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编制说明

上传人:策**** 文档编号:33379957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编制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区域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编制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区域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编制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区域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编制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区域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编制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编制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编制说明(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区域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编制说明1 标准编制的目的及意义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是关系到全人类命运的议题,国际社会纷纷采取措施应对。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2007 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9 年 11 月我国政府宣布了到 2020 年控制温室气体(GHG)排放的行动目标,即 “到 2020 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大幅度降低能源消

2、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为保证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实现,就必须首先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规范化的计量、统计和核查。2006 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修订了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简称 IPCC 指南) ,协助各国编制完整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 IPCC 指南规定计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 2) 、甲烷(CH 4) 、氧化亚氮(N 2O) 、氢氟碳化物(HFCs ) 、全氟碳化物(PFCs )及六氟化硫(SF 6)6 种温室气体,涉及能源活动、工业生产、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废弃物处理

3、5 个重点排放领域。IPCC 指南提供了上述领域计算温室气体排放所要求的方法和参数。然而,温室气体排放工艺过程、计算方法适用条件、参数选取等往往国别差异性较大,因此 IPCC指南提供的方法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的具体国情。2011 年 5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组织编写了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 ,旨在加强省级清单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为编制方法科学、数据透明、格式一致、结果可比的省级温室气体清单提供了有益指导。然而,随着温室气体减排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细化,国家势必先将减排任务分解到各个省市等各区域,然后再分配到各组织,并形成自愿减排的碳交易市场。因此,首先需要对各区域

4、的 GHG 排放进行有效的计算、报告和核查,而标准化将在这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目前,国内关于区域温室气体排放的标准尚未制定,与标准相配套2的计算方法仍处于开发阶段。因此,在这一历史时机编制区域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地方标准具有以下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法规,服从并服务于我国政府提出的单位 GDP 碳排放量考查的要求;(2)针对湖南省行政区划内不同区域的特点,全面计算和审核该区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操作性强;(3)为区域政府部门建立单位生产总值的碳排放强度记账提供依据,使政府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的采取适当的减排措施;(4)随着国内相关政策法规的逐步制定与实施

5、,碳交易将成为促进我国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本标准将作为碳交易过程中的基础工具发挥重要的意义;(5)本标准的制定将为我国其他地区的碳交易体系和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经验。2 标准编制过程2.1 任务来源温室气体计算是温室气体考核和交易的基础。为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法规,服务于我国政府提出的温室气体排放考查要求,计算和审核湖南省各区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湖南省科技厅批准了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方法及应用研究的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1SK2021) ,开展温室气体量化的研究工作,区域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为其中主要研究成果之一。在此基础上,湖南省长株潭两型

6、社会建设改革实验区领导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简称“两型办” ) 、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编制区域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的湖南省地方标准,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关于印发 2011 年度湖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第二批)的通知 (湘质监发2011261 号) ,批准了本标准的编制。湖南省湘科清洁发展有限公司负责项目实施和标准编制工作。2.2 标准文稿的编写情况接受任务后,湖南省湘科清洁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了标准编制组,并邀请湖南省湘3科节能减排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省标准化研究院作为合作单位开展了标准的编制工作。标准编制组对IPCC: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和DB

7、43/T6622011 组织机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进行了认真研究,调研总结了湖南省具体情况和实践经验,广泛征求了各方意见。多次组织召开了专家研讨会,分领域分活动类型对各区域温室气体排放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对适合中国国情特别是湖南省省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温室气体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区域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征求意见稿)。3 主要技术指标的说明本标准主要依据IPCC: 2006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并结合湖南省的区域特点而编制。为了确保对区域 GHG 排放及其相关信息进行真实、公正的计量和报告,标准的编制遵守了下列原则:(1)相关

8、性:选择适应计量和核查需求的 GHG 源、GHG 汇、数据和方法;(2)完整性:包括区域边界内所有相关的GHG排放和清除;(3)一致性:GHG所有要素保持内在一致,以保证不同时间的可比性;(4)准确性:尽可能减少计量结果的偏差和不确定性;(5)透明性:发布充分、适用的GHG相关信息,以满足GHG 的计量和核查的需要。本标准适用于湖南省行政区划内各区域温室气体排放的计算。本标准规定了区域温室气体排放的计算范围、计算方法、不确定性分析、质量管理和报告要求。以下对主要技术要求进行说明:3.1 计算范围根据湖南省的具体情况,并综合考虑IPCC:2006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的

9、要求,本标准规定了区域 GHG 排放的计算范围。3.1.1 确定区域边界为识别应包含在区域 GHG 计量和报告范围内的 GHG 排放(清除) ,应首先确定区域边界。区域内所有组织和个人的排放活动和清除活动的总和,构成区域基本边界。区域内的组织和个人应在区域统计部门规定的统计范围内。其中,组织为具有自身职能和管理体系的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或其结合体,或从其分理处且4具有自身职能和管理体系的部分;个人为区域常住人口中参与非组织排放(清除)活动的个体。不能明确属地关系的跨区域组织和个人,应由 GHG 管理部门依据实际情况确定。3.1.2 列出排放源和吸收汇区域边界内存在表 1 所示的排

10、放活动,则应列出所有对应的排放源和吸收汇,划定区域 GHG 计算范围。与 GHG 排放相关的排放活动涉及能源活动、工业生产、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废弃物处理 5 个领域。本标准暂未将个人排放(清除)活动以及本表以外的组织排放活动列入本标准的计算范围。表 1 GHG 排放活动及其排放源或吸收汇类别 领域 活动 排放源或吸收汇 CO2 CH4 N2O HFCs PFCs SF6静止源燃烧产生的排放 *化石燃料燃烧 移动源燃烧产生的排放 静止源燃烧产生的排放 生物质燃料燃烧 移动源燃烧产生的排放 煤矿开采和矿后活动的逃逸排放 能源活动 a源于燃料的逃逸排放 石油、天然气系统的逃逸排放 工业生产

11、b 工业过程原料加工、化石燃料非能源利用所产生的排放 * * * * *稻田甲烷排放 农作物种植农用地氧化亚氮排放 动物肠道发酵 农业c动物养殖 动物粪便管理 森林和其他木质生物质生物量碳储量变化由于森林管理、采伐、薪炭材采集等活动影响而导致的生物质生物量碳储量增加或减少森林转化燃烧引起的排放 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 d森林转化为非林地或无林地 森林转化分解引起的排放 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理 固体废弃物处理 废弃物中矿物碳焚烧处理 生活污水处理 直接GHG排放废弃物处理 e 污水处理工业污水处理 间接GHG排放能源活动 f 电力调入 区域外电力调入 注:表示该类型活动主要的 GHG 排放;*表示可能出

12、现的 GHG 排放。a 能源活动类别及其排放的 GHG 种类参见附录 B。b 工业活动类别及其排放的 GHG 种类参见附录 C。c 农业活动类别及其排放的 GHG 种类参见附录 D。5d 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活动类别及其排放的 GHG 种类参见附录 E。如果碳储量减少,则为排放源,计算结果用正值表示;如果碳储量增加,则为吸收汇,计算结果用负值表示。e 废弃物处理活动类别及其排放的 GHG 种类参见附录 F。1)能源活动: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生物质燃料燃烧活动产生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煤矿和矿后活动产生的甲烷逃逸排放以及石油和天然气系统产生的甲烷逃逸排放。化石燃

13、料燃烧活动分部门的排放源可分为:农业部门、工业和建筑部门、交通运输部门、服务部门、居民生活部门。其中工业部门可进一步细分为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和其他行业等,交通运输部门可进一步细分为民航、公路、铁路、航运等。化石燃料燃烧活动分燃料品种排放源可以分为:煤炭、焦炭、型煤等,其中煤炭又分为无烟煤、烟煤、炼焦煤、褐煤等;原油、燃料油、汽油、柴油、煤油、喷气煤油、其他煤油、液化石油气、石脑油、其他油品等;天然气、炼厂干气、焦炉煤气、其他燃气等。化石燃料燃烧活动分设备(技术)排放源可以分为:静止源燃烧设备和移动源燃烧设备。静止源燃烧设备主要包括:发电锅炉、工业锅炉、工业窑炉、户用炉灶、农用机械、发电

14、内燃机、其他设备等;移动排放源设备主要包括:各类型航空器、公路运输车辆、铁路运输车辆和船舶运输机具等。我省生物质燃料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及木屑等农业废弃物及农林产品加工业废弃物、薪柴和由木材加工而成的木炭、人畜和动物粪便及生物液体燃料等。生物质燃料燃烧的排放源主要包括:居民生活用的省柴灶、传统灶等炉灶,燃用木炭的火盆和火锅以及牧区燃用动物粪便的灶具,工商业部门燃用农业废弃物、薪柴的炒茶灶、烤烟房、砖瓦窑,交通工具的替代燃料等。考虑到生物质燃料生产与消费的总体平衡,其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生长过程中光合作用所吸收的碳两者基本抵消,只需要编制和报告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煤炭开采和矿后活动的甲烷排放源

15、主要分为井工开采、露天开采和矿后活动。井工开采过程排放是指在煤炭井下采掘过程中,煤层甲烷伴随着煤层开采不断涌入煤矿巷道和采掘空间,并通过通风、抽气系统排放到大气中形成的甲烷排放。露天开采过程排放是指露天煤矿在煤炭开采过程中释放的和邻近暴露煤(地)层释放的甲烷。矿后活动排放是指煤炭加工、运输和使用过程,即煤炭的洗选、储存、运输及燃烧前的粉碎等过程中产生的甲烷排放。石油和天然气系统甲烷逃逸排放是指油气从勘探开发到消费的全过程的甲烷排放,6主要包括钻井、天然气开采、天然气的加工处理、天然气的输送、原油开采、原油输送、石油炼制、油气消费等活动,其中常规原油中伴生的天然气,随着开采活动也会产生甲烷的逃逸

16、排放。我省油气系统逃逸排放源涉及的设施主要包括:加压站、注入站、计量站和调节站、阀门等附属设施,天然气集输、加工处理和分销使用的储气罐、处理罐、储液罐和火炬设施等,石油炼制装置,油气的终端消费设施等。2)工业生产:指工业生产中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之外的其他化学反应过程或物理变化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具体包括水泥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石灰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钢铁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电石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己二酸生产过程氧化亚氮排放,硝酸生产过程氧化亚氮排放,一氯二氟甲烷(HCFC-22)生产过程三氟甲烷(HFC-23)排放,铝生产过程全氟化碳排放,镁生产过程六氟化硫排放,电力设备生产过程六氟化硫排放,半导体生产过程氢氟烃、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排放,以及氢氟烃生产过程的氢氟烃排放。其他生产过程或其他温室气体暂不报告。3)农业:包括稻田甲烷排放、农用地氧化亚氮排放、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排放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