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母亲河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436244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藏族的母亲河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藏族的母亲河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藏族的母亲河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藏族的母亲河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藏族的母亲河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藏族的母亲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藏族的母亲河(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藏族的母亲河纪行之五:走出深山古寺 20 岁的丹增列谢 3 年前出家当了喇嘛。自从 3 个月前走出念青唐古拉山,成为所属达龙寺商店的一名生意人,他就脱去了绛红色的袈裟。 达龙寺开办的小商店,位于林周县旁多乡。这里西去当雄,北上嘉黎,东达墨竹工卡,南至林周,是拉萨河流域公路与河流汇集的要冲之地。虽然主营日用百货的达龙寺商店开张才 3 个月,就已实现了数千元的利润。 “全寺 24 名喇嘛,通过抓阄决定谁出来开商店,一至两年轮换一次。经商收入主要用于寺院的恢复和维修,我每个月也可领到 200 元工资。 ”丹增列谢说。 大山深处星罗棋布的寺院,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将拉萨河流域变成了藏传佛教的中心区域,

2、寺院自身也成为西藏高原最引人注目的一道人文景观。在西藏经济和人员交往日益紧密、社会秩序稳定繁荣的今天,这些古老隐秘的寺院纷纷向外界敞开大门,少部分教职人员同时走出深山, “游入 ”社会生活的海洋。 在格鲁派六大寺院之首的甘丹寺,每天都有 9 辆新型客车满载信教群众和海内外游客,沿宽阔的拉萨河往返于寺院至拉萨间。这些属于甘丹寺的客车均由穿便装的喇嘛驾驶。从 1986 年拥有第一辆旧公交车到今天,不断增加的车辆见证了近 600 年的甘丹寺告别“文革” 废墟、重生复原的难忘历史。 正在兴建的拉萨火车站不远处,政府还为甘丹寺划了一块 5000 平方米土地,用来开设办事处。去年,甘丹寺投资 190 万元

3、在这里建设了经营用房,出租后半年收入就达 20 万元。此外,甘丹寺还在拉萨、墨竹工卡以及寺院内开有商店。全寺约 500 名喇嘛中,20 多人从事第三产业,每年向寺院上缴收入 100 多万元。 “第三产业收入基本保证了寺院喇嘛的生活开支,加上日常民间法事活动收入,每个喇嘛平均每年可领到 4000多元钱的工资,而信教群众和游客的布施则全部用于寺院维修。政府提倡以寺养寺、减轻群众负担,还是走得通的。 ”甘丹寺民主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洛桑平措说。 在前往甘丹寺的盘山路上,一位藏族男子搭乘了记者的车。他叫巴珠,是附近达孜县的牧民,大儿子边巴到甘丹寺当喇嘛已有 7 年了。每年,巴珠都要来探望儿子一两次,但不需

4、要带钱或口粮。 “儿子在寺院的固定收入,每年还会资助家里五六百元,我们很放心。 ”43 岁的巴珠说。他告诉记者,由于对外交往较多,甘丹寺的喇嘛近几年不仅念经,还学会了种树和修路,为的就是美化寺院环境,为朝圣香客提供方便和安全。他说:“我喜欢甘丹寺现在这个样子。 ” 纪行之六:“浑然天成之地” 的人与自然 越野车行驶在拉萨以北 60 多公里的澎波河流域。窗外群山银装素裹,阡陌纵横处,藏族农民正忙着修渠备耕。三五成群的牛、羊和猪,则在田边地头刨食。 “快看,地里一群黑颈鹤。 ”“噢,又一大群斑头雁。 ”司机不时提醒着我们。 澎波河是拉萨河的主要支流之一,位于林周县。林周,藏语意为“浑然天成之地 ”

5、。种群如此密集的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与村庄牲畜和谐相处;距马达轰响的公路不过数十米,却安然、悠闲觅食;人们不用高倍望远镜,近距离就能清晰观赏这些大自然美丽的精灵。如此风景,大概为“浑然天成之地” 所独有。 同鸟类看人一样,住在林周县城附近卡多村的拉杰老汉,也将每年深秋从北方飞来过冬的黑颈鹤、斑头雁等候鸟,当成了司空见惯的“邻居” 。他说,藏族老百姓一直没有打鸟、驱鸟的习惯,而是将它们看作传播天神旨意的吉祥鸟。近几年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村里人还主动制止外来偷猎行为。 “眼看着 鸟邻居一年年增多,多得没法数清。”拉杰说。 去年月,拉萨市政府公布了第一批受保护的 15 个重要湿地生态保护区名录,其

6、中 11 个位于拉萨河流域。林周县的 3 处湿地总面积虽然只有 2.3 平方公里,但栖息的鸟类最多,黑颈鹤、斑头雁、黄鸭和灰鸭总数达 2 万多只。拉杰 24 岁的女儿巴桑卓嘎说:“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不要去干涉鸟的生活。时间长了,鸟和人互相都习惯了。 ” 翻越横亘在林周中部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地势渐高,鸟踪渐稀。但当一座座荒山抛在脑后,越来越接近拉萨河的正源热振藏布,眼前突然一亮:一棵棵苍翠的柏树,由小到大,由疏到密, “肩并肩” 挺立在河北岸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上。柏树林守护着有 940 多年历史的热振寺、星罗棋布的白塔以及附近的村庄,就像安睡在绿袍中的一颗颗果实。 据了解,林周全县尚有灌乔木

7、8 万公顷,占全市有林面积的近一半。上世纪 90 年代初,林周县政府颁布了天然灌木林保护条例,规定封山育林区每个农牧民每年只能砍伐灌木枝 500 公斤,同时大力推广太阳能灶。 热振寺民主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江白英尼告诉记者,传说 1300 多年前,吐蕃君主松赞干布将自己的一把头发洒在这里,变成了连绵起伏的柏树林。自从上世纪 80 年代初寺院重新开放以来,热振寺就专门设立了一个喇嘛护林员的岗位,与周围 5 个村民小组的老百姓一起,共同守卫这片神圣的绿地。 “虽然寺院恢复需要木材,但我们规定连一尺长的小柏树也不准砍,自治区林业局也曾建立了网围栏保护柏树。现在,山上经常可见白唇鹿、岩羊、野鸡等野生动物,

8、生态环境比以前更好了。 ”已入寺 22 年的江白英尼说。 但是, “浑然天成之地 ”的自然环境也面临着严峻挑战。随着人口增长,近 15 年来,林周县农牧民砍伐天然灌木林总量已由 50 万公斤增长至 70 万公斤,而拉萨河上游植被减少和开发过度,直接导致了中下游荒漠化面积扩大。拉萨河流域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更为严格的天然林保护和更大力度的生态建设。 纪行之七:汉族的鲁班藏族的汤东杰布 两桥相距不过十几米:北面的铁索桥,只剩四根铁链,久不行人,成了一个被五彩经幡簇拥的景点;南面一座颇有赵州桥神韵,青石拱顶上,车马疾驰而过,众多千姿百态的桥梁,不仅将拉萨河流域连接成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区域,

9、而且构成了一座桥梁的历史博物馆。位于拉萨河上游乌龙曲的这两座桥,很自然使人穿越历史长河,想起汉、藏民间传说中桥梁大师和能工巧匠的化身鲁班和汤东杰布,真切体验到汉、藏民族智慧和文明的融合。生活在距今约 600 年前的汤东杰布,传说曾率数千弟子,在西藏的高山峡谷间修建了 58 座铁索桥,其中拉萨河上的一座铁索桥,从四处化缘备料到竣工竟耗时 6 年零10 天之久。相比历史,今天拉萨河上的桥梁建设已不可同日而语,当代“鲁班 ”和“汤东杰布”们正在为藏族群众打造一座座现代化的公路桥、铁路桥、隧道和立交桥。 两年前开工的拉萨至贡嘎机场的“两桥一隧” 工程,正将原有的“C”字形公路取直,使长达 92 公里的

10、机场路缩短至 52 公里左右。其中跨越拉萨河和雅鲁藏布江的两座桥分别长 1583 米和 3788 米,两桥之间的嘎拉山隧道长 2447 米,整个工程已于今年 8 月建成通车,均成为所在江河和全西藏公路隧道中的最长者。 据该项目管理办公室总工程师王健介绍,总长 13.3公里、双向二车道的“两桥一隧” 工程,总投资 6.33 亿元人民币,可满足未来 510 年拉萨至机场间的交通需求。工程高峰时段的 1500 多名建设者,不仅来自内地和西藏的 6家大型建筑单位,还吸收了附近乡村约 400 名藏族群众。 曲水县才纳乡协荣村农民巴桑次仁,去年开着手扶拖拉机为“两桥一隧 ”工程运了个月石料,收入 3000 多元。他告诉记者,协荣村在拉萨河南岸,以往到北岸的中尼公路,只有靠牛皮筏;开车去拉萨,则要在南岸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 50 多公里,途中还要翻 3 座山。 “这座新桥比拉萨城东的老桥还要坚固漂亮。能成为大桥的一名建设者,跟汉族师傅学习高水平的施工技术,我感到很荣幸。 ” 44 岁的巴桑次仁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