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3[经济学]高校助学贷款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3384959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rs3[经济学]高校助学贷款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rs3[经济学]高校助学贷款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rs3[经济学]高校助学贷款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rs3[经济学]高校助学贷款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rs3[经济学]高校助学贷款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rs3[经济学]高校助学贷款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rs3[经济学]高校助学贷款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校助学贷款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摘要: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对我国教育机会均等及科教兴国战略等国家目标的实现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实质上看,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无担保、无抵押、无质押的纯粹意义上的信用贷款,这对商业银行而言,存在着巨大的信用风险。为此,解决高校助学贷款中的信用风险问题便成了该政策的一个重要议题。文章拟通过对助学贷款信用风险特征的分析,提出建立和完善大学生个人信用体系、建立和完善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与保险机制等若干助学贷款信用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关键字:助学贷款,信用风险,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

2、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借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为保证国家助学贷款的顺利进行,必须尽快健全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以制度保障国家助学贷款有序地进行。一、助学贷款信用风险及其特质现阶段,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缺失,社会化的风险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特别是国家助学贷款回收偿还制度有待完善,这使得商业银行开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面临相当的信用风险。所谓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从广义上讲,是指由于各种潜在不

3、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商业银行在信贷经营过程中出现的经营收益与预期业绩的偏离及其程度 ;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借款人的违约风险,即贷款到期,银行不能收到借款人的借款本金及其利息,进而导致商业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助学贷款信用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在开办助学贷款业务中面临的最主要的经营风险。正确认识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风险的特质,对于有效控制和防范信用风险,推进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助学贷款信用风险主要有以下方面的特质 :1.可控性低。一方面,从申请助学贷款的大学生来看,国家助学贷款是在借款学生无现实还款能力且未来还款能力不确定的情况下发放的信用贷款,且贷款期限长,贷款发放后银行难以实

4、施有效管理,这就决定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归还依赖于借款学生将来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和就业状况不稳定,使其还贷能力受到了限制。在社会信用约束机制缺失的情况下,借款学生的信用意识淡薄,而其道德风险的动机进一步加大了商业银行面临的违约风险。另一方面,从助学贷款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水平来看,这些方法的缺陷在于指标和权重的确定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使得测量结果与借款学生的实际信用状况有很大出入。同时,个人信用征询和评估体系的缺失使得金融机构很难做到对助学贷款信用风险的预警和防范。2.风险与收益失衡。助学贷款面对违约风险较大的贫困学生,由于政策扶持的性质又限制它不能采用完全市

5、场化的运作手段来弥补较大风险带来的损失。这样的结果就会形成收益与所承担风险的严重不对称。更进一步分析,助学贷款的高信用风险易增加银行不良贷款比率,是银行惜贷首要的、根本的原因。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商业银行必须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运作,降低不良贷款比率、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得以生存的前提。而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无担保、无抵押、无质押、纯粹意义上的信用贷款,由于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使得开办此项业务的商业 银行面临很高的信用风险。助学贷款一旦发生呆坏账,银行收回贷款的成本要远远大于贷款本金。随着银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银行出于对自身经济效益的考虑,必须要

6、按照审慎经营的原则,想方设法规避助学贷款信用风险,这极大影响了银行的放贷积极性。商业银行没有开展助学贷款业务的动力,就可能逐渐降低助学贷款规模甚至不提供助学贷款,造成助学贷款市场进一步萎缩甚至逐渐消失。3.风险补偿能力弱。目前,商业银行在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中所面临的收益与成本 (风险 )严重不对称问题成为制约国家助学贷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国家可以考虑设立 “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提高现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风险补偿能力。然而问题在于,现阶段我国信用风险补偿基金的来源渠道非常有限,信用担保机构仅靠少量的手续费收入和保证金利息的收入根本无法弥补高信用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即便通过其自身经营

7、之外政府风险补偿资金注入,形成风险补偿基金以弥补损失,但这毕竟都是有限的。特别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由于政府财力较为紧张,还很难有充裕的资金用于补偿这部分风险。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内在缺陷使助学贷款的承贷主体 商业银行承担了几乎所有的信用风险,国内外实践表明,助学贷款信用风险的防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所有相关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建立平衡各自成本 (风险 )与收益的激励相容机制,从而有效防范与化解助学贷款业务中的信用风险。第一,建立和完善大学生个人信用体系。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失信成本,构建我国助学贷款信用风险的过滤机制,使具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借款者无法进入借贷环节,从源头上

8、控制助学贷款信用风险,同时也净化大学生群体的信用环境。一方面,强化学生信用意识,加强诚实守信道德教育。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控制离不开学生的诚信教育,要通过诚信教育,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大学生的诚信观念,使国家助学货款的偿还有道德的保障。可以说,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是解决助学贷款信用风险问题的治本之策。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开展个人信用业务还需要一整套个人信用法律体系来支持。只有制定和完善与助学贷款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为助学贷款工作创造良好的执行环境,从而为助学贷款业务的顺利开展以及风险分散机制的有效运行提供有利的法律保障,使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办理、还款付息等过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9、同时也能强化借款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觉偿还借款的约束机制。第二,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考虑到国家助学贷款特点和我国的具体国情,为鼓励银行积极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按照“风险分担”原则,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具体而言,是由财政和普通高校按贷款当年发生额的一定比例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给予经办银行适当补偿,具体比例在招投标时确定。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由财政和普通高校各承担 50%;每所普通高校承担的部分与该校毕业学生的还款情况挂钩。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由各级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负责管理。财政部门每年将应承担的资金及时足额安排预算;各普通高校承担的资金,按照普通高校隶属

10、关系和财政部门有关规定,在每年向普通高校返还按“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学费收入时,由财政部门直接拨给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在确认经办银行年度贷款实际发放额后,将风险补偿资金统一支付给经办银行。第三,建立助学贷款保险机制。由于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在短时间内无法建立,违约风险无法从根本上得以完全消除,在近期内,可以建立风险保险基金,将原来完全由银行承担的违约风险分散为由多方共同承担。在这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大型综合性保险公司强大的网络优势和专业的风险管理技术,在信用征询、担保和失信追偿等方面发挥作用。这样做一方面为学生的贷款提供了一定的担保,提供了在学生无法还款的情况下的新的还款途径,在一

11、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风险,另一方面基金还可以发挥杠杆作用,由于有了新的资金还款来源作为保证,商业银行可以适当的延长贷款的期限,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增强借款学生的还款能力,进一步降低助学贷款的违约风险。第四,建立助学贷款失信惩戒机制。有效的助学贷款失信惩戒机制可以提高借款学生的失信成本,使其违约损失远远超过违约收益,从而迫使借款学生不敢失信违约。对信用等级低于警戒线的借款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个人信用网上及时公布,提出警告,并在学校奖学金评定和银行发放后续助学贷款方面实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在此过程中,建立全国银行业统一的大学生贷款数据库系统等配套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握大学生贷款还贷信息,对违约贷款人实

12、施严厉的惩戒措施。在我国,全国每年设计的大学生助学贷款数据庞大,这就需要借助统一、稳定而高效的全国金融信息系统来获取贷款人的借款还贷数据及其违约情况。从长远看,建立全国统一的高校大学生助学贷款还贷信息数据库是建立助学贷款失信惩戒机制的重要内容,它将为降低商业银行助学贷款业务的信用风险起到重要的工具性作用。第五,规范风险管理。防范和降低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必须由政府、学校、银行、学生及全社会都积极参与进来, 以经济契约的法律方式规范各方的责任和义务, 减少参与方之间的摩擦成本。并以科学的评估为基础, 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 提高风险防范的效率。参考文献1张影.论我国助学贷款信用保障机制的建立J 大学教育科学,2003,(4)2王勇国家助学贷款实施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9)3王双平我国助学贷款问题与思考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 1)4黄儒靖中国助学贷款的制度设计与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05,(10)5钟震,董小君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证与政策建言J 求索,2009,(9)6骆志芳,韩昭敏解决助学贷款供需失衡的新途径 :国家助学贷款证券化J 中国审计,2005,( 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