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的生成机制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394549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舆论的生成机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网络舆论的生成机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网络舆论的生成机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网络舆论的生成机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网络舆论的生成机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舆论的生成机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舆论的生成机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络舆论的生成机制【摘要】本文通过对“宜黄事件” 过程的梳理总结出网络,事件的一般传播路径。网络和传统媒体的互动,微博,网络和媒体互相设置议题都在舆论的生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促进了网络舆论的生成,直接影响了事件的进程,促成了政府决策。 【关键词】网络舆论“宜黄强拆” 事件微博议程设置 2016 年,宜黄“910”强拆事件中,宜黄地方政府强拆致使一人死亡、两人严重烧伤,该事件引发了广大的网民对于强拆事件的讨论,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最终在 10月 10 日,邱建国被免去宜黄县县委书记职务,苏建国被免去宜黄县县委副书记及提名县长职务,其他 8 名相关负责人也受到处分,这是目前为止第一次基层

2、一把手因为强拆问题被免职。这一次强拆事件是网民、网络媒体以及传统媒体的“合谋 ”,实施了对政府的监督,最终促使了对官员的问责。 本文试图探讨这次强拆事件中的网络舆论是如何生成的,网络是如何和传统媒体互相设置议程引导公众,从而产生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影响政府决策的,以及网络舆论的现实意义。 一、 “宜黄强拆 ”事件的传播路径 9 月 12 日一则关于江西宜黄县强拆钉子户爆发冲突,钟家 3 人自焚的消息和图片在网上传播。网络媒体红网潇湘晨报最先给予报道,几个门户网站转载了该文章后受到了公众的关注,进入了公众的视野。12 日下午,宜黄县人民政府在宜黄县官网“中国宜黄” 上发布关于 “宜黄县一拆迁对象泼

3、洒汽油不慎烧伤”的事实情况。这篇新闻的发布使公众开始讨论“宜黄事件 ”的真相,媒体介入事件的调查,对事件开始持续关注。网络媒体对官方的解释持质疑的态度,网民的言论也多是同情当事人,质疑政府。传统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基于宜黄官方发布的事实情况和家属的回应两方面信息,站在比较客观中立的立场对事件进行描述。 9 月 16 日, 凤凰周刊记者邓飞在其微博中以“女厕攻防战”为标题,将当时姐妹上访无助,在机场遭宜黄县官员 40 多人围攻的消息实时地发布在微博上,3 小时发布了 20 多条相关微博。邓飞当天的微博成了网民关注的焦点,每条微博都被上千次转载,由于这次的直播,网民加入了讨伐宜黄官员的言论浪潮中。这次

4、微博直播是事件的转折点,舆论开始升温,宜黄的官员完全处于舆论的被动状态。9 月 18 日早晨宜黄政府在南昌抓捕钟家人,钟如九用手机发起第二场微博直播,内容包括抢尸、被软禁、手机被没收等。第二次“直播” 在钟如九微博粉丝的不断转发下,网上放大效应凸显,使舆论再次进入白热化的状态,并加速了“宜黄事件 ”责任处置。 18 日新华网公布宜黄县委书记、县长被立案调查,下午新华社报道了宜黄处理 8 官员,央视也转发了该新闻,这则新闻被国内多家传统和网络媒体转发后,有上千人发布评论。此时传统媒体,官方权威媒体已经全面的介入此事件,外部力量的介入,使舆论的力量释放,公众的言论也趋于缓和。 9 月 19 日传统

5、媒体对事件的发展过程作了总体的梳理,传统媒体开始反思“宜黄事件” ,纷纷发表评论。网民们更关注权力为何被滥用,权力监督的真空,制度根源等问题,形成了有别于传统媒体的舆论场,对“宜黄事件” 以及全国范围内的强拆事件开始理性的思考。 10 月 11 日,宜黄的强拆事件已经告一段落,但舆论却未平息。下午 17 时 40 分,一个网名为“慧昌” 的网友发布了名为透视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的一篇博文,文章的主要观点说从某种程度上讲,没有强拆就没有我国的城市化,没有城市化就没有一个“崭新的中国” ,每个人都是强拆的受益者。这篇站在宜黄官员立场的文章引起了网络和传统媒体的热议,将沉寂的舆论再次推向高潮,网络的

6、自由性使网民分成了支持派和反对派。财新网宜黄一官员投书本网一文中的网络调查,截至 13 日上午 11 时共有5592 人表达了态度,79%反对该名宜黄官员的观点。虽然有一些网友在博客中也发表观点支持这个说法,但传统媒体都是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对文中的每个观点都给予了批驳,主流媒体引导的舆论占领了上风,不能因为拆迁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就将强拆合理化,给官员以借口,置百姓的生死于不顾。 从以上以时间为轴线对事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传播路径的发展脉络是:网民个体传播传统媒体作为一般性的新闻事件报道网络转载宜黄官方媒体回应网络转载对官方和受害者各执一词事实的讨论纸质媒体报道微博的“现场直播” 引发

7、网络热议 纸质媒体报道,评论,电视跟进网络讨论达到舆论高峰各大媒体形成主流观点事件最终解决。 二、微博促成了“宜黄强拆” 事件舆论的形成 为什么“宜黄事件 ”会在一夜之间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引发网络舆论热潮,最终在传统媒体和网民的“合谋” 下使宜黄官员被罢免?从事件传播路径可以看出,微博的两次直播直接推动了宜黄事件的升级和发展,使舆论升温,白热化,最终促成了舆论的形成。 9 月 16 日邓飞的微博直播,腾讯微博将正在进行的“厕所门” 事件放到了微博的首页,引来了大量网友的“围观”,人数呈几何倍数的增长,有上百万人实时地关注,当天整个新浪微博都被这个“厕所门” 搅动,大量用户都在转发、评论。这

8、样的事实促成了网民意见的统一。由于微博的直播,使宜黄事件从一个单纯的强拆事件成为了万众瞩目的公共事件。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提出:社会、商品乃至人们的需要已经被符号化,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已经转化为对符号的崇拜。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已经打上了符号的印记,一般人们比较认同和自己的身份地位相同人的立场和看法,如果在某一事件中官与民发生了冲突,大众不管具体的事件,会先入为主的认为是官压民的行为,官员已经被大众强加成了一个负面的符号。在宜黄事件发生之初,三人被烧伤,由于一直以来民众对强拆的愤怒,大众的言论就倾向钟家。微博转发了现场直播后,中立的传统媒体也开始发生转变,传统媒体的评论引导舆论,使事件有了实质性

9、的进展。微博的现场直播加速了舆论的形成和宜黄事件的发展,使模糊的事件明朗化。 微博可以和手机互动,成为第一新闻发布的平台,每个公民都可能成为新闻记者。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中说:“一个表达自由的完善机制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人们应该置身于任何未经筛选的信息下,第二是保证有共享的经验。 ”微博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发布的都是第一手未经筛选的原始信息,保证了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事情,为事件大规模的传播提供可能。 三、网络舆情中的议程设置 网络为传统媒体设置议程。媒介间议程设置是Danielian&Reese 在 1989 年提出的概念,他们认为,议程设置由可信度较高的媒介流向可信度较低的

10、媒介,似乎是普遍的规律。在互联网到来之前,设置媒体议程的主要是传统媒体,但网络的出现使我们的议题设置不仅超出了传统媒体的范畴还打破了可信度较高的媒介流向可信度较低的媒介的普遍规律。其一由于网友的数量巨大,视野无所不及,网络中存在大量的未经加工的消息来源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材料,传统媒体开始越来越多的依靠互联网。其二网络中被各大网络媒体和网民们纷纷转载的事件,一定是重要的和网民们关注并感兴趣的,这些事件传统媒体给予报道是被公众认可的、有市场的。当网民们自己设置议题成为公众议题的时候,传统媒体的介入也是理所当然的,这在宜黄事件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9 月 12 日宜黄事件在网络中传播,由于大量的转载,

11、宜黄政府对于此事件做的回应,传统媒体才开始关注和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9 月 16 日,国内第一次微博直播,直接为传统媒体设置了议题,无论是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媒体,还是各地方媒体,都对宜黄事件中政府的作为进行了评论,这些评论反过来又引导网络中网民的言论。 网络议题的多样化。在网络舆情的生成过程中,议题不是单一性的,一个方面的讨论,它是多方面展开的。网络中网民身份是多样的,分属于不同群体的成员,代表不同的利益方,关注的角度不同易形成多样的议题。宜黄事件中有站在人民立场上的大众观点,也有站在官员的立场对强拆给予的解读。网络中观点可以不断的争论,议题就可以不断变化。 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互相设置议题。网络

12、中对各个事件的披露,都是网民自发的个人行为,由于网络较低的公信力,公众对事件的了解也是模棱两可的,需要传统媒体对公众关注的事件给予客观和真实的报道。可以说,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在信息时代触角发生了延伸,除了社会公众,还为网络设置议题。网络媒体转载传统媒体的内容,使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延伸到互联网上。 由于网络在中国的普及度较高,网络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对于网络中存在的争议和高度关注的事件,传统媒体必定会给予关注。传统媒体对于事件的评论会引起网友对事件的评论,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共同为公众设置议程。从宜黄事件的进程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这种互相转化的议程。网络微博对宜黄事件的直播,引起了传统媒体的后续报道和评论。而网络和传统媒体又为公众设置议题,成为公众的注意力焦点。 参考文献 透视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EB/OL./ pollcode/result/batch/21 法 鲍德里亚,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美 凯斯 .桑斯坦,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xx,陈彤旭、邓理峰, BBS 议题的形成与衰变对人民网强国论坛的个案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2,01 刘正荣, 网上舆论引导中的“议程设置” J.新闻战线 ,xx,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