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个人事迹材料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3432250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学时个人事迹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上学时个人事迹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上学时个人事迹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上学时个人事迹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上学时个人事迹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学时个人事迹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学时个人事迹材料(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上学时个人事迹材料为了山里的渴望求知的孩子,他坚守了33年,在大山深处仅有的一张三尺讲台上,在艰苦清贫的条件下,无怨无悔,默默耕耘,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他说,看到孩子们从山里走出山外,看到孩子们的人生从这里起程,他感到幸福。他,就是市级模范教师、宁城县八里罕镇王台沟教学点教师*。夏末秋初的一天,走进王台沟,眼前的*如周围连绵的群山般坚毅而沉静。深山教学点中33年的坚守,早已让他和周围的大山融为一体,默契而自然。那一刻的神圣感如山般责任,让他一瞬间完成了从毛头小伙子、从一个学生到师者的角色转变1969年,*高中毕业,还是一个19岁的毛头小伙子。血气方刚的

2、他,应村里推荐,一头扎进八里罕镇深处的北场子村王台沟教学点。忆起当时的情景,不善言辞的*至今历历在目:那一天,听说教学点来了位秀才,周围的父老乡亲都赶来了。面对老人们发自心底的崇敬、感激和信赖,面对孩子们清澈而渴盼的双眼,*感受到巨大的震撼-那一刻的神圣感如山般责任,让他一瞬间完成了从一个毛头小伙子、从一个学生到师者的角色转变。他留了下来,在这个只有他一个老师的教学点,一留就是33年。提起自己的经历,*总说很平常:妻子是老家的农民,成家后,自己教书育人,妻子生儿养女,没啥。但在和他断断续续的交谈中,你却不能不感受到深山里的清苦和他33年守候的艰辛。山里人穷,穷的连学习用的笔和本也买不起。有的孩

3、子因此辍学了。“一个都不能少”,这是*的原则。为了解决孩子们读不起书这个难题,*打起了大山的主意。从此,他带领稍大一点的孩子到山上挖第 2 页药材、采蕨菜、捡蘑菇、开荒种土豆。他还卖掉自己家的20多只羊,在自己家里为学校养起了羊和牛。起初妻子说啥也不同意,但经不住*软磨硬泡做工作,最后和*一起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经过夫妻二人精心喂养,所养的牛由最初的两头发展到最多时6头,羊10多只。平均每年都出栏育肥牛1至2头,羊5至10只。*以养牛羊为主的勤工俭学为教学点积蓄了一点资金,他拿出部分资金为教学点更新了桌凳,购置了一些教学仪器。孩子们的学杂费、文具、纸张全部从教学点勤工俭学收入中支付,孩子们可以

4、免费上学了。从此,王台沟再也没有一名学生辍学。“爱生如子”,这是王台沟的乡亲们对*的评价对于*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些孩子。39岁的村民王树也是*教过的学生。他就住在教学点的附近,他说:“有时候小孩上完厕所后不会提裤子,郎老师就赶忙走上前去帮忙,大男人能做这种活,不容易啊。”王台沟山高坡陡,还有一条四季长流的小河。冬季下雪路滑,夏季河流涨水,这个时候是*最担心的时候,万一孩子们有个闪失,自己怎么能对得起孩子们的家长。于是*又当老师又当家长。学生上学时衣服被雨水打湿,*生火帮他们把衣服烤干再上课;遇到下雪,在接送学生的路上*总是走在前头,当“开路先锋”;遇到小河涨水,*就翻山越岭把孩子接到学

5、校,放了学再把他们安全地送回家里。有一次下午放学时,天阴的黑沉沉的,*不放心,怕孩子们走到半路下雨,他亲自去送孩子们回家,等到回来的路上,雨已经下的很大了,他只好摸黑往回赶。冷雨中,山村小路一片泥泞,山上下来了大水,过河时,他竟一下子跌进冰冷的洪水中。那时他离村子还很远,大雨如注,喊了半天只听到几声狗叫。当他挣扎着爬上岸时,想起怀孕的妻子,止不住潸然泪下33年,在王台沟绵延的山路上,他靠双脚跋涉了近一万公里还有一第 3 页件让*担心的事,就是那三间快要坍塌的教室。这三间土坯房,已经不知经历了几多风雨,房梁塌陷,墙体裂缝,四周用木头支撑着才勉强没倒。在这样的房子里上课,郎老师总提心吊胆,他担心的

6、不是自己,而是那20多个孩子们。为了安全起见,1994年他开始张罗着筹建新教室,上级给了3000元钱,可这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大问题。*就把自己家的树放掉,把自己建新房的1000多元钱也拿了出来投到新教室的建设上。王台沟是个只有23户人家的村民小组,坐落在大山的深处,离凹凸不平的村路还有4公里,这里没有通讯,也没有车辆,人们的运输工具就是毛驴。一头毛驴一次只能驮30块砖。建房用的水泥、沙子、砖块,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整整运了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每天都要走100多里山路,一个月下来,他瘦了10多斤,可看到三间崭新的教室坐落在眼前时,*因劳累过度而瘦弱的脸上却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王台沟教学点是山

7、区典型的“一师一校”,*一个人身兼校长、教师、管理员、炊事员、保姆、维修工等多项工作,每天来不来上课,上多少课,并没有人监督他,然而他从未因此放松自己一天。北场子村小校长李万才告诉我们,33年,*几乎没请过假除了早起晚归教书外,还要摸着黑干自家田里的农活。复式教学班一般是二级复式,而*是一至四年级的四级复式,而且是全县办得最优秀、最成功的复式班。他开齐了每个年级的所有课程,包括音、体、美,4个年级将近30门课,学生最多时达35名。班上学生的成绩,几门主课总在全镇保持前三名。在培养孩子们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方面,*也摸索出了一套经验。*知道,复式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为此他长期不懈地积累

8、经验,探求其中的奥妙。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小助手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还摸索出了一第 4 页套以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在学科的穿插、学生座位的编排上,课堂动静照应、教学内容转换衔接上,他都事先周密策划安排。风霜雪雨,四季更替。33年,*把自己对教育工作的一腔热忱化做浓浓深情,倾洒在王台沟的山山水水。多少年来,王台沟教学点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他教过的学生全部升入了初中,有的还考上了高中,考上中专和大学的有10多人。他自己也多次被评为市、县优秀教师和勤工俭学先进个人。“三十三载心血难舍弃,黄牛自奋不用鞭。”如今,54岁的*的头上已凭添了丝丝白发,他的

9、生活依然清贫如故。面对金钱和山外繁华的世界,*心静如水。*也许失去了许多许多,但也得到了许多许多,他的生命已经和王台山融为一体。篇二:名师个人事迹材料。梁实秋,祖籍浙江余杭,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中国当代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文学大家,著名学者。中国20世纪文坛最具影响力的散文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誉盛名的文学评论家,他还是杰出诗人、著名文学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系统全面研究和翻译莎士比亚的权威。梁实秋出生于北京,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并于1921年与闻一多、孙大雨等人共同组织清华文学社。1923年8月,赴美留学,先后在科罗拉多大学和哈佛大学求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1926回国,先后任教于

10、南京东南大学,国立大学和北京大学。1927年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1949年5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一悠悠山大情铭铭青岛心国立大学校长杨振声师法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之办学方针,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在全国广聘名师,到上海时碰见闻一多、梁实秋二人。杨振声求贤若第 5 页渴,一遇闻、梁,便视为宝,遂坚邀他们到青岛任教。杨振声介绍说;讲风景环境,青岛是全国第一,二位不妨前去游览一次,如果中意,就留在那里执教,如不满意绝不勉强。这种先尝后买的方法颇具诱惑力。于是,在1930年夏天,梁实秋携眷与闻一多欣然

11、抵达青岛进行考察。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在青岛的半日游览里,他们沿街所见,绿树成荫,掩映着红瓦楼房,而且三面临海,气派壮观,令人心旷神怡,梁写下了天气冬暖夏凉,风光旖旎,而人情尤为淳厚。一席饮宴后就立即接受了青岛大学的聘书,梁实秋被任命为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成为人才济济、盛极一时的大学中又一枝奇葩。暑假过后,梁实秋如期来到大学。生活上有情有趣,舒适惬意,尽情享受着海滨生活的慷慨赠与,与此同时,山大刻苦扎实的学风也令其振奋精神,全心全意投入到事业之中。起初梁实秋主要着手于古书的研究,一方面是为化解当代社会蔑视经书或是提倡复古的极端风气,提倡用辩证批判的态度对待古书;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在

12、大学执教做足文学准备。短短几年,梁实秋逐字逐句地研读完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二十一史和杜诗全集。梁实秋还特别迷上了杜诗,用两年多的时间苦心搜集到六十多种杜诗版本,几乎全部杜诗都被他圈点了一遍,而杜甫所撰写的仇注、钱注、千家注等,他莫不耳熟能详、且能洞烛其利弊。饱览古书使他的文学功底愈加深厚。梁实秋的工作十分忙碌,他在外文系开设了英语、欧洲文学史、莎士比亚、文艺批判等课程,还担任了其他系的公共英语课。他来山大时只有二十八岁,但讲起课来却是轻车熟路,思维敏捷,语言精练生动。授课时间观念极强,总是踏着铃声进入教室,进屋便讲,不疾不徐,绝无赘余,一课讲毕话音刚落而下课铃声正好响起。他常第 6 页对学生

13、和同事说:上课时一分钟也不能浪费,课间是学生活动和休息的时间,一分钟也不容侵犯,故尔上下课必须准时。仅凭这点,他就赢得了全校师生的赞扬。年轻有为的他相貌堂堂、温和有礼、衣着淡雅不俗,虽是留洋出身,却不喜洋服,总是长衫棉袍,颇具谦谦君子之风,再加上他的智慧与谐趣,往往让课堂气氛非常轻松,深受学生欢迎,这也令他的众多学生至今还能记忆起他所教授的课程。他也曾回忆说:我所讲课只要听之者不是根本不听,总能得其梗概,稍加钻研,必可臻于深刻。虽然他极为爱护学生,遇到寒暑日总会特别关照提醒同学们,但对待成绩分数又十分严格,他常说轻画分数,才是教师的失职,也正因这种恪尽职守的执教风格,才让他的学生在认真求知的浓

14、烈气氛中不断拓宽知识,受益匪浅。1934年,当大学的学生们听说胡适信邀梁实秋去北京大学任教,便联名上书挽留梁实秋,并致函北大校长敝系经梁实秋先生主持开办,同学夙受陶冶,爱戴正殷,群情迫遑。北平素为文化区域,人才较多,至希见谅,另行延聘,以慰渴望。由此可见学生们对他的敬重和信任。梁实秋负责的图书馆工作也是千头万绪,要准备每周一期的图书馆专刊,作为图书馆专业周刊,不仅在大学罕见,在社会上也是唯一的。他有时还特地到上海为图书馆选购图书,由于馆内收藏莎翁著作最多,中外文各种版本甚至珍藏本都囊括其中,大学图书馆也因此而名扬全国。与此同时,他依然奋力写作,不间断地撰写小品、散文,并准备开展莎士比亚全集翻译

15、。古有李白、杜甫等八位盛世酒徒,一千多年后在大学又出现了新一代的酒中八仙。四年的执教,让梁实秋结交了众多好友,与杨振声、闻一多等七名酒徒,加上诗人方令孺一名女吏八人共同组成了新八仙,他们秉性豪爽三十斤花雕一坛,一夕而磬,他第 7 页们又文笔卓绝写下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的好句。1934年夏,梁实秋一家迁往北平,从此,他结束了在山大四年风流倜傥的名士生活,美丽的山大校园、淳厚的山大校风和性情豪爽的人,都给他留下了深刻记忆。他认为这四年是他一生中家庭最幸福的时期,还认为中国从北疆到南粤以青岛为最好。漫漫岁月里他念念不忘这段时光,这种情怀也深深感染着一家人,其女梁文蔷于1999年特地回青岛寻访,

16、当她看到刻着梁实秋故居的石碑,禁不住潸然泪下。二笔耕一生著作等身梁实秋在他风雨波折的八十载春秋中勤奋耕耘,成果颇丰,著作达20*万字,留给中国文坛一座巨大的宝库。作为一代文学大师,梁实秋一生中撰写了西雅图札记等三十多本文集,小品文、杂文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散文集雅舍小品为其代表作,以其特殊的艺术风格在20世纪40年代独树一帜,开拓了一片散文新天地。该散文集40年间共印30多版,创下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发行的最高记录。老舍夫人在梁实秋辞世后,用14个字精辟地概括了他的一生:生前著作无虚日,死后文章惠人间。他也是新月派名副其实的重要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在新月书店连续出版了浪漫的与古典的和文学的纪律两本文学批评专著,还在新月月刊发表了数十篇文艺专论,其思想观点受到不少学者追捧。他的写作风格在新月派诗人中极具代表性,其作用也是无可取代的。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巨大工程几乎耗掉了他大半生岁月。原本他对莎士比亚的了解也甚为有限,只是在上学时读过几个剧本,但他自念翻译莎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