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3469413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2009-07-21 16:20 罗序斌(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江西 南昌 330047)【摘要】 本文通 过选 取和构建经济发展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进行了分析研究,进而提出了中部经济发展质量提升新跨越的对策措施。【关键词】 中部地区 经济发展质量 评价体系在对经济发展的问题研究中,人们对经济发展关注的焦点集中在 GDP 统计量的 变动发展速度,却忽视了使经济发展统计量富有实际意义的重要方面发展质量。而对于什么是经济发展质量,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义和评价指标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本文认为经济发展质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发展

2、的优劣程度,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即经济发展能够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程度;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即经济内部以及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协调状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即资源、环 境承载经济长期发展的能力。基于此,本文从生产率质量、经济结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四个方面构建指标评价体系,来对经济发展质量进行全面评价(见表 1)。表 1 经济发展质量指标评价体系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投资产出效果系数单位产出的废气生产率质量单位产出的废水三产产值占 GDP 比重外贸依存度经济结构 城镇化率科技活动投入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技术进步 全要素生产率(TFP)教育财政投入每十万人口中拥有大学生数经济发

3、展质量 人力资源开发 三产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分布一、生产率质量比较生产率是用来表示 产出与投入比率的术语。我们认为生产率既有数量要求,也有质量要求,生产率数量是生产率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生产率质量是给定条件下有限资源的效率配置。生产如果仅仅是以总量增长为衡量的指标,忽略了资源限制性的因素,生产本身的意义则可能是破坏性的。为此,对生产率的考察既要从生产情况本身进行考量,又要对生产的环境影响程度进行测量。从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比较来看,2007 年,中部地区全员劳动生产率为 100455 元,不仅远低于东部和东北地区,而且也比西部地区少 3192 元;从投资产出效果系数指标比较来看,中部地区投资产出效

4、果系数为 1.88,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和东北地区,但却比东部地区差 0.47;而从单位产出的废气和废水指标比较来看,大多数省份是农业省的中部地区除好于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之外,两项指标值均普遍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这揭示出中部地区工业经济活动生产率低下,投资效益不理想,工业生产污染重,排放高,环境破坏大(见表 2)。表 2 2007 年各地区生产率质量指标比较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年)投资产出效果系数单位产出的废气(立方米/元)单位产出的废水(吨/万元)全国 147455 1.82 3.62 21.14东部 141544 2.35 2.35 14.44中部 100455 1.88 3.50

5、 22.73西部 103647 1.69 3.45 16.20东北 175647 1.68 5.56 29.50(资料来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软件篇)2007、中国统计年鉴 2008。)二、经济结构状况比较从三产产值占 GDP 比重来看,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特征表现在:一是农业所占比重较大。2007 年中部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为14.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3.3 个百分点,而东部和东北地区的第一产业产值仅为 6.9%和 12.1%;二是工业化进程发展缓慢。2007 年中部地区第二产业的比重为 49.5%,略高于全国,但与东部和东北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调整空间;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2

6、007 年中部地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为 35.9%,在全国所占份额最低。从外贸依存度来看,中部地区的经济外向程度低,外贸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弱。2007 年中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 10.9%,比全国低 55.3 个百分点,比东北地区少 17.4 个百分点,而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更大,甚至也落后于西部地区 1.6 个百分点。从城镇化率指标来看,中部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 39.3%,比全国平均水平少 5.6 个百分点,仅比西部地区多 2.3 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任重而道远(见表 3)。表 3 2007 年各地区经济结构指标比较产业比重(%)一产 二产 三产外贸依存度

7、(%)城镇化率(%)全国 11.3 48.6 40.1 66.2 44.9东部 6.9 51.5 41.6 96.5 55.0中部 14.6 49.5 35.9 10.9 39.3西部 16.0 46.3 37.7 12.5 37.0东北 12.1 51.4 36.4 28.3 54.9(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08数据整理。)三、技术进步水平比较从科技投入来看,中部地区科技人才流失严重,科技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不能满足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要求。2007年,东 部地区高校研究与发展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占全国总数的比例为 46%,西部地区 21.03%,而中部地区仅占全国总数的 1

8、7.09%,远远低于东部地区所占比例,也落后于西部地区所占比例;东部地区高校研究与发展经费总投资占全国的比例为54.83%,西部地区 16.89%,而中部地区仅为 14.26%,比东部地区低 42.57 个百分点,而且也比西部地区少 2.63 个百分点。从科技产出来看,中部地区科技产出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甚大,且差距还呈逐渐扩大的趋势。2001 年全国人均技术成果成交额 61.33元,比中部地区多 33.85 元;2007 年全国达到了 168.51 元,比中部地区多 106.49 元。从全要素生产率(TFP)来看,我 们根据新增长理论数学模型并结合我国及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实际,建立了动态生产函数

9、,并实证分析了中部各省的经济发展方式,结果表明:中部地区各省改革开放以来物质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均高于全国水平 34.95%(山西 45.28%、安徽 40.74%、江西 44.4%、河南 46.67%、湖北 46.7%、湖南 45.9%);全要素生产率均低于全国水平 44.2%(山西 30.82%、安徽 27.97、江西 25.19、河南19.81%、湖北 27.38%、湖南 27.20%)。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依然是依靠物质资本投入为主,发展方式粗放。四、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比较从教育经费投入情况来看,中部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难 以满足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的需求。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

10、计年鉴 2007数据整理:2006 年,全国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平均为 1634 元,而中部地区平均为 1266 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77%,其中湖北、江西和河南省三省均处于全国后 5 位之列;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全国为 1897 元,中部地区平均为 1442 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400 多元;普通高中和所属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平均分别为 1548 元和 3363 元,分别相当于全国水平的 69%和 72%,其中江西和湖南两省甚至低于3000 元。从每十万人口中拥有大学生数来看,2007 年,中部地区每十万人口中拥有大学生数为 1906 人,而东部地区为 2927 人,中部仅占东

11、部的 65%;东北地区每十万人口中拥有大学生数也达到了 2399 人,也比中部地区多 493 人。从三产从业人员受教育分布来看,2005 年中部地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文盲和小学的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大,初中则略好于全国,比全国水平分别高 2.28(第一产业)、3.28(第二产业)、4.14(第三产业)个百分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高中的比重分别为4.31%、17.94%、24.86%,比全国水平分别低 0.37、7.43、0.83 个百分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大专的比重分别为0.19%、5.66%、20.38%,比全国水平分别低 0.04、1.24、3.45

12、个百分点,这表明中部地区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初中后教育严重滞后,特别是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短缺,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五、结论综上所述,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状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中部地区全员劳动生产率全国最低,工业生产对环境污染普遍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物质资本投入,生产方式粗放;二是工业化程度还不高,与东部和东北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城镇化进程缓慢,且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远低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也低于西部地区;三是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人员流失严重,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进步水平在全国处于相对落后状况;四是教育经费投入明显偏低,中部各省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财政经费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初中后教育发展也普遍低于全国水平,并已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短板,高素质人才状况很难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中部经济发展质量还不是很高,这不利于中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利于中部地区快速崛起。因此,必须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创新科学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依靠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两大内生动力”,大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从而实现中部发展新跨越。(注:本文系国家软科学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率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8GXS1B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