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测报灯应用于水稻测报技术总结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3431277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虫测报灯应用于水稻测报技术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病虫测报灯应用于水稻测报技术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病虫测报灯应用于水稻测报技术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病虫测报灯应用于水稻测报技术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病虫测报灯应用于水稻测报技术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虫测报灯应用于水稻测报技术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虫测报灯应用于水稻测报技术总结(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虫测报灯应用于水稻测报技术总结病虫测报灯又称为虫情测报灯。病虫测报灯由托普仪器依据病虫的趋光性原理设计的病虫测报、诱杀仪器,主要型号为 TPCB-II-B 和 TPCB-III-A。通常病虫测报灯采用药熏的方法将引诱过来的病虫杀死,经过统计数量来预测病害的情况2009 年,我市的水稻病虫测报在江西省植保植检局和宜春市植保植检局的指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力求做到监测系统、预报准确、发报及时、宣传到位、措施得力,为全市水稻大面积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为确保我市粮食生产全面丰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2009 年水稻主要病虫发生和防治概况2009 年我市水稻发生的主要病虫为

2、: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稻曲病、细条病等。纵观全年,主要病虫属偏重发生,中晚稻重于早稻。据调查统计,2009 年我市水稻种植面积为 205.06 万亩次,其中早稻 94.5 万亩,中稻(一晚)9.2 万亩,二晚 101.36 万亩。水稻主要病虫发生面积为 363.47 万亩次,其中早稻 150.73万亩次,一晚 21.16 万亩次,二晚 191.58 万亩次;防治面积为 807.88 万亩次,其中早稻 379.42 万亩次,一晚 41.51 万亩次,二晚 386.95 万亩次。通过防治,挽回稻谷损失 81452.85吨,其中早稻 34362.75 吨,一晚

3、 4968 吨,二晚 42122.10 吨;实际损失 6548.23 吨,其中早稻 2697 吨,一晚 399.73 吨,二晚 3451.50 吨。二、水稻主要病虫发生情况和原因分析1、二化螟一代中发,轻于去年。全市发生面积 30.45 万亩,防治面积 53.23 万亩次。二、三代偏轻发生,四代轻发生,轻于去年。二代发生面积 6.93 万亩,防治面积 14.71 万亩次;三代发生面积 3.4 万亩,防治面积 8.74 万亩次;四代发生面积 0.12 万亩,防治面积 0.36 万亩次。(1)残存基数冬后残存基数每亩最高为 10800 条,平均为 1336.7 条,比去年减少 18.56;一代残存

4、基数每亩最高为 1650 条,平均为 371 条,比去年增加 9.43;二代残存基数每亩最高为1720 条,平均为 379 条,比去年减少 3.81;三代残存基数每亩最高为 360 条,平均为 97 条,比去年减少 10.17。(2)灯下情况一代(4 月至 5 月 25 日);4 月 6 日始见蛾,比去年迟 9天,全代总蛾量 39 只,最盛日为 4 月 21 日,诱蛾 5 只。二代(5 月 26 日6 月 30 日):全代总蛾量 125 只;最盛日为 6 月1922 日,分别诱蛾 14 只、13 只、11 只、13 只。三代(7 月1 日8 月 25 日):全代总蛾量 110 只,最盛日为 7

5、 月 23 日,诱蛾 9 只。四代(8 月 26 日9 月 30 日):全代总蛾量 10 只,未出现明显蛾峰。(3)田间发生情况一代主害早稻,其发生期较去年推迟 12 天,盛蛾期 4月 8 日5 月 6 日,盛蛾高峰 4 月 22 日25 日;盛孵期 4 月20 日5 月 18 日,盛孵高峰 5 月 4 日7 日。早稻枯鞘丛率最高 38,平均 4.3;枯鞘丛率最高 8.4,平均 0.63。枯心率防治田平均 0.26,未防田达 5.42。二代主害迟熟早稻和一晚,其发生期为:盛蛾期 6 月 12 日7 月 2 日,盛蛾高峰 6 月 19 日21 日;盛孵期 6 月 20 日7 月 10 日,盛孵高

6、峰 6 月 27 日29 日。造成早稻平均白枯孕穗率为 0.03;一晚防治田平均枯心率为 0.42,未防田高达 13.23。三代主害二晚,其发生期为:盛蛾期 7 月 16 日8 月 4 日,盛蛾高峰 7 月 21 日23 日;盛孵期 7 月 24 日8 月 12 日,盛孵高峰 7 月 29 日7 月 31 日。造成二晚平均枯心率(防治田)平均为 0.13。四代主害二晚,其发生期为:盛蛾期 8 月 26日9 月 14 日,盛蛾高峰 9 月 5 日7 日;盛孵期 9 月 3 日9 月 22 日,盛孵高峰 9 月 13 日15 日。造成二晚的平均白穗率(防治田)为 0.04。(4)原因分析一是残存基

7、数偏低;二是防治一代二化螟大多数稻田缺水,影响了防效;三是桥梁田多,杂交稻面积大,有利其发生为害。2、稻纵卷叶螟今年我市稻纵卷叶螟属偏重发生,轻于去年,发生面积88.06 万亩次,防治面积 130.05 万亩次。二代中发,主要为害早稻,发生面积 22.34 万亩,防治面积 36.23 万亩次;三代偏重发生,主要为害一晚,发生面积 5.36 万亩,防治面积 7.04万亩次;四代偏重发生,主要为害二晚,发生面积 60.36 万亩,防治面积 86.78 万亩次。(1)灯下情况灯 下 4 月 29 日 始 见 蛾 ,全 年 灯 下 出 现 6 个 明 显 蛾 峰 ,峰 期日 最 高 蛾 量 6 月 2

8、0 日 10 只 ,7 月 9 日 68 只 ,8 月 8 日 154 只 ,8 月 18 日 182 只 ,8 月 24 日 125 只 ,9 月 8 日 137 只 。全 年 总 蛾量 为 4921 只 ,其 中 4 月 2 只 ,5 月 2 只 ,6 月 97 只 ,7 月 835 只 ,8 月 2747 只 ,9 月 1081 只 ,10 月 157 只 。(2)田间发生情况一代轻发生,造成早稻卷叶率最高 0.22,一般为0.030.07;一代残存虫量最高 120 条/亩,一般为 2040条/亩。二代中发,早稻最盛日(6 月 10 日)田间亩蛾量最高630 只,平均 249 只;6 月

9、 13 日田间查卵,亩卵量最高 0.9 万粒,平均 0.34 万粒;造成早稻平均卷叶率防治田为 1.03,未防田达 17.27。三代偏重发生,本地虫源盛蛾高峰集中在 7 月 9 日11 日。高峰期定点赶蛾一晚田亩蛾量最高为2430 只,平均为 1032 只;大田普查亩蛾量最高为 2820 只,平均为 819 只。7 月 13 日田间查卵:亩卵量最高 3.6 万粒,平均 1.7 万粒;造成一晚平均卷叶率防治田为 1.82,未防田达 31.46。四代偏重发生,本地虫源与外迁虫源混合发生,盛蛾高峰集中在 8 月 8 日10 日。高峰期亩蛾量二晚田最高为 6330 只,平均为 1864 只;8 月 1

10、1 日田间查卵,亩卵量最高为 19.5 万粒,平均为 7.1 万粒;造成二晚平均卷叶率防治田为 1.22,未防田达 32.25。五代迟熟二晚偏重发生,9月 8 日11 日田间出现了一明显蛾峰,高峰期二晚田亩蛾量最高 5730 只,平均为 2285 只;9 月 14 日田间查卵,亩卵量最高 3.9 万粒,平均为 1.4 万粒。造成迟熟二晚平均卷叶率防治田为 1.34,未防田达 27.95。(3)原因分析一是世代重叠现象严重,防治难度大;二是农药使用的不平衡,导致害虫抗性日益严重;三是偏施氮肥的现象较普遍,桥梁田多,有利其发生繁殖为害。3、稻飞虱偏重发生,相似于去年,中、晚稻重于早稻。全市发生面积

11、 73.84 万亩次,防治面积 157.69 万亩次。(1)灯下情况全年灯下诱虫总量为 8067 只,其中 4 月 0 只,5 月白背飞虱 1 只,6 月白背飞虱 58 只,7 月白背飞虱 91 只 8 月1129 只(白背飞虱 613 只,褐飞虱 516 只);9 月 3548 只(白背飞虱 297 只,褐飞虱 3251 只);10 月 3240 只(白背飞虱 81只,褐飞虱 3159 只)。(2)田间发生情况早稻以白背飞虱为主,中发,发生面积 22.37 万亩,防治面积 54.36 万亩次。6 月下旬调查,百丛虫量最高 2430 只,平均 477 只。一晚,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混合发生,偏重发

12、生,局部重发生;发生面积 7.24 万亩,防治面积 13.46 万亩次。9月上旬调查,百丛虫量最高 15690 只,平均 1537 只;其中短翅型成虫百丛最高 55 只,平均 13.2 只。二晚,以褐飞虱为主,偏重发生,局部重发生,发生面积 44.23 万亩,防治面积89.87 万亩次。9 月中旬调查,百丛虫量最高 24720 只,平均为 1605 只;其中短翅型成虫百丛最高 104 只,平均为 29 只。通过防治,百丛虫量大面积控制在 400 只以下。但仍有 12 亩未防稻田损失较大,基本绝收。(3)原因分析一是防治工作开展得不平衡;二是防治稻纵卷叶螟时对稻飞虱具有较好的兼治作用;三是偏施、

13、迟施氮肥的现象较普遍,有利其发生繁殖为害。4、稻瘟病(1)田间发生情况主要发生于早稻,苗瘟轻发,叶瘟中发,穗瘟偏重发生,重于去年。苗 瘟 ,轻 发 生 ,发 生 面 积 0.03 万 亩 ,预 防 、防 治 面 积 7.2 万亩 次 。平 均 病 苗 率 防 治 田 为 0.37 ,未 防 田 为 3.22 。叶 瘟 ,中 发 ,发 生 面 积 0.81 万 亩 ,预 防 、防 治 面 积 50.2 万 亩次 。5 月 中 旬 以 来 ,受 气 候 、品 种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叶 稻 瘟 在 我 市早 稻 田 点 多 面 广 发 生 ,且 呈 急 剧 扩 展 态 势 。发 病 丛 率

14、最 高 86 ,一 般 为 10 30 ;发 病 叶 率 最 高 17.43 ,一 般 为0.62 3.17 ,少 数 严 重 田 块 因 病 “坐 兜 ”。发 生 地 点 主 要 分 布在 石 滩 、张 巷 、段 潭 、桥 东 、秀 市 、杜 市 、筱 塘 、拖 船 、白 土 、淘 沙等 乡 镇 。主 要 发 病 品 种 为 :两 优 287、两 优 25、两 优 42、优 402、优 1 号 、金 优 16、嘉 育 21 等 。穗瘟,偏重发生,发生面积 1.52 万亩,预防、防治面积53.3 万亩次。发病高峰期在 6 月中下旬,穗瘟发病稻田平均白穗率防治田为 1.22,未防田达 50以上,

15、少数严重田块绝收。早稻成灾面积 84 亩,绝收面积 11 亩。发生严重的乡镇主要为:石滩、张巷、秀市等。主要发病品种为两优 287、两优 25 等。(2)原因分析一是品种抗性不强。我市主栽早稻品种感病普遍,种植年限均在 5 年以上,抗性明显下降。二是田间菌源丰富。叶瘟点多面广发生,田间残留大量病菌。三是老病区多。四是气候条件适宜。早稻破口抽穗初期正遇集中降雨,再加之气温较高,如此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穗瘟的暴发流行。5、纹枯病(1)田间发生情况早 稻 ,重 发 生 ,发 生 面 积 67.33 万 亩 ,防 治 面 积 114.55 万 亩次 。发 生 高 峰 期 在 6 月 上 中 旬 ,发 病

16、 丛 率 最 高 92 ,一 般 为8 30 ;发 病 株 率 最 高 58.32 ,一 般 为 5.62 9.47 。一晚,重发生,发生面积 7.21 万亩,防治面积 13.92 万亩次。发生高峰期在 8 月中下旬,发病丛率最高 96,一般为 1550;发病株率最高 62.32,一般为 5.4515.94。二晚,重发生,发生面积 81.86 万亩,防治面积 157.82万亩次。发生高峰期在 8 月下旬9 月上旬,发病丛率最高为 93,一般为 1346;发病株率最高为 67.32,一般为 7.2313.25。(2)原因分析一是感病品种多,抗性不强,大部分水稻品种不抗纹枯病;二是偏施、迟施氮肥,造成田间通透性差,有利其发生和流行。6、水稻黑条矮缩病(1)田间发生情况主要发生于二晚,中发,局部偏重发生,轻于去年。发生面积 0.64 万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