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先�X与《学衡》-科学家的人文编辑实践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427495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胡先�X与《学衡》-科学家的人文编辑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胡先�X与《学衡》-科学家的人文编辑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胡先�X与《学衡》-科学家的人文编辑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胡先�X与《学衡》-科学家的人文编辑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胡先�X与《学衡》-科学家的人文编辑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胡先�X与《学衡》-科学家的人文编辑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先�X与《学衡》-科学家的人文编辑实践(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胡先X 与学衡:科学家的人文编辑实践摘要:胡先X 是现代史上少有的参与人文刊物编辑实践的科学家。其投稿被拒直接促成了学衡的问世。创刊初期,他是重要的编者与作者,但很快因为编辑人员设置、用稿权等分歧疏离杂志,并力主停刊。通过编辑学衡 ,胡先X 完成了其人文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塑造。 关键词:胡先X;学衡 ;编辑实践 随着近年对 20 世纪文化激进主义思潮的深刻反思,文化保守主义的价值得到重新评估与体认。包括东方杂志 学衡 甲寅等长期被视作文化保守主义媒介的报刊,亦因其独特的思想价值与编辑风格而为出版史研究者关注。对以中西文化学术考论为主而兼有现实文化批评性质的一代名刊学衡的研究,当下主要聚焦于其核

2、心人物、典型的人文知识分子吴宓、梅光迪身上。事实上,作为一个主要以文化理念认同为标准、人员构成广泛的思想共同体, 学衡的兴衰、学衡派群体的聚散,与教育家郭秉文、刘伯明,专业科学家胡先X 等人关系密切。胡先X 既是中国植物分类学奠基人、 “生物学界的老祖宗 ”,又是国立中正大学的创校校长、现代教育家;同时,他还是以文化保守主义理念强力批判新文学文化思潮的公共知识分子。作为现代史上少有的参与人文刊物编辑实践的科学家,梳理其与学衡由密而疏的关系,有助于理解现代科学家利用文化媒体倡导、践行自身人文理念的追求与尝试。 一、投稿被拒直接促成学衡的问世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学衡派以一种批判性的建设性思维,在论

3、争与对峙中与文化激进主义构成共生的价值范畴,凸显其现代化进程中多元、理性、有效制衡的意义。与传统的思想演进更多呈现为自然状态不同,近代以来,日益繁盛的报刊作为现代媒体在构思、促成、壮大思想谱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思想的论争主要依托报刊而展开。以报刊为中心组成的知识传授与思想传播系统,成为推动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强势的新文化群体依靠新青年 新潮 、北新书局等新式媒介激荡潮流并在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欢呼取得决定性胜利时,新思潮反对派的重要力量学衡派正尝试创办刊物作为平台,与新文化思潮进行论战,形成自身文化理念的交流、认同与播散。这是学衡杂志得以创办的历史大背景。 而促成学衡问世的直

4、接具体因素,与胡先X 投稿被拒的遭遇相关。尽管在 1912 年入美国柏克利大学农学院留学,但胡先X 一直秉持文化保守主义理念。留学归来后,他在 1918 年受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农林专修科教授,与同校柳诒徵等文史教授及近代诗坛领袖陈三立过从甚密,由此形成一个声气相通的文化保守主义人文网络,为学衡派的形成奠定了精神基础。1919 年,胡先X 在文化保守主义重要刊物东方杂志上发表中国文学改良论一文,对胡适、陈独秀等倡导的新文学思潮提出批评。其核心观点即认为文学应该走改良途径,而不能以“鲁莽灭裂之举” 推倒文言。5 月 1 日,胡适的学生罗家伦在新青年的盟刊新潮一卷五期发表驳胡先X 君的” 中国文学

5、改良论” 一文,认为胡先 X 毫无改良的主张和办法,重申文学思想革命的价值。由此形成南/北-保守/ 激进阵营的第一轮思想交锋。1920 年,胡适为了证明白话的价值,出版白话诗集尝试集 。胡先X 费时二十余日,撰写批评性书评评 ,但四处投稿,竟无处肯刊登。恰好此时,持文化保守主义与改良立场的留学生梅光迪与吴宓,正抱着与北方新文化阵营论争的想法,相约集聚于东南大学,并已与中华书局约定, “编撰杂志名曰 学衡 ”。梅、吴、胡三人由此联手开创了现代期刊史上的一道风景。吴宓晚年自编年谱回忆学衡创办过程时,称胡先X“作文迅速,为对学衡杂志最热心而出力最多之人”,并特意说明:“ 学衡 杂志之发起,半因胡先

6、X 此册评撰成后,历投南北各日报及各文学杂志,无一愿为刊登,亦无一敢为刊登者。此,事实也。 ” 在文化转型的现代,以文化媒体争取话语权,打破主流的思想垄断与舆论压制局面,成为思想新生力量赢得生存空间的基本路径。另一个突出的类似文化事件,就是与学衡差不多同时问世的创造 。留日归来的郭沫若在向商务、中华、 东方杂志等大型文化机构投寄译作太戈儿诗选 、小说骷髅遭拒后,愤而集结留日归来的同道创办创造季刊,以“打破社会因袭,主张艺术独立” ,改变“ 自新文化运动发生后,我国新文艺为一二偶像所垄断,以致艺术之新兴气运,澌灭将尽”的局面。不惧强势潮流的垄断与压制、抓住机缘集结同道新创报刊,使学衡 创造在新青

7、年等新文化媒介早已引领风骚的情境下脱颖而出,实现了话语权与思想影响力一定程度上的时代性“逆袭 ”。也正是这种竞争与论战,为现代开创了思想多元的局面。 二、从学衡的重要编者、作者到走向疏离 学衡1922 年 1 月创刊时,分为通论 述学文苑 杂缀 书评等栏目。其中胡先X 担任文苑主任编辑;杂缀编辑为东南大学附属中学教师邵祖平,亦为胡先X 引见与指派。由此可见胡在杂志初创时的地位与作用。 作为同仁杂志, 学衡鼓励同仁多投稿,约定:“凡有文章登载于学衡杂志中者,其人即是社员;原是社员而久不作文者,则亦不复为社员矣。 ”学衡创刊时为月刊,1928 年 2 月第 61 期起改为双月刊,1933 年 7

8、月出至第 79 期停刊。作者共一百余人,除去文苑 杂缀等栏目中的诗文,发表文章超过 3 篇者共 24 人,胡先X 发表文章达 19 篇 24 次,仅次于吴宓、柳诒徵、景昌极、王国维、缪凤林。体裁包括书评、文论、教育论文、游记等。从胡先X 人文社科著作及论文要目可以看出,1922 1924 年问,胡先X 包括文论、诗论、教育学论文等在内的重要文章,大多刊发于学衡 。内容大体包括对新文学文化运动的批评、大量晚清旧体诗作评论、对教育的反思。至于在文苑栏目发表的旧体诗词文赋,结合沈卫威编年纪事体论著吴宓与。1964 年,远在西南师范学院的吴宓得到胡赠送的诗集忏庵诗稿 ,在日记中评论说:“丙寅一九二六年以前之诗,其佳者皆是曾登学衡之篇章,而全集中许多篇直似中国海通以前旧诗人之所作。 ”总体上说,无论是对新思潮的批评还是对旧体诗词的揄扬, 学衡前期,胡先X 的文字与杂志所倡导的文化保守主义达成了高度的默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