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蜜丸的传统制作方法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3447755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蜜丸的传统制作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药蜜丸的传统制作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药蜜丸的传统制作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药蜜丸的传统制作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药蜜丸的传统制作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药蜜丸的传统制作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蜜丸的传统制作方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药蜜丸的传统制作方法 一 中药汤剂的剂量要先换成丸剂剂量,一般的换算方法是:一付汤剂(一日量)做成丸药可以服用十日。原因是汤剂时,经过加热要破坏一部分。但要注意的是,在换算前,最好请教一下身边的中医,问问处方中,有没有要特殊处理或加减量的药物,以求得安全和最好的疗效。二 做丸药工序1 粉碎:把从药店买回来的中药,首先要经过粉碎成细末,这过程并不十分简单,主要要有如下几个问题。粉碎工具:粉碎机市面或淘宝网有售(见照片) ,适于家庭使用的是,一次容量为 4 两的,价格在 360 元左右。一般豆浆机,榨汁机不行,因为转速不够,功率太小不会粉碎很细。80 目筛一个(相当于能过面粉的筛孔即可) 。湿

2、度:随空气情况,中药会含有一定量水分,有时含量多些时,中药不易被粉碎,较好的办法是经过初步打碎情况下(可以用粉碎机少打一会儿) ,再把药放到高压锅内(因为高压锅底厚相对热的传导慢些,中药不易焦糊) ,注意小火开始加热,并不时用手在其中翻动,以使加热均匀。当手觉得烫时,断火,仍要不停翻动药物。直到觉得温度明显下降,再重新开小火,不断这样反复,直到药物干燥。建议不要用薄底锅或微波炉。黏度:有些中药有一定黏度,如熟地,天冬,麦冬,枸杞等,但凡发软的几乎都是有一定黏度。解决办法是先从大块变小块,按上述加热法加热,放凉后入粉碎机,加些已经粉碎好并过筛的细药粉同时粉碎,这样可以明显减少黏度并能尽快粉碎。2

3、 炼蜜:选择上好蜂蜜(市面有售的本人只对天津安氏蜂业有限公司产品有信任) 。 量比:药粉重:蜂蜜重=1:0.7-1 .想做较硬如黄豆大小丸,用 1:0.7, 想做较软大丸(6-9 克)用1:1 。 炼蜜:把蜂蜜放小锅内小火加热至沸,开始为小而密集小泡,随加热变成大泡就可以了。药业专业要达到炼蜜为珠的程度,就是把蜂蜜熬到取一滴热蜂蜜滴入凉水中沉底成珠状(圆型不扁) 。3 药蜜混合:趁热把蜂蜜倒入事先准备好的药粉中,用筷子不停搅动,因为蜜的浓度很大,不会很快就和药粉亲和在一起,要不停搅动,等大块团块变小如一分硬币大小时,可以小心轻力度用手团和(小心烫手) ,把所有药粉和在一起,并团到软硬一致。4

4、分丸:趁热尽快分丸 分成大丸:按当初处方中买回的是多少天的剂量分,例如买来是一个月的,把总药团先分成 2 等份,每份是半个月的,再各等分,每份就是一星期的了,再等分,每份就是 4 天的,再往下分到一天量时,一周本来应该是 7天,却分成了 8 天,这样使操作方便快速。直到分成每日每次的量。这个过程要尽量快,要趁热,凉了就费劲了。 做小丸:为服用方便可继续做小丸(黄豆大小) ,因为设计小丸的用蜜量少,这时的大丸较硬,要如下步骤才好操作。中医所说的炼蜜为丸,具体是如何炼的呢?详细炼的过程是怎样的? 蜜丸是将药物细粉以炼制过的蜂蜜为粘合剂制成可塑性的固体药剂。蜜丸在中成药中是中医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5、由于蜂蜜含有较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滋补作用;味甜能矫味;并具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解毒的作用。这些均符合祖国医学“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 “除众病、和百药”的论述。蜂蜜还含有大量的还原糖,能防止药材有效成分的氧化变质;蜂蜜炼制后粘合力强,与药粉混合后丸块表面不易硬化,有较大的可塑性,制成的丸粒圆整、光洁、滋润,含水量少,崩解缓慢,作用持久,所以是一种良好的粘合剂。一般丸重 0.5g 以上的称大蜜丸,0.5g 以下的称小蜜丸。蜜丸常用于治疗慢性病和需要滋补的疾病。古人所述丸者缓也,即主要指蜜丸剂的效力,是说丸剂在体内溶化缓慢,但药效持续作用时间较长。蜜丸制作工艺简捷,就是将配方中的群药研成粉末,

6、与炼蜜混合均匀,手工搓揉或用蜜丸机制成圆球形的丸剂。过去多用人工推磨、推碾,粉碎药末,用准子一丸一丸的搓药制作,练就了娴熟的技艺,可以单手搓出药丸呈枣核状,中间凸,两头尖,粒粒不差分毫,别具一格。蜂蜜是蜜丸的主要载体,它不仅能起到粘合的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药效,与主药相辅相成,增进疗效。蜂蜜稠厚而富有营养,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等功能,可增强药物的补益效力,并减低副作用,遮掩苦味,延缓药物的溶解吸收。尤其适宜制作补益类中成药,如乌鸡白凤丸、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催乳丸、益肺清化膏、养阴清肺丸、参附强心丸、生血丸等。由于蜜丸质软可塑,可以任意改成小粒服用,也可用水化开饮服。因此又适宜制成小儿中成

7、药。如小儿至宝丸、小2儿解热丸、清降丸、小儿明目丸、肥儿丸等。含有牛黄、麝香、冰片、苏合香等贵重细料或容易挥发的药物,也常制成蜜丸剂,这是因为蜂蜜有利于粘附药物,保存药性,避免药物有效成分的散失或损坏,保持中药固有的气味特征。如安宫牛黄丸、牛黄降压丸、西羚丹、牛黄清心丸、十香返生丸、苏合丸、大活络丸。但由于蜜丸用蜂蜜量较大,制备技术不当,又易吸潮,发霉变质,故有的品种改作水蜜丸或其它剂型。炼蜜是以火炼蜜,将蜂蜜倒入锅中,沸腾后用文火。炼蜜的程度,有个术语:“滴水成珠” 。就是说,炼好的蜜,滴入冷水中,就成了“珠”了。这样做的意思,其实就是把蜂蜜中多余的水份去掉一些。你可以观察锅里的蜂蜜,沸腾后

8、,它不是要冒泡吗?先是大泡,后是小泡,如果是均匀的小泡了,就快可以了。用筷子蘸一滴蜂蜜滴到盛冷水的碗里,滴水成珠了,就 ok 了。蜂蜜的量与药粉的量视季节 0.81.2/1 不等,一般天气冷一些,用量就多一些。蜜丸的做法:1、将配方的药物干燥后磨粉。制丸前装入消毒盆。2、以药粉的重量按 11.5 的比例备好蜂蜜,如 1000g 药粉,备 1500g 蜂蜜。药料中糖质、胶质、淀粉较多的,则以111.2 即可。3、熬炼蜂蜜,先用武火,熬沸后改为 文火缓熬。4、按丸药药料的成分,分别熬为老密、中蜜、嫩蜜。即药料以草根、树皮为主,纤维多不易粘结的用老蜜(但绝对不是“滴水成珠” ,那样己超过了老蜜的粘结

9、度,制成的丸药干硬难服) 。药料中以含糖或含胶质或含淀粉较多容易粘结的用嫩蜜。药料成分适中的用中蜜,制蜜丸大多用中蜜。而老蜜、中蜜、嫩蜜的判断,习称“看火色” ,5、调药。将熬炼好的蜂蜜用勺子倒入盆装的药粉内,同时用粗竹筷在药粉内成园周搅动,就象平时做饺子前加水和面一样,边倒蜂蜜边调药粉,以基本上看不到干药粉时停止加蜜,但又不能加得太多,蜜多了丸子不易成形。如开初蜂蜜的总量没掌握好,此时在调蜜时就可根据药粉的干湿度来补救。调好后,用消毒的双手在盆中和为一团。6、搓条、和丸。 (用消毒刀具、菜板)和丸时可用少许芝麻油点于掌心以使久药光亮。如按每粒丸药重 10g 计,一料共重 3000g,就要做成

10、 300 粒。可将和好的药团分为三坨,每坨再分为 5 小坨,每小坨搓条后,按菜板上已刻的刻度分切为 20 节,每节搓一丸。7、包装。先备好无毒塑料薄膜(过去用皮纸或蜂腊) ,每张大约 10X10cm 大小。每和一丸就用薄膜包裹一丸,不必另作“阴干” 。和完后再用消毒器具装存备用。1、蜂蜜用量:一般药粉与炼蜜的比例是 10:3,炼蜜与水的比例为 1:3。药粉的粘性的大小不同改变蜜水浓度与用蜜量。2、制作步骤:(1)起模:使药粉粘合成为 0.51mm 大小的丸,并在基础上层层增大而成丸。起模应该选择粘性适中的药粉,粘性过大,容易粘结,粘性过小,不容成模。起模用的药粉量是总量的 25%(2)成型:将

11、起模所制的小丸放入药粉中,摇动泛制成丸。 (即将小模放入大量药粉中,像滚雪球那样使其增大,成丸。 )芳香性、刺激性的药粉可以泛入中层 (3)盖面:指将已经加大、合格、筛选均匀的丸剂,选用适当的材料操作至成品大小,使丸剂的表面致密、光洁、色泽一致。清浆盖面 (一)蜂蜜的选择蜂蜜选择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蜜丸的质量,使制成的蜜丸柔软,贮存期不变质。我国幅员辽阔,植物繁茂,蜂蜜由于蜜源不同,其外观形态和各种成分含量也不完全相同。北方产的蜂蜜一般含水分较少,而南方产的蜂蜜含水分较多;其相对密度也不一样。过去根据蜜源花种、蜜液的外观形态、气味、浓度等指标将蜂蜜划分成四等级(详见有关文献) ,较为复杂。结合中国

12、药典指标及生产实践,用于制备蜜丸的蜂蜜应选用半透明、还光泽乳白色或淡黄色、稠厚糖浆状液体或凝脂状半流体,25时相对密度为 1.349 以一,还原糖不少于 64.0%,用碘试液检验无淀粉、糊精,有香气,3味纯甜而不酸、不涩、不麻,清洁而无杂质。(二)蜂蜜的炼制蜂蜜的炼制系指蜂蜜加热熬炼的操作。得到的制品称炼蜜。蜂蜜中含有较多的水分和死蜂、蜡质等杂物,故应用前须加以炼制,其目的是除去杂质,破坏酶类,杀死微生物,降低水分含量,增加粘合力。炼蜜由于炼制程度不同分成三种规格,即嫩蜜、中蜜(炼蜜) 、老蜜,可根据处方中药材性质选用。传统的炼制法多采用常压炼制,即在蜂蜜中加入沸水(或蜂蜜中加水煮沸) ,使溶

13、化,并适当稀释,通过三至四号筛网以滤除杂质,滤液置铜锅中加热,并不断去沫、搅拌,至需要程度。1、嫩蜜蜂蜜加热至 105-115,含水量在 14%-20%,密度为 1.35 左右,色泽无明显变化,稍有粘性。嫩蜜适合于含较多油脂、粘液质、胶质、糖、淀粉、动物组织等粘性较强的药材制丸。2、中蜜(炼蜜) 、嫩蜜继续加热,温度达到 116-118,含水量在 14%-16%,密度为 1.37 左右,出现浅黄色有光泽的翻腾的均匀细气泡,用手捻有粘性,当两手指分开时无白丝出现。中蜜适合于粘性中等的药材制丸,大部分蜜丸采用中蜜制丸。3、老蜜中蜜继续加热,温度达到 119-122,含水量在 10%以下,密度为 1

14、.4 左右,出现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手捻之甚粘,当两手指分开出现长白丝,滴入水中成珠状。老蜜粘合力很强,适合于粘性差的矿物质或纤维质药材制丸。炼蜜程度除由制丸药材性质而定外,与药粉含水量、制丸季节气温变有关系,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一般冬季用稍嫩蜜,夏季用稍老的蜜。 1.干燥、粉碎:先把各药全部重新干燥一下。入在中药粉碎机里一一粉碎,再把过筛筛选一遍。放粗的重新再粉碎一次。最后只留下一点干姜甘草的一些粗纤维。2.熬蜜,拌药粉。冷锅下蜜,纹火加热,边加热边不停用铲翻抄,不使粘锅,初入锅,蜜厚,蜜热后变稀,仍不停熬制,直到蜜汁发黄,起泡。然后把药粉放四分之三(留一点,以防过分粘稠作防粘准备用粉。 )

15、下药粉后,不停的翻炒,不能用手,这时温度较高。以防烫伤。就像做包子一样,不停翻炒挤压。成面团后,可试着用手去挤面团,挤匀不准,如果觉得手特别粘,就用备用的药粉撒上一点,继续挤压摔打。直到不粘手为止。3.趁热,做蜜丸。将面团搓成条状,然后一小段一小段的用手或用刀截下来,用手搓圆。就像做小汤圆一样。如果蜜的量少的话,温度凉下来后,很快就会变硬,难搓。蜜的量多的话,就不会变硬。凉了也不变硬。下面就小蜜丸制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说明如下1 炼蜜不当炼蜜是丸块法制小蜜丸的关键环节之一。如何根据药物性质、气温高低,把蜜炼的恰到好处,既需要经验,又要细心,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会出现炼蜜偏嫩或偏老的情况。炼蜜

16、偏嫩,在制作丸块、搓条、割丸等工序中,会出现黏腻、黏附器皿、操作台及搓丸板等现象,丸粘表面亦不光洁。要避免上述问题,可先取少量炼蜜与少许药粉混匀(小样丸块),发现炼蜜偏老,亦会给其后的操作带来困难,尤其是冬季,气温低,丸块冷却快,搓条极为困难,此时,可在丸块中加入少量热开水重新混合均匀。 2 蜜粉比例不当即用蜜过多(可称伤蜜)或用蜜不足(习称欠蜜) 。伤蜜时制得的丸块塑性好而弹性差,搓成的丸条,分割的丸粒容易变形和粘连,出现伤蜜有时是对药粉用量估计不足,但还是粗心所致。避免伤蜜可采用分次加蜜的方法。若已伤蜜,在没有药粉加时,可酌加适量。出现欠蜜时,不要勉强做下去,可在丸块中添加适量炼蜜重新混匀以求丸块的质量。3 下蜜温度不当一般为粉多趁热下蜜,因炼蜜温度高,流动性好,渗透好,易于丸块的制作。但在有些情况下蜜温不可太高,如处方中有树脂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