症状亦不会相同,因此。证可分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类型,根据类型,来决定治疗方针。如上所述,西医辨病,用现代科学之方法诊断,没有确实之证据,不认为有病,不开方给药,是科学家或科学的信奉者应有的态度;中医辨证,不用科学仪器,根据患者脉证,分出类型来治疗,常能发生一定之效果,亦是千真万确之事实。然而,今日科学进步,多数疾病,要经过辨病才收作精确之辨证。如无黄疸性肝炎,皮肤及巩膜咸无病色,要检验血清方知肝功能不正常;又如急性肾炎,浮肿、溺赤

10、等症状消失了,不检验小僮,不知小便中有无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因之,我们临床上,一方面仍要以辨证为先,发扬中医辨证诸多优势。如从病位、病因找出疾病之所在和其发生原因;从病态分辨出疾病之虚实,即病情之有余与不足;从病机辨清疾病之演变与归宿。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证是由病而产生,古代第 5 页中医限于历史条件,没有科学的方法认识疾病之真实因素,只能做到辨证,而,我们不能满足于证,也要迎头赶上时代,辨证之外,研究辨病,争取学习现代医学的新知识和新方法,以补辨证论治之不足。即将来之中医,一定要能辨证,同时亦能辨病,做到辨证与辨病汇通这样才能成为最完备的医师。因之,可以预言:将来之中国医学一定为世界最完备

11、之医学伤寒论为后世医学经典伤寒论为中医临床最基本之典籍,是后汉张机(仲景)所著。汉前伤寒的思想,早已出现流传于民间及当时之医籍,现在所存之内经,就有许多片断记载。张仲景承受前人的思想和理法,以其自己的经验与发明,撰著一部条理化的书,成为后世至高无上的经典,后人奉为治伤寒之圭臬,研究专书累计在400种以上。该书之价值在以八纲辨证。曾见诒安县中医院沈兆科先生写过一篇试谈(伤寒论)比较推理的特点文章,论述仲景伤寒论,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立辨证施治之大法,创中医临床分型之楷模。沈氏之说很有见地,亦很正确。比较法为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的逻辑方法,凡研究事物要以两种不同之比较,方知其中真理。八纲辨证是阴与阳对

12、、虚与实对、寒与热对、表与里对,以两种对立比较来推理,而显示经久不衰之真理。伤寒论分三阳、三阴六经,定出六种不同类型,是比较推理最可靠、最简明之方法,也是正确的证治分型学。发热恶寒为表、为阳;无热恶寒为里、为阴;大渴、大热、大汗、脉洪大,为阳明经证,为实、为热、为阳。腹满拒按、大便闭、潮热、谵语、脉实有力,为阳明腑证,为实、为热、为阳。脉沉细、四肢厥冷、但欲寐,为少阴证,为寒、为虚、为阴。腹满时痛、呕吐、自利不渴、不欲饮食、脉缓弱,为太阴证,为寒、为虚、为阴。阳病制白虎、承气以存阴。阴病制真武、理中以回第 6 页阳。六经病,可以视为六个阶段,亦可以看作六种类型。概述六种类型之传变,一般先在表,

13、后入里;先在阳,后入阴,表示疾病在进展或正气在衰退。如从里出表,从阴出阳,则提示疾病在好转,正气在逐步战胜病邪。我们必须法仲景之学,以能动之观点和有联系之观点对待六经病证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地掌握外感热病过程中正气与病邪之间抗争形势,因势利导地或汗、或清、或下、或和、或温、或补,而取得疗效。由此可见伤寒论之辨证论治,为比较推理之模式,完全合乎逻辑学,此书堪称为万世之法,仲景当尊为中医之圣。伤寒进化至温病,是需要、是进步温病和伤寒为中医治外感病之二大门类。温病从伤寒分开,始于金元时期。金元刘河间认为伤寒论所研究者为寒邪,热病应另有治法,创防风通圣散,并采用局方凉膈散诸方治疗温热之证;明吴又可发现

14、疫毒致病,创达原饮,用以治疗瘟疫;垂至有清一代,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吴鞠通、陈平伯、余师愚名家辈出,各有温病著作发表,温病学系统罕比乃灿然女各温热病学形成、发展之成就,及入台之临床实践,使老、师治学向温病学方面大发展。台湾地域、气候与湖南大相径庭。师东渡入台,开业之初,临床以湖南家乡之见解诊断立方,常不发生良效。在湖南治外感,常用麻黄、桂枝、细辛等辛温发散之品,桂枝可用至18克至30克,台湾地处亚热带。解表大都辛凉剂。曾有-4,孩患咳,师以小青龙汤加减治之。第三日患者复诊云:先生,吾服药后,咳嗽是减少了,然咳嗽好像深了一些,痰为从胸的内面咳出,出来不易,喉有些痛。师知)-94,青龙汤过温故

15、也,遂改用辛凉剂治之而愈。临床实践向师提出了在治学伤寒之同时,一定要将治学温病放到亟待解决之迫切地位。此与第 7 页中国医学史进程中伤寒进化至温病,为临床发展之需要,为中医界一种进步之趋势,是何等地相似!于是,师正视台湾外感病以表证居多、表证以温热居多之现状,自感所学不够,用心研究温病。他找到温热经纬、温病条辨、时病论、时逸人温病学、中医伤寒与温病学等书阅读。师认为温热经纬为王孟英所著,搜集有关温病之资料比较详备,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之温病章节,及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三时伏气外感篇,陈平伯外感温病篇,薛生自湿热病篇,余师愚疫病论、疫病条辨等篇,分节注释,为研究温病最佳之作。师反复研读,并将温病

16、方编成歌诀记诵。雷丰(少逸)的时病论所附之方,多为新创,宜乎选用,师亦择要编成歌诀自读。后来购到南京中医学院的温病学教科书,又节录编写了一本温病学。老师通过潜心研究温病,他认为研究温病一定要读叶天士之外感温热篇等文献,要有卫气营血观念。他尝谓:时逸人先生学问颇深,但却不赞同叶天士之说法,反对伤寒、温病分家。当然我们也不主张伤寒与温病如何分家,应视温击为伤寒之发展,应当互相羽翼,互相补充,然而伤寒属寒,温病属热,还是必须有分别的。师之观点,对吾等今天为何习温热病学,指明了学习目的。老师结合临床,学习温病学的心得是:温病临床,要照叶香岩(天士)所持的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学说来辨证。篇二: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骨伤专科人员培训个人总结单县中医院陈新华数年来的学习和临床,使我认识到,中医和西医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两种医学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对事物有着不同的认识角度和方法,也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