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390369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古诗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陶冶学生性情。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双方大都只能满足于读、背这一初始要求,还没有达到提高赏析能力,陶冶性情的目的。在古诗教学中怎样更好更快地达到上述目的呢?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体验是,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去。 意境是指渗透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生活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就是通过赏析诗中所描绘的图景去感受诗人的情感,使诗中的情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然后对意境做出准确而深入的领悟,以便把握古诗的精髓。引导学生进入意境的具体方法有: 一、

2、理解诗意,描述画面,显现意境 古诗语言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凝练性。常常变换词序、减少成分、压缩意义、省略过程、间断语气,这就给学生理解古诗造成一定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引导理解诗意,对古诗内容进行描述,把一幅幅跳跃的画面连缀起来,启发学生想象,从而把诗的意境显现出来。如杜甫的望岳可以说是难理解的。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诗中所表达的情景,不能把一个个分散的画面连缀起来,学生很难体会诗歌的意境。为了让学生能更好更快地进入意境,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根据诗句进行描绘,把它们连缀成画面,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描绘:落第后的杜甫漫游到山东一带,被泰山深深

3、地吸引。他登上泰山,望着高大、神奇、秀美的泰山,而四周的山峦在它的映衬下,变得如此矮小。举头眺望天空,只见飞行的鸟儿飞入了山林。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啊!这样一来,泰山卓绝出众的雄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气魄,都历历在目了。在这种语言描绘下,学生便不难领会字里行间透出的作者情感,体悟杜甫登泰山时的心情,从而很好地进入诗歌意境,为赏析诗歌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的形象,构筑通往意境的桥梁 诗人是在他内心不可抑制的激情冲击下,才拿起笔写出感情饱满的诗篇。然而,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要让人感知必须借助于一些具体可感的事物,并让这些事物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寄寓自己的喜怒哀

4、乐。如此一来,这些事物便鲜活起来,成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形象。在古诗教学中,把握诗歌形象是进入意境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是极其重要的。因为诗歌的形象是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听觉和视觉,只有借助于语言由欣赏者自己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感受和再现。如杜牧的泊秦淮是一首即景感怀诗,在教学时,要注意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把诗人头脑中的形象在学生脑海里鲜活起来,进入意境。尤其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两句,只要同学们脑海里浮现出“烟雾迷蒙的江对面,那些卖唱的歌女,不懂得亡国的耻辱,还在唱着亡国之音”这一情形,就不难理解当权的官僚贵族是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

5、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且还深入理解较清醒的作为封建知识分子的杜牧等人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更可读出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一种爱国情感,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以达到学习这首古诗的目的。 三、紧扣关键字眼,发掘深厚内涵,打开进入意境之门 诗歌的语言高度精练,往往一字一词就饱含着深厚而丰富的内容。古诗中的每个字词都是诗人精心锤炼的表情达意的最好载体。有的诗甚至只要抓住一两个关键字词,便能打开诗歌的意境之门,从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领略诗歌的艺术美。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反复推敲一些“诗眼” 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王维的 使至塞上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中, “直”、 “圆”二字,境界开阔,准确地描绘出塞外独特的风情。大漠与孤烟,形成了平面与直线的关系,长河与落日又是直线与弧线的关系,孤烟因大漠而显得直,红日也因落至长河而显得更圆。诗人以线条之间对比组合出一幅极具直观性的语言意象,富有空g 感,气势雄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只要善于紧扣这些关键字眼,便不难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