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刻意曲解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374120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刻意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刻意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刻意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刻意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刻意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刻意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刻意曲解(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刻意曲解【摘 要】刻意曲解是语言学的一种常见语言现象。刻意曲解是利用说话人言语中的模糊信息、话语歧义等语言方面的因素,故意歪曲对方的话语意图,在会话中刻意曲解说话人的意图以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本文主要介绍了刻意曲解的定义,主要的关于刻意曲解的理论研究,刻意曲解策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刻意曲解常用的功能等等。 【关键词】刻意曲解;语用策略;语用目的 一、引言 刻意曲解是语言学的一种常见语言现象。与误解不同,刻意曲解是利用说话人言语中的模糊信息、话语歧义等语言方面的因素,故意歪曲对方的话语意图,在会话中刻意曲解说话人的意图以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根据何自然与申智奇,刻意曲解发生于当第二说话

2、人正确理解了第一说话人的话语意义,但第二说话人有目的地产生一种与第一说话人话语中的自然与非自然含义相歧义的话语。通过这一方式,第二说话人可以达成他自己的话语需求。所以刻意曲解就是第二说话人完成他的会话目的的一种语用策略。 刻意曲解中受话人完全具备理解说话人言语的语言能力与语言知识结果,其话语的产生是某一种协商和适应的结果,而不是受话人能力不足的标志。 刻意曲解是具有目的性的,说话人选择这一语用策略最终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或者制造幽默效果,或者缓解尴尬气氛,这一点是与说话人本身所处的语境,自己的语言基础以及性格特征是有联系的。例如: 妻子:你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 丈夫:我根本就不认识那个

3、女的啊! 在这一例子中,丈夫明明理解妻子的话语,是想让丈夫像他们看到的那位年轻男子一样,向自己表达爱恋,但是丈夫故意曲解了妻子的话语,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妻子的话,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效果。 刻意曲解可以被人们用来表达各种各样的语义,其中刻意假装不懂说话人的话语,也是刻意曲解的一种,常被用来刻意阻碍会话的进行,结束某种关系。例如: 弗兰克和贝蒂在一起交谈。 弗兰克:你听说杰克的事了么? 贝蒂:哪个杰克? 弗兰克:你知道多少个杰克啊,杰克史密斯啊。 贝蒂:哦,他啊。他怎么了? 弗兰克:他刚刚在汉堡王赢了大奖。 贝蒂:什么比赛? 弗兰克:就是汉堡王大赛,那种刮奖比赛。 贝蒂:什么叫刮奖? 弗兰克:就是

4、拿个硬币把灰的地方刮出来啊,你知道的啊。 贝蒂:在汉堡王吗?他们有什么奖品啊? 弗兰克:去夏威夷旅行。 贝蒂:他要去夏威夷了?那很好啊! 弗兰克:那是大奖,他只是赢了 100 元。 贝蒂:哦。我以为你刚才说他赢了大奖。 弗兰克:没啊,哎,算了,没事了。 以上这段话中我们看到贝蒂一直在反问弗兰克的话,几乎对于弗兰克说的每句话都有一个问题,以至于弗兰克到最后失去了耐心,其实,这是贝蒂想要尽快结束这段对话的策略,通过挑战弗兰克的耐心,不断磨去弗兰克的讲话兴趣,最终达到了使弗兰克意识到贝蒂这一目的,从而结束了谈话。 二、刻意曲解相关理论研究 礼貌是每个言语社区都足够重视的社会行为,而且在语用领域也得到

5、了足够的重视。在所有研究礼貌原则的研究中,布朗和莱文森的面子理论是最重要的一个。布朗和莱文森认为礼貌原则是基于维护面子的意识或者公共形象的需要。他们认为“面子是一种情绪化的,可能丢失,维持或者加强,而且注重互动性。 ”在他们的观点中,面子理论有两个方面: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这里“消极” 并不是指“不好的” ,只是 “积极”的反义词。 我们表达“积极 ”的礼貌时,常用的言语策略包括强调我们与受话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比如非正式的发音,共同的方言以及俚语,昵称,以及谈话时多用指称代词“我们” 等。在另一方面, “消极”主要适用的情况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有一定的社会距离,当然,这个距离不是空间意义上的,

6、而是社会心理上的,听话人倾向于不受说话人的影响,维持自己的独立的观点或者意愿。因此与“积极” 情况相反,俚语以及非正式的话语是尽量避免的,代之以“请” , “麻烦你”,“很遗憾” 等等表达。 另一位礼貌原则理论的奠基者利奇,认为莱斯框架还不足以解释人们为什么经常性地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为什么人们经常性地不遵守合作原则。基于这一点,利奇最大的贡献就是在他的语用学原则中提出了两类修辞手段,人际修辞以及语篇修辞。礼貌原则归类于人际修辞,利奇认为,礼貌原则就是为了“拯救” 合作原则而提出的。其根据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提出六大原则:机智原则,慷慨原则,许可原则,谦虚原则,一致原则以及同情原则。这

7、一具体关系中的“自己” 指的往往是说话人,而“ 他人 ”不仅仅指听话人,而且包括会话中谈到的第三方。利奇的礼貌原则更加详细地解释了一部分言语现象,在当代语言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Sperber 和 Wilson 在 1986 年从语言认知的角度提出了关联理论。关联理论认为会话就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是一种思维活动。根据关联理论原则,人的认知趋向于最大化关联,对任何的交际行为都持有最佳相关性的期待。理解对方话语的过程,就是不断根据说话人的明示信息通过关联,调整自己的认知语境,以正确理解说话者交际意图的过程。 斯波伯和威尔逊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就是一种明示,通过明示使听话人明白自己的交际意图。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是一种推理,要结合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和语境来理解说话人刚刚呈现的新信息。因此,交际就是一个综合性的完整的明示推理过程。在某些会话中,说话人的“明示” 部分是缺乏的,斯波伯和威尔逊因此认为这种情况就给了听话人刻意曲解说话人意图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