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训练与检测:强化训练14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34446 上传时间:2017-01-2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复习训练与检测:强化训练14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复习训练与检测:强化训练14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复习训练与检测:强化训练14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复习训练与检测:强化训练14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复习训练与检测:强化训练14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复习训练与检测:强化训练1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训练与检测:强化训练14(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 说明文阅读之二 理清文章结构,分析说明方法一、(2015苏州)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问题。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漫步细雨中对于人们来说,或许是浪漫而惬意的,但对体积微小的昆虫而言,譬如蚊子,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一滴雨的重量可达到蚊子体重的50 倍之多,人们所谓的毛毛雨,在蚊子看来,不亚于一辆辆甲壳虫汽车从天而降。但是,在这“甲壳虫汽车雨”中,蚊子却能够毫发无损,这是什么原因呢?为破解这一谜题,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胡立德教授与美国疾控中心合作,对雨中飞舞的蚊子进行了高速摄像,以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通过视频,胡立德教授与他的研究小组分析了雨滴击中蚊子不同部位的

2、各种情况,计算出蚊子被雨滴击中的瞬间所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其后随雨滴向下移动的距离。他们发现,蚊子并不像人们可能推测的那样去躲避雨滴,也不会因遭到雨滴的冲击而受伤,秘密之一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原来,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而是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顺应它的趋势落下。如果雨滴击中蚊子的翅膀或腿部,它会向击中的那一侧倾斜,并通过“侧身翻滚”的高难度动作,让雨滴从身体一侧滑落;当雨滴正中蚊子身体时,它先顺应雨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之迅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离并恢复飞行。研究者还发现,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 0,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 10 000 倍的力,足以

3、致命。当蚊子在空中被击中并采用“不抵抗”策略时,它受到的冲击力就减小为其体重的 1/50 至 1/300,此时,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压在了蚊子身上这是蚊子能够承受的。虽说蚊子柔弱如风中柳絮会被雨滴砸得摇晃不定,但正是由于它体重极轻,雨滴在与蚊子碰撞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减速,它的动能也几乎没有转化为能量击打在蚊子身上,而是让蚊子瞬间加速下降,从而化解了高速下降的雨滴带来的巨大冲击。这就像是“以柔克刚” ,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小小的蚊子还是个太极高手呢!蚊子在雨中安然无恙的另一个秘密,是覆盖它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这种防水的细毛使得蚊子与打在它身上的雨滴保持分隔状态,从而使蚊子能够迅速摆脱雨

4、滴重新飞起,在雨滴将它们砸落地面造成致命伤害前成功逃生。胡立德教授的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事实上,这项研究不只是跟蚊子有关。在应对自然之道上,动物往往有着比人类更丰富的经验,它们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拥有了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研究动物应对大自然的特殊本领,可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新的设计思想,解决机械技术上的诸多难题比如,如何更好地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盈地飞翔。 课时讲解题型1文章第段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作者将人和蚊子在雨中漫步的“惬意”和“危险”作比较,提出蚊子在雨中为什么能够“毫发无损”的问题,激 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引起下文对问题的具体

5、说明。解析在说明文中,开头部分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事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说明所写对象的总体特征;引出下文内容;等等。答题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2写出第段画线句中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然后选择其中一种简析其说明效果。列数字、打比方。列数字:运用“1/50 至 1/300”等数据,从数量上具体准确地说明雨滴击中空中飞舞的蚊子时施加给它的力量之小。打比方:把雨滴比作羽毛,形象地说明了蚊子受到的冲击力之小,便于读者展开想象,感知理解。解析这一句中的“1/50 至 1/300”,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注意答题格式:这一句运

6、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或:这一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事物的特点) 。3根据文章内容,下面的推断哪一项不正确(B)A. 雨中飞翔的蚊子被雨滴击中时要确保安然无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飞行高度。B. 在防水性细毛的保护下,雨中的蚊子不管处在什么境地都是没有生命危险的。C. 当蚊子被雨滴击中并与之“融为一体”时,其实蚊子与雨滴仍然保持分隔状态。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身体越轻或许就越能够承受雨滴击中它时产生的冲击力。解析当蚊子栖息在地面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 0,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 10 000 倍的力,足以致命,所以 B 项的

7、说法不正确。二、(2015东营)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人类的创造力如何起源加拿大普林格尔科学家一直认为直到 4 万年前,早期人类才开始突破自身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但近年的考古发现,早在 20 万年前,人类的创造力便崭露头角了。不过,不是进化中突发,而是经过“细水长流”般的累积才得以出现的。长期以来,考古学家都认为,使用符号如语言是现代人认知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但近来,研究人员开始在考古记录中寻找其他现代行为的来源。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考古学家沃德利发掘西布度洞穴并进行了研究。其报告显示,西布度穴居人于 年前便开始从木本植物中选择树叶制作寝具;树

8、叶出自一种具有天然防虫效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可以驱防那些目前携带致命疾病的蚊子。研究人员在南非其他地区发现,距今 10 万年至 年前,居住在布隆伯斯洞的原始人能制作用于裁剪兽皮衣服的骨锥。这些用具和工具十分简陋, “但在一个仅由自然物质所组成的世界里,想象新事物及将其付诸实现的能力便几乎成了魔法。 ”这是创造力起源的历史视角。虽然早期人类的创造力令人印象深刻,但我们的远祖与现代人在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上仍存在巨大差异。到底是怎样的原因使我们这一种群从远祖之中脱颖而出呢?这是探究创造力起源的另一维度。物竞天择促使人类形成更大的脑。就脑容量而言,更新期灵长类动物的平均脑容量是 450黑猩猩相仿;160

9、 万年前的直立人约 930 10万年前的现代人为 1 330这样的脑容量下,估计有千亿神经元在处理信息,在约长 千米的有髓神经纤维中传递,穿过 014 个突触。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体质人类学家赛门德费瑞通过检测现代人、黑猩猩的前额皮质发现,其中有几个主要分区在人科进化过程中经历过重新改组。如现代人的额及前额叶皮层(负责实施计划与组织感觉输入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在容积上几乎是黑猩猩的两倍。并且,此区域神经元间的水平空间增大约 50%,给了轴突和树突更多空间。 “这意味着大脑能有更复杂深远的联结,可以处理神经元间更为错综复杂的交流。 ”认知科学家嘉宝认为,当代那些极富创造力的人群,都是优秀的幻想者,总

10、会通过以往的某个记忆或想法自然地联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联想有助于触类旁通,并导致创新思维的突破。且更大容量的大脑意味着更优秀的自然联想力;拥有数十亿并且空间宽阔的神经元的前额叶皮层可以处理更多刺激,有更多神经元可以参与特殊片段的处理,拥有更细致的记忆,探索更多潜在刺激间的联接。目前,嘉宝正通过计算机模拟大脑是如何在分析与联想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并最终帮助人类走出认知萌发期,学会从新角度看待事物,从而让大脑产生创造力。 “仅仅拥有更多神经元是不够的” , “人必须将大脑灰质的用途发挥到极致。 ”大约在 10 万年前左右,我们祖先的思维就已经犹如一个干燥的火绒盒,等待着合适的社会环境将其点燃。苏

11、黎世大学的克里斯托夫发现,在一个行军蚁窝旁,一只雌猩猩拾起一根细枝,将其一端插入松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挡住巢穴入口,等待兵蚁出来。当蚁群爬满细枝 10 厘米长度时,她便将细枝拔出,熟练地将上面的蚂蚁吃掉。黑猩猩会使用简单的工具,但不能将知识上升为先进科技,也不会在使用工具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如制作新的工具。而现代人每天都在汲取他人的思想、经验,并加入自己的创新,直到获得一个全新、复杂的事物。比如说,没有一个人能掌握便携式电脑中所有的复杂科技,这些科技成果来自好几代发明者的才思积累。人类学家将这种技术的积累称为“文化棘轮效应” 。它首先要求人们将知识代代相传,直到有人能想到改进方法。伦敦动物行为学

12、家刘易斯迪安通过研究揭示了为什么人类有创造力而黑猩猩却没有:拥有认知能力,故我们的祖先能轻而易举地将知识传递给别人。不止如此,伦敦大学进化遗传学家马克托马斯,从 4 万年前生活于欧洲的晚期智人达到创新高峰这个事实得出结论,采猎群体的规模越大,孕育出新科技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大群体内,越是经常与他人接触的人,越有可能学到新发明。伦敦大学考古学家考沃德研究 2012 年考古发现,认为由于大约 年前南非由人口密度增长而带来了技术复兴,并得出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像病毒一样,文化创新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加以推动” 。这是创造力产生更为重要的原因。1本文从哪几个角度阐述了人类创造力的起源问题?久远的历史(或历

13、史学角度);人脑的进化(或生物学角度) ;知识的传承(或社会学角度)。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段,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人类创造力的起源;第段是从生物学上人脑的进化角度来写的;第段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写的。课时讲解题型2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第段说明现代人大脑的主要分区在进化上的生理特点,第段阐述这种大脑的思维功能,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条件,两者有逻辑上的先后关系,不能调换。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的顺序逻辑顺序。第段说明大脑进化上的生理特点,第段讲大脑的思维功能,第段是第段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前提基础,思维 功能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不可调换。3简要概括“文化棘轮效应”产生的条件。该资料由

14、友情提供拥有认知能力,将知识代代相传,并加入自己的创新;经常与他人接触沟通,有特定社会环境的推动( 或群体的规模越大,孕育出新科技的可能性就越大)。解析第一个条件比较好找,紧接着“文化棘轮效应”出现;“不止如此”说明第段是对上文内容的继续阐述,所以第二个条件应该从第段中寻找,从本段中两个“得出结论”可以判断,得出的结论即是第二个条件。课时讲解题型4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示例一:第段说明人类脑量的变化时,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更大的脑,令人信服。示例二:第段在说明人类大脑的主要分区在经历重新改组时,以现代人和黑猩猩为例,并进行比较,具体、准确、突出地说明了现代人进化的生理特点。解析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 义等。找到文章中运用某一说明方法的句子,指出其运用的说明方法,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如第段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第段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等。三、(2014德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用虾皮制成的可降解生物塑料仅在美国,每年就会产生三千四百万吨的塑料垃圾,但这其中只有 7%的垃圾被回收利用。塑料这种产品具有很多优点:坚固,便宜,易生产,但是这些特点也恰恰是他们给环境和人类造成的最大麻烦。由于塑料的化学结构太坚固了,导致于他们可以 1 000 年丝毫不被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