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机械化生产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3424699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麦机械化生产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麦机械化生产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麦机械化生产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麦机械化生产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麦机械化生产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麦机械化生产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机械化生产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麦机械化生产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临汾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李永昌 小麦是山西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 80 万hm2 左右,多集中于晋南地区。 该地区经济发达,农民文化素质较高,农业 机械投资较大,基本实现了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笔者在生产实践中进行了一些调查,小麦机械化生产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是局部性的,应引起大家的关注。目的是加强农机和农艺学科的结合,通过应用先进农机化技术与装备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小麦生产持续稳定地发展。1、连续旋耕形成坚实犁底层,造成土壤翘虚麦苗生长不良。上世纪七十年代推广机械旋耕技术,由于其成本较低,表土层细碎平整、田间残存的秸秆、根茬以及杂草被粉碎,为小麦机

2、械化播种创造了有利条件,黄淮麦区很短时间内推广普及。随着该项技术的连年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农田连年机械旋耕,由于旋耕机切刀在机械作业过程中对一定深度的土层连续挤压,形成坚实“ 犁底层” 。特 别是晋南水地一年两作区,秋作物收获后, 为抢播期立即旋耕,随即播种,造成土壤翘虚。连年旋耕后的麦田,小麦根系浅而小,常因土壤塌陷“ 掉根” ,苗黄苗小生长不良,造成减产。近几年,一年一作旱地区情况有所改善,一部分麦田开始将“施耕+ 播种” 改变为“深耕+耙耱(旋耕)+播种”方式,水地区大多数麦田仍是“旋耕+播种” 模式。解决这一问题,各地要根据小麦生长发育对土壤条件要求,本着节约投资,保护农

3、田环境的原则,可推广“小麦少耕生产技术 ”即“间隔 2-3 年深松(耕)一次+耙耱(旋耕)+播种”作业模式。深松一般选用田间带状间隔交替深松方式,以造成虚实并存的土壤耕层结构。深松土壤疏松有利于雨水的下渗,提高雨水的蓄贮量。未深松土壤毛细导管完好,土壤水分可以沿毛细管移动,作物需要的多,水分上移的多,水分上移的快;需要的少,上移的慢,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率。2、前茬玉米秸秆直接粉碎还田,造成耕层速效氮养分含量下降。近几年,国家给予农民购买大型农机具专项资金补贴。这项利国利民支持农机新技术推广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购买新型农机具的积极性,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推广面积迅速增加。玉米机械化收获

4、一次作业过程,可收获玉米穗,秸秆粉碎经旋耕机直接还田。这项技术大大缩短了玉米收获时间,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减少了生产成本,保障了小麦适时播种。如2007 年秋播,临汾市平川地区 9 月 27 日至 29 日,三天共降水 54.7mm,使玉米贪青晚熟, 农田土壤湿度太大,玉米收 获时期延迟,直接影响回茬小麦适时播种。10 月 13 号天气好转睛朗,玉米收获机可以下地抢收作业,据在曲沃县调查,每台收获机每天收获 1.52hm2,大大加快了玉米收 获进 度,为小麦适时播种创造了条件。但是,不少农民并没有认识到玉米机械收获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存在的问题,一是秸秆直接还田于土壤耕作层,新鲜秸秆腐熟过程需要消

5、耗一定速效氮,小麦播种深度 45cm,耕层土壤速效氮养分含量降低不利于培育壮苗;二是有的型号玉米收获机作业过程中,田间残存有长短不一秸秆,有的秸秆粉碎不 彻底,造成机械播种堵塞,下籽不均匀;三是玉米收获秸秆粉碎土壤旋耕一次作业完成对土质偏粘,耕作层含水量低、单位面积秸秆量较大的高产地块,旋耕深度不一,作业质量差,有的仅能在地表划几道印痕,还得进行再次耕翻、耙耱才能播种小麦。解决这些问题,因地制宜,中等肥力以下农田,备耕播种阶段氮素化肥比常规使用量增加 20%,即增施尿素 45kg/666.7m2。玉米机械收获机生产企业,要从生产实际出发,不断改进产品设计,使玉米秸秆细碎均匀入土,土壤耕层暄虚平

6、整。3、机械化播种播量偏大,平川旱地播期偏早。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的实施,农村大批 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客观上催生了一大批“ 农机专业户” 。小麦播种工作基本由 “农机专业户”来完成,一个“ 农机专业户”影响“ 一大片” 。 播量偏大问题,是有些农机专业户由于不了解小麦生长发育规律,片面认为机播作业质量高就是“ 苗齐、苗全、苗匀”,忽视了“苗壮” 这个主要指标。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农民受“有钱买 籽,无钱买苗” 传统思想的影响,只怕播量小了造成“出苗断 垅” ,农机专业户也不愿因出苗少与土地经营者发生纠纷,播种时,故意加大

7、播量,出苗后田间很“ 好看” 。据 调查, 临汾市麦区适期播种的麦田,播量通常高出 24kg/666.7m2。按“ 斤籽万苗”计,每 666.7 m2 多出基本苗 24 万,冬前总茎数多出出 610 万,群体偏大,个体生长发育不良;另一方面播种机播量“控制系统”不精确,或者在播种过程中,因“控制螺丝松动” ,机手疏忽没及 时调整而逐渐增加播量。一年一作旱地播期偏早的问题,是有的“农机专业户” 在小麦播种前调试播种机,首先在自己承包地播种,相邻农户“图省事” 、“盲目跟风 ”造成播期偏早。有些 农民不注意近几年全球气温 “变暖” ,还按几十年前的传统适播期种小麦,不注意天气 预报和土壤墒情,怕下

8、雨耽误播期,怕干旱影响出苗,实质上不了解小麦是一种适播期较长、自我调控能力较强的作物,要求“农机专业户” 先给自己种, “农机 专业户”有钱可赚,两厢情愿,其结果造成“早播” 冬前旺长。笔者 2006 年秋在尧都区 贾得、侯马市凤城、襄汾县邓庄、洪洞县万安等地调查,平川旱地播期最早的为 9 月 13日,播量 1618 kg/666.7m2,加之又遇“ 暖秋” 、“暖冬”气候条件,2006 年日均气温 10 月份高出 2.8,11 月份高出 1.7,12 月高1.2,2007 年 1 月份高 2.1、2 月份高 2.3,冬季最低气温2007 年 1 月 9 日为-9.4 ,而历史极端最低气温 为

9、-22.5 。大播量、早播期、特殊气候造成临汾市 5.1 万 hm2 小麦狂(旺)长,不少地块麦苗,越冬前幼穗进入伸长期,出现生理拔节,麦田郁蔽,株高 45cm,大片倒伏,对小麦生产十分不利。因此,要加大“农机专业户”的培 训力度,培 训内容不能局限于 农机具使用维护,还要增加小麦栽培管理知识,使“农机专业户 ”真正懂得小麦适宜播种期、精准播量,切切实实把“机械化精量、半精量播种技 术” 推广到位,将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推动小麦规模化、标准化生产。4、缺乏耙耱镇压机具,传统有机旱作措施丢失。小麦生产中,耙耱镇压是一项简便易行、提温保墒、增产显著的传统有机旱作措施。耙耱镇压主要用在四个时期:小麦

10、播前耙耱镇压,可以保住“ 口墒”,使耕层土壤 细碎平整,上虚下 实;小麦播种后出苗前遇雨耙地,可以破除板结,助苗出土。小麦越冬前或起身拔节期狂(旺)长进行镇压,可抑制营养生长,控制基部节间过度伸长,具有控旺转壮的明显作用。越冬期耙地镇压,俗称“麦吃腊月土” ,可以压实土壤,弥合地表裂缝,防止麦苗吊根死亡,保护分孽节,护苗安全越冬。早春顶凌耙耱,可以提温保墒,促弱转壮,旱地区顶凌耙耱保墒增产作用更为明显,具有事半功倍之效。然而,由于现在农村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经商,大牲畜数量锐减,农户“当家人”多是 70 年代以后出生 农民,轻视 或根本不了解耕耱镇压在小麦生产上的重要性。有部分农民即是想耙耱镇

11、压,也因无牲畜、无耙耱和镇压机具不能实施。例如,2007 年度小麦产苗期狂(旺)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提出针对性措施镇压小麦,许多地方农民无传统石碾,也没有新型镇压机具无法镇压,农户不得不将播种机“开沟犁 铧” 和“下籽管筒”去掉,用播种机 镇压小麦,还有的地方农民在麦田用“滚油桶” 方式压 麦。农民希望农机生产企业生产一些传统“耙 耱镇压” 农具,研制新型耙 耱镇压机械,满足小麦生产的需要。有关部门也应调整农机补贴政策,在支持农户购买大型农机具的同时,也要支持农户购置结构简单、生产上应用广泛的小型农机具,以促进有机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特别是要将耙耱镇压这项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增产农业技术传承下

12、来,在小麦生产上普遍应用。5、先进施药机械型号少,不适应防治有害生物的需求。据调查,临 汾市 24 万 hm2 小麦,常年病虫草害 发生面积 36 万 hm2 (次 ),局部地区暴发性病虫和 恶性杂草危害造成较大损失,有的地块甚至颗粒无收。2006 年临汾市尧都区贾得、刘村,洪洞县明姜等地因吸浆虫危害造成大幅度减产,引起广泛关注,有媒体以“尧都区风调 雨顺,小麦 颗粒无收” 为题进 行报道。近几年汾河两岸水地麦田如洪洞辛村、尧都吴村等地,节节麦、雀麦、野燕麦传播蔓延快,发生危害大,防治比较难。据笔者 2006 年 5 月中旬在洪洞县辛村调查,杂草严重地块,只见杂草不见麦,拔除一666.7m2

13、地杂草需要 6 个工。某些有害生物如红蜘蛛、穗蚜、等害虫具有暴发性、连续性、区域性、毁灭性的特点,采取统防统治科学用药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先进的施药器械显得非常重要。现在小麦生产上施药,还是以手动背负式喷雾器械为主,辅之于背负式机动喷雾器,基本上没有车载式施药机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田施药器械尚有很大差距。先进的施药机械具有施药均匀,“跑、冒、滴、漏”少,不 污染农田环境,作业效率高的特点,随着我国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小麦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科学防治病虫草害更需要新型施药器械。农机、植保、农药生产企业等相关行业应集中部分人力、财力,联合攻关,研究生产出适合我国防治小麦有害生物需

14、求的先进施药器械。6、机械收获抛洒多,留茬太高不利复种。小麦机械收获在小麦主产区已普及。据研究,小麦蜡熟末期收获籽粒千粒重最高,籽粒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最优。有的地方,农民或“农机专业户” 把握不住小麦最佳收获期,早收获或晚收 获不但影响产量,还造成过多碎粒和抛洒。有的地方农民反映,联合收割机型号不同,收获质量有差异,主要表现在籽粒破碎率和田间籽粒抛洒数量。佳木斯佳联收割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迪尔佳联系列联合收割机,动力大,收获幅度宽,不易堵塞,对裹在秸秆中的籽粒能充分的回收,抛洒较少,特别适合于规模种植的中、高产地块收获,缺点是机体较大,小块地作业不灵活。新疆 2 号机体较小作业灵活,适合于小块

15、地作业。机械收获在旱地区各种型号联合收割机收获质量基本都能达到要求,而在中、高水肥麦田,每 666.7m2成穗数一般在 4348 万,而且田间郁蔽,茎秆柔软,有的型号联合收割机动力小或设计不尽合理,许多籽粒被秸秆包裹抛洒于田间。小麦机械收获作业过程中,有的“机手” ,为“省事”,麦茬留的过高,高达 3545cm,给夏玉米硬茬播种造成了许多困难。2007 年 6 月中旬在洪洞、尧都、襄汾等地调查,留麦茬太高,用玉米播种机硬茬直播,堵塞严重,行走困难,轮子打滑,下籽不均匀,覆土不严实,镇压轮压不住土,给推广夏玉米免耕播种技术带来不利影响。农业部将粮食免、少耕生产技术作为今后几年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之一,各地夏玉米硬茬播种面积会越来越大。小麦机械收获时,麦茬高度应控制在 25cm 左右为宜,才会促进这项先进实用技术在一年两作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二 八年一月二十三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