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陶瓷器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3423138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陶瓷器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陶瓷器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陶瓷器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陶瓷器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陶瓷器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陶瓷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陶瓷器(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选择填空1、我国最早的陶片发现于湖南道县玉蟾岩,最早发现的彩陶是河姆渡文化的。最早的陶窑发现于距今 8000 年的裴李岗文化。陶器的发明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2、陶瓷的制作工艺:选择陶土;对陶土加工(淘洗、加羼和料、陈腐等) ;制坯;烧造。3、陶器器皿的制法可分为手制、模制和轮制(仰韶中晚期出现,龙山早期普遍) 。其中手制又可分为捏塑法、泥片贴制法、泥条盘筑法。4、陶器的装饰技法包括:拍印、压印、刻划、镂空、彩绘、堆塑、彩绘、彩釉装饰5、陶器分为夹砂陶和泥质陶,根据颜色来分,中国古代陶工发明了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陶器装饰主要有素陶、彩陶、陶衣陶,在我国还有漆陶、釉陶、三彩等。黑陶的烧

2、制成功标志着陶器烧制的成熟。6、仰韶文化彩陶装饰最显著的特点是动物形象较多,鸟纹、鹿纹、蛙纹等,其中以鱼纹最具特色,有单体鱼、双体鱼、三体鱼,有的为变体纹饰,既写实又抽象。7、马厂类型彩陶:加涂有红色陶衣,早期纹饰以很宽的黑边紫红条带构成,晚期纹饰以红或黑色条带构成的,常见的纹饰有大圆圈纹、菱形纹、变体蛙纹、波浪纹、人形纹等。8、大汶口文化最显著的装饰特点是出现了镂空,多用于豆和高柄杯9、龙山文化时期轮制技术出现,其典型器物是蛋壳黑陶,典型器形是高柄杯10、陶排水管是我国最早的建筑陶器,龙山文化遗址中就有发现,水管呈直筒状,一段稍细、一段较粗,轮制或泥条盘筑制成。 商周时期还出现一种 T 字形

3、水管,作纵横改道使用。中国古代的砖出现于西周,空心砖出现在战国晚期,呈长方形石条状,内部空心。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建筑用的板瓦和筒瓦。瓦当是筒瓦的头,是在筒瓦的窄端处加上圆形或半圆形的头。11、我国最早出现的色釉是与器物本身一起烧成的高温釉,出现于商周时期。12、 、陶明器成组出现,最普通的是鼎、豆、壶的组合。13、原始瓷器出现于商代中期,在白陶与印纹硬陶的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瓷器所施釉为高钙石灰釉。14、战国时开始用陶制明器代铜器随葬。战国时彩绘明器仿铜器和漆器。春秋战国陶俑形体较小,烧造温度低。战国至明清,陶俑在随葬品中占主要地位。秦代陶俑重写实,汉代带写意风格。秦汉陶俑以表现军队、战

4、争、贵族生活为主,东汉代之以描写劳动人民生活为主,说唱俑流行。汉代铅釉陶均系随葬明器,有食具和模型两类。15、釉陶,施饰低温铅釉陶的总称,始于西汉时期。其发展历经汉代单色釉陶、北朝双色釉陶、唐宋辽三色釉陶三个阶段。16、东汉后期烧制成功黑釉瓷,较青釉瓷粗。东汉末年青瓷在越窑烧制成功,此后几百年,越窑青瓷成为中国制瓷业的主流。北魏宫殿建筑首先使用釉陶瓦,为琉璃瓦的发端。北魏晚期,在南方制瓷业影响下,北方开始生产青瓷;北齐烧成了我国目前最早的白瓷。白瓷的产生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以后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佛教广泛分布,莲花纹盛行。两晋时,黑瓷走向成熟,南方黑瓷

5、以德清窑为佳。17、谷仓,又称为谷仓罐,流行于东南地区。这种器物由汉代的五联罐发展而来,罐子堆塑楼阁、人物、鸟雀、鸡犬等,几乎把所有明器组合在一起,成为封建庄园生活的集中展示,企望死者仍能享受生前的一切。18 东晋时期的纹饰依然以弦纹为主,东晋晚期出现莲瓣纹,并迅速盛行。西晋后期出现的褐色点彩,这时得到了普遍的应用。19、青釉辟邪 这是一种古代的神兽,以狮带翼,似为尊,也有人认为是烛台。20、均山窑位于江苏省宜兴鼎蜀镇,最早发现于 1959 年。21、冰裂纹是瓷器表面有很多美观但并不影响实际使用的裂纹。22、婺州窑青瓷釉层厚薄不均,常常凝结成芝麻点状,一般成淡青色,也有青灰和青中泛黄的,裂纹密

6、布,在胎釉结合不紧密和釉面开裂处,往往有奶黄色的结晶体析出,这是婺州窑特有的一种现象。23、北朝瓷器以莲瓣纹最为突出,这是北朝统治者崇尚佛教的影响, 其典型器物为莲瓣缸和莲花尊。北齐:青瓷莲花尊白瓷始烧于北齐24、 鸡头壶由两晋到唐沿用的时间很久。其造型为以鸡头作流,肩部贴附双系。其演变趋势为鸡头由小到大,壶身由矮小到瘦长,系的形式由条状到桥形等。25、 盘口壶 多流行于南方,它的基本特征为盘口,有颈,系都贴在肩上。26、 几何纹 呈塔式,上小下大,中间挂着两支七瓣花,它多与五瓣花穿插,组成一个单独的纹样,常用作为碗和高足盘的装饰27、 执壶是中唐出现的一种酒器,习惯上称为执壶,根据唐代记载,

7、它的正式名字应该是注子。28、唐代诗人皮日休咏越窑茶瓯“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29、1987 年法门寺地宫清理出 16 件青瓷器,根据衣物账的记载,这些器物就是“秘色瓷” 。这就确定无疑提供了“秘色瓷”实物。30、 多角是当地方言“多谷”的谐音,象征五谷丰登,由三国两晋时期的谷仓演变而成。31、长沙窑彩绘纹饰常用三种线条来表现,即铁线式、棉线式和复合式。32、 四川地区唐代最具代表性的青瓷窑是邛窑。33、邢窑 唐代的白瓷以邢窑最有名。唐李肇国史补 “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34、白瓷的真正成熟是唐代。最重要的产地是河北的邢窑和河南的巩县窑,以邢窑为最。唐代长沙窑还发明了

8、高温釉下彩的新工艺。35、至唐代,北方形成了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系统,南方形成了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系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36、唐末五代,刑窑白瓷衰落,越窑青瓷繁盛。晚唐起,北方曲阳窑白瓷兴起。37、河北曲阳涧磁村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定窑白瓷产地。曲阳窑是定窑的前身。38、巩县窑以烧造白瓷为主,兼烧三彩及黄、绿、蓝等单色釉陶器。39、唐代盛行煮茶,没有茶壶。执壶是一种酒器。40、 乐府杂录记载,唐大中年间有调音律官“善击瓯,施加减水于其中,其音妙于方响” ,反映了越窑瓷器瓷化程度高,叩之即响。41、长沙窑瓷上的铭文分为四类:纪年铭文、题诗、题句、商业铭文。42、巩县窑中出现有茶叶末釉瓷器,属

9、于窑变气候产生。有“蟹甲青” 、 “鳝鱼黄”般的晶点。43、凤头壶在初唐时已经流行,以三彩为常见,故宫藏青瓷凤首龙柄壶是一件有代表性的北方产品。是吸收了波斯萨珊朝金银器的造型,又融合了中国本土的风格,以龙凤纹作为装饰。44、唐代塔式罐随葬品的流行是佛教盛行的见证。45、宋代瓷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磁州窑、吉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建窑、景德镇46、宋代瓷窑体系:北方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南方的:龙泉青瓷系、景德镇青白瓷系47、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48、汝窑宫廷烧造的时间不长,大约在哲宗元祐到徽宁、崇宁(1086 1106)的二十年之间。49、官窑始于宋代,

10、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朝廷在汴京设官窑。南宋在临安设官窑,称“修内司官窑” ,还有“郊坛下官窑” 。50、哥窑最重要的特征是开片,紫黑色裂纹中含金黄色细丝状裂纹称为金丝铁线。51、北宋宫廷用钧窑,器物底部刻有一至十的数字,研究表明这是指器物大小的规格,尺寸越大标号越小。钧窑色釉可分为天蓝、天青、月白三类。52、北宋宫廷用钧瓷,有“奉化” 、 “省符”两种刻款,前者为宋代宫殿名,后者为尚书省命制之瓷器。钧瓷有乳光釉和窑变两大特色,陈设瓷最为珍贵。53、定窑位于今河北曲阳涧磁。其装饰最为精彩,宋早期定窑白瓷采用刻花方法,后与篦划相结合,北宋中期采用印花装饰。定窑采用口沿在下的覆烧工艺,瓷口有“芒”

11、,因此,贡瓷口沿都包金、银或铜。定窑创覆烧工艺,以白瓷最佳;54、钧窑“蚯蚓走泥纹” ,因唐代禹县禹王庙中“钧台”而得名。55、吉州窑黑釉盏为多,剪纸贴花、洒釉、玳瑁釉、黑褐底白花、白釉剔花等装饰。56、景德镇著名的是青花和釉里红;57、磁州窑,白釉釉下黑彩器,婴戏、题诗、题句装饰,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58、耀州窑独创刻花装饰技法,俗称“半刀泥” ,有立体的特点,最大窑系。龙泉窑生产粉青、梅子青釉等;60、建窑是黑瓷名窑,黑釉茶盏最多,以烧制“油滴” 、 “兔毫”等纹饰著名。61、磁州窑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巧妙使用化妆土,题写诗文装饰,画风粗犷豪放。耀州窑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广东、广

12、西等地。62、龙泉窑是宋代南方青瓷窑系的杰出代表,继越窑、婺州窑、瓯窑而起,是青瓷制作水平的一个高峰。有“河滨遗范” 、 “金玉满堂”之类刻款。龙泉窑、官窑、哥窑都有“紫口铁足”的特征。63、北宋景德镇生产出影青瓷,又称青白瓷。印花、划花装饰,瓷枕、瓷盒有名。64、元朝在建国之初,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 ,这是中央政府在地方设置瓷业管理机构的首创,开明清之先河。65、元代前瓷器装饰用胎装饰,元以后用釉装饰。元代青花釉面分为影青釉、白釉、卵白釉三种。66、 “至正型青花”标志 14 世纪青花的成熟,明清时釉下彩绘成为主流。釉下彩在元代出现,明初工艺走向成熟。分为白地青花和色地青花。67、三果树

13、是指:桃、石榴、佛手;莲托八宝有:轮、螺、伞、盖、花、鱼、瓶、长。68、明瓷的年号从永乐开始出现,宣德时官窑瓷大多题年号,并沿用下去。明代民窑题吉语的很多,如“福” “禄” “寿” “富贵康宁”等。天启瓷上用“堂” “居” “记”多,崇祯瓷一般用“斋” 。69、明代青花瓷常用青料有:陂塘青、石子青、回青。明代成功烧制出黄釉瓷,还发明了斗彩。70、最早出现的成熟瓷器是青瓷,它是从原始青瓷发展演变而来的。完成这一演变过程是在东汉晚期。71、东晋晚期婺州窑创造处了施化妆土的工艺,对周边窑口影响较大。东晋以后,以生产生活用具为主,明器少见。北魏晚期以后,瓷风北渐。72、陆羽茶经评各地瓷器“越州上,鼎州

14、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宜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73、 成熟青花的发展铺垫:长沙窑磁州窑吉州窑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74、建窑的黑釉茶盏因胎土富含铁,胎色黑紫,器物内外施釉,外壁釉至近底部,有明显的垂釉现象。其品种有:兔毫盏、油滴盏、鹧鸪斑、天目盏(曜变天目) 。建窑的黑釉属于铁结晶的窑变釉,在烧制过程中出现的。75、款识表达的内容可分为:经年款

15、、堂名款、陶人款、吉言款、赞颂款、花样款六大等。二名词解释1、羼和料:在烧制过程中,为了防止高温而出现开裂或变形的情况,人们在粘土中加入由砂粒、石灰粒、草灰、稻草末和碎陶末等组成的羼和料,来改进陶土的成型性能,增强器物的急变型和耐热性。新时期时代的陶器大都含有羼和料,特别是炊器,羼和料含量高达30%左右。羼和料的使用,提高了陶器制品的成品率,在制陶工艺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2、轮制: 仰韶文化的中晚期(距今约 5000) ,制陶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轮制法,这种方法制作的陶器,器形非常规整。到龙山文化早期(距今约 4000 年) ,轮制法已经普遍使用。3、蛋壳黑陶: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精心淘洗,

16、以轮制法制成,器壁往往有细密的旋纹,胎壁厚仅 1 毫米左右,最薄的地方近 0.2 到0.3 毫米。器形仅见高柄杯一种。4、殷商白陶:白陶是指器物的表面及胎质呈白色的陶器,其原料与灰陶和红陶不同,而与制造瓷器的瓷土和高岭土基本相同。商代的白陶质地纯净,细腻洁白,制作工艺采用手制和轮制。烧造温度在1000 度左右,胎质坚硬。常见的器物有壶、鬶、盉、爵、豆钵等饮食器和酒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用具。从装饰上看,商代的白陶皆有花纹装饰,技法有刻画和印花(刻纹白陶) ,多为凸雕,与同时期的青铜花纹基本一致。以细致的底纹和粗状的浮纹相结合,浮纹多以饕餮纹、夔纹、或蝉纹等为主,底纹多为勾连纹、云雷纹等几何纹,纹饰布局疏密得当。 刻纹白陶仅见于商代。5、印纹硬陶:印纹硬陶是商周时代起源于江南地区的一种陶器品种,在西周特别兴盛,其胎质较一般陶器坚硬,烧造温度在 1200 度左右,与原始瓷器较为接近。由于原料含铁量较高,胎质和器物的表里多呈现紫褐色、红褐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