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试点专项2016年度首批项目申报指南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3431390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试点专项2016年度首批项目申报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试点专项2016年度首批项目申报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试点专项2016年度首批项目申报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试点专项2016年度首批项目申报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试点专项2016年度首批项目申报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试点专项2016年度首批项目申报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试点专项2016年度首批项目申报指南(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16 年度首批项目申报指南“十三五”期间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实施“调结构-转方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组织实施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试点十分必要。一是有效地落实 “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二是有效地落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总的要求进行粮食生产的“调结构-转方式”新要求;三是有效地解决我国粮食生产长期面临诸多资源和环境压力和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与质量的竞争力压力;四是有效地实现我国粮食科技在“十二五”期间粮食丰产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向粮食丰产增效

2、和现代化技术更高目标发展;五是有效地集中力量破解我国丰产增收协同面临科学、技术难题和生产需求的新问题。因此,实施重点专项,对国家粮食安全、“调结构-转方式”、可持续发展、提升竞争能力、因势利导发展粮食生产意义重大,十分迫切。专项规划主要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 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 号)计划实施,年限为 2016 年 1 月 1 日2020 年 12 月 31 日。2专项主要目标是围绕粮食丰产增效可持续发展,聚焦 3 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

3、)、突出 3 大主产平原(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的 13 个粮食主产省)、注重 3 大目标(丰产、增效与环境友好)、强化 3 大功能区(核心区、示范区与辐射区)建设、衔接 3 大层次(基础理论、共性关键技术、区域集成示范),开展科技创新。 具体指标为:()实现丰产增效目标协同:丰产目标:三大作物平均单产新增 5%,降低产量损失 5%以上;增效目标:肥水效率提高 10%以上,光温资源效率提高 15%,生产效率提高20%;(2)推进粮食主产省“三区”建设:专项每个实施省(区)核心区建设:万亩以上 12 个; 示范区建设:50 万亩以上;辐射区建设:500 万亩以上;“三区”总效益增产2,300

4、万吨以上,增加效益 320 亿元以上;(3)提升粮食科技“四大能力”:即前沿理论创新能力取得重大理论新进展,高水平论文 200 篇以上,专著 10 部;共性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创新关键技术 50 套以上,物化产品 40 个以上;集成示范能力产生新效果,技术规程 20 个以上,模式 25 套以上;现代化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的融合、高产高效协同、生产生态兼顾。形成高度规模机械化、信息标准化、精准轻简化水平的粮食作物生产体系。以衔接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创新与区域技术集成示范三个层次为指导:在基础研究方面,以作物、环境与措施三者互作3关系为核心,以产量与资源效率层次差异性

5、、资源优化配置和气候变化响应机制等三方面前沿性科学问题为重点,探索粮食丰产增效、低环境代价的可挖掘的潜力、关键调控机制和技术途径,为关键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在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方面,以突破生产共性关节问题为核心,从良种良法配套、信息化精准栽培、土壤培肥耕作、灾变控制、抗低温干旱、均衡增产和节本减排等技术为重点,创新可持续丰产增收和环境支好的关键技术,为技术集成提供核心技术;在区域技术集成示范方面,以构建规模机械化现代新型技术模式为核心,以三大粮食主产区 13 省(市)(其粮食总产占全国的 75%左右)的“三区”建设为重点,基于理论与关键技术创新,进行集成与示范,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在 1.87 亿

6、亩面积上的丰产与增效的协同。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实施方案中,其重点任务包括基础研究 3 项,关键技术创新 7 项,集成示范 5 项,共计15 项。在项目指南的编写中,根据三个层次的研究任务的要求,拟设定以下 21 个项目,其中基础研究项,其性关键技术项,技术集成示范 13 项(每个项目也包含了部分区域共性关键技术)。在个项目中,按着优先启动三分之一的原则,根据研究的顺序性和紧迫性,共计优先启动的项目共计项,在本指南进行了标(优先启动项目号) ,其中基础理论项,共性关键技术项。各项目标注优先启动和相应后续项目(未标注)如下:41.粮食作物产量与效率层次差异及其丰产增效机理研究内容:以深度

7、揭示不同作物产量与资源利用效率的层次差异性及其调控机制为核心,在东北春玉米与粳稻、黄淮海冬小麦与夏玉米、长江中下游的水稻与小麦、双季稻、中稻和再生稻种植体系中,通过多点联合试验平台,开展光温生产潜力、高产纪录、大面积高产和平均产量四个产量水平层次及其光、温、水、肥利用效率差异的理论研究,重点研究:(1)差异分布规律:主要生态区域不同作物 4 个产量水平及光、温、水、肥效率差异的幅度与区域变化特征,光温生产当量及其与资源利用效率的关系;(2)形成机制:不同作物 4 个产量层次及其光温水肥效率差异形成的土壤与生态环境、物质生产与分配、光合生理过程、碳氮代谢、激素调控等机理及其调节机制;(3)障碍控

8、制:导致作物产量与效率层次差形成的主控因子及其制约过程与关键技术调节机制;(4)技术途径:提出主要粮食作物提高产量潜力、缩小产量及效率差异,实现大面积丰产增效的技术途径。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阐明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水稻、小麦、玉米产量与光温水肥效率差异的区域特征,并阐明其形成机制和缩小差距的障碍限制因素,提出不同区域不同作物消减产量和效率差的技术调控途径 68 套;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70 篇以上。 【预期性指标】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三大区域水稻、小麦、玉米大面积试验区产量和效5率缩差 10%15%,综合增效 20%以上;创立评估产量、效率差异的系统模型和诊断方法 23 套

9、;出版专著 2 部以上,申请专利 34 项。支持年限:20162020。拟支持项目数:1 项。2.粮食作物丰产增效协同的资源优化配置与新型种植模式研究内容:以探索不同种植模式的季节间资源优化配置与季节内高效利用为核心,在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长江中下游稻麦、双季稻、稻油、再生稻、稻玉和双季玉米等周年两季,以及东北一熟区轮作体系中开展丰产增效和低环境代价理论研究。重点研究:(1)空间分异: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不同区域粮食产能、资源潜力和生产要素的空间分异、资源匹配与要素驱动机制;(2)协调过程:不同熟制模式下光、热、水、肥等资源要素在季节间优化配置和在季节内与作物群体结构、功能的动态适应协调过

10、程与机制,作物“间、混、套、轮”复合种植的互补竞争机制及作物连作障碍形成机理;(3)响应机制:研究作物对水肥光热气等生境因子的响应过程,阐明高效利用的生理生态协同机理;(4)模式创新:以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创新三大粮食作物不同熟制地区用养结合的丰产高效种植模式;(5)技术途径:通过优化肥水管理、土壤耕作、机械化配套等技术创新与集成,提出不同尺度不同区域提高光能利用效率(RUE) 、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养分利用效率(NUE)6的技术途径与综合体系;(6)综合评估:针对各区域不同生产主体需求,进行丰产高效种植模式的选型与优化以及生态经济效益评估研究。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阐明东北、黄淮海、长

11、江中下游以及西北主要产粮区水稻、小麦、玉米生育过程中要素的季节间资源优化配置特征、季节内高效利用机制及其周年均衡丰产增效原理,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水、肥、光、热多因素动态调控过程与作物响应机制等方面研究取得重要理论突破,提出构建不同区域丰产增效新型种植模式与技术途径 10 项以上;发表论文 70 篇以上。 【预期性指标】光能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和养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 10%以上,丰产增效 15%以上;出版专著 2 部以上,申请专利 34 项。支持年限:20162020。拟支持项目数:1 项。3.主要粮食作物优质高产品种筛选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内容:以良种良法配套关键技术创新为核心,对已育成品

12、种的特性和栽培技术进行研究,进一步挖掘良种良法配套的增产增效潜力,在粮食主产区,以春玉米、北方粳稻,冬小麦、夏玉米、南方单季稻、双季稻、再生稻和多年生稻为重点,开展以下研究:(1)适应性:筛选适应机械化作业、区域光温水条件和种植制度的优良品种,建立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标准与区域布局体系;(2)丰产性:通过品种筛选确立增产与资源7利用的潜力及其挖掘技术途径;(3)专用性:筛选适用优质稻米、饲用稻谷、专用小麦、饲用玉米的专用品种,完善其质量标准和品种适应范围;(4)互作机理:阐明产量、品质与效率的品种-环境-栽培措施间的互作关系与协调途径,确立高产优质高效配套的技术体系;(5)配套技术:在典型生态区

13、对筛选出的新品种开展配套栽培技术试验,集成不同生态区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制订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东北、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粮食主产区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各10 个(套),筛选一批水稻、小麦和玉米适应机械化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在不同区域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和生产技术规程各 5 套以上,相关专利 10 项以上,技术应用 10,000 亩以上,产量增加 10%以上、节约氮肥和水分 10%以上、玉米全程机械化水平提高 15%以上。【预期性指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 60 篇以上,其中 SCI 论文 15 篇以上。支持年限:20162020。拟支

14、持项目数:1 项。.粮食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与精确栽培技术研究内容: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标志。以生长监测诊断与精确栽培为重要内容的农业信息化技术可指导作物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精准投入、生态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生产力的高效发挥。可自动生成管理决策的生长监测诊断与精确8栽培技术,能为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实时、高效的生产技术指导服务。针对粮食作物现代生产技术中的信息化和精准高效的发展趋势与丰产增效的需求,以作物生长监测与精确栽培为核心,在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中,重点研究:(1)生长动态:基于产量目标的作物适宜生长指标时序动态模型,结合快速监测的作物实际长势,建立多途径的作物生长诊断与水肥调

15、控模型;(2)形成过程:定量分析作物光谱-碳氮积累转运-产量品质形成之间的定量关系,构建基于遥感的粮食作物产量和品质预测模型;(3)技术平台:进一步结合硬件工程,研制开发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仪、基于传感网的作物生长感知设备、基于无人机的作物生长监测诊断平台,结合 GIS 等技术,构建农田感知与智慧管理综合系统;(4)精确栽培:通过多年多点联网试验,建立基于便携式监测仪、传感网、无人机等多平台的作物生长实时监测诊断技术和相应的作物精确栽培技术体系,实现田块、园区、区域等不同尺度粮食生产的无损化监测、智能化诊断、定量化调控和规模化预测。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东北、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三大

16、粮食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与精确栽培技术体系 5套以上,研制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仪 2 套,开发农田物联网感知设备 2 套,构建基于无人机平台的作物生长监测技术 2 套,提出基于遥感的作物产量品质预测技术 3 套;在粮食主产区设立 6 个以上的核心示范区,推广面积 1,000 万亩以上、产量增9加 8%以上、节约氮肥和水分 15%以上。【预期性指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 60 篇以上,其中 SCI 收录论文 18 篇以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5 项以上,其中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0 项以上;登记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1015 项;制定地方标准 3 项以上。支持年限:20162020。拟支持项目数:1 项。5.粮食主产区主要气象灾变过程及其减灾保产调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针对我国粮食生产中气象灾害多发和重发的特点,以预防和减损技术创新为核心,重点研究:(1)灾害发生规律:研究粮食主产区作物生产过程中,主要气象灾害发生过程及频率、时空分布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