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随取即用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356146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商务随取即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电子商务随取即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电子商务随取即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电子商务随取即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电子商务随取即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子商务随取即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商务随取即用(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子商务随取即用-未来的电子商务将像水、电、燃气、电话等公共事业服务一样,无所不在,可以按需付费,随取即用。这个前景乍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 IBM 已经将这个理念逐步付诸实施。事实上,今年 3 月 1 日刚刚就任 IBM 历史上第 8 任首席执行官的帕米萨诺正在大力推动 IBM 的服务团队朝这个方向努力。未来,IBM 将像电力公司向客户提供电力一样,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技术和服务。这将是 IBM 业务收入的下一个重要增长来源。 下一个公用事业?-1996 年, IBM 首倡“电子商务” 概念,其后电子商务浪潮风起云涌。5 年后,IBM 又推出“e-business on demand”的

2、最新理念。-“e-business on demand”实际被看作是对外包服务的一种重新包装,或者按照 IBM 的说法,是外包的逻辑延伸和弥补。当 IBM 在 IT 服务上的辉煌刺激其他 IT 厂商群起效仿的时候,IBM 走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传统的外包服务比起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做信息化建设固然是一个大的进步。自己建设 IT,不仅投资庞大,而且往往无法察觉技术变化情况,或者所购技术不适应应用需求的变化;或者是太过高端,造成技术冗余,从而导致资源浪费。-几大因素使得 IT 作为一个公用事业成为可能: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带宽的持续增长和价格的不断回落,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的虚拟化,以及分布式结构的不断

3、扩展。 “当然,除了大规模的应用外,标准化是一个前提条件,就像水电煤气一样都是很标准的东西。 ”IBM 全球服务部亚太区战略、市场和新业务部总监 Charles Agee 解释说。在此之前,Charles 担任 IBM 亚太区市场管理总监一职,主要负责销售及分销策略的制订。Charles 最新接受的任务是负责亚太区电子商务战略外包业务的发展。-实际上将 IT 技术和服务当作一种如水电煤气一样的公用事业来使用目前已经并不鲜见。除了最基本的主机存放、托管以及带宽的租用已经被大家广泛了解外,存储系统、电子信箱也被作为公用事业使用。以前企业要建一个电子商务网站,所要买的存储设备必须大于网站所能承受量的

4、峰值,而作为一种公用事业,企业可以按照实际需要的存储量向 IBM 购买,或按月租用。企业也无需购买邮箱系统,按照一个员工一个电子邮件地址向 IBM 购买即可。但是这些应用都是分散的、局部的,IBM 的梦想是将这些应用集成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架构向社会全面推出。届时,IBM 的“e-business on demand”就能涵盖当今众多的电子商务服务,比如在基础设施方面,IBM 可以提供诸如内容分发、互联网数据和文件交换以及运行维护服务管理;在业务流程上,IBM 可以提供包括商业智能、电子交易、电子采购等在内的诸多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用户通过网络,就可以迅速实现全部业务流程的 e 化。-“只有 I

5、BM 才有能力为您提供这种能力” 。Charles着重强调了“只有” 这个词。把电子商务作为一个“公用事业”为客户提供服务,对集成能力的要求很高,上到行业知识,中到 ERP 系统和 CRM 系统等都要很熟悉,最下面还要懂得核心的技术,以及基础设施管理;而 IBM 的强项就在于具备从上到下的全线集成能力。-Charles 认为, IT 技术和服务的公用事业化,对企业来说最起码有这样几个好处:一是随时具备大规模扩充的能力;二是没有前期的投资负担;三是可以最快地享用最新的技术。-“大家认为可能公用设施很无聊,你按下开关电灯就亮了,你拿起电话就能打。当你按下开关灯却没亮,拿起电话却不能打,重要的电话没

6、接到网络时,你才觉得公用设施的重要。 就是这样非常重要的公用设施。 ” 下一个利润增长点?-2001 年, IBM 全球服务部的收入达 350 亿美元,占 IBM 总收入 859 亿美元的 40%,赢利占税前利润 109 亿美元的 50%。在其他 IT 厂商纷纷陷入衰退和亏损中时,IBM 却借助服务收入的强劲增长,成功地逃过了低迷的市场。-但是现在,华尔街的行业分析师们开始担心,占到 IBM 公司业务 40%的全球服务,现在究竟是刚刚开始还是已经到达了极致?最近的一些迹象似乎表明,IBM 也正面临着增长问题。先是 2001 年第 4 季度,IBM 的服务收入出现了近年来的首次下降,从上年同期的

7、亿美元下降到亿美元。而后,在今年的 4 月 8 日,IBM 发布收益预警,称因商务环境“极为艰难 ”, 预计第一财政季度每股收益 66至 70 美分,大大低于华尔街每股 85 美分的预期,季度收入 184 亿至 186 亿美元,也远远低于早前分析师作出的亿美元的平均预期。这是 IBM 自 1991 年以来首次发布收益预警,在公司历史上也只是第三次发布收益预警。此前的 4月 5 日,IBM 已经辞退了在美国全球服务部门就职的 600名客户工程师,引发了市场的震动,当天,IBM 股价下挫美元,跌至美元。华尔街的分析师认为,由于技术服务需要大量人手,如果市场继续低迷下去,拥有 15 万名员工的全球服

8、务部将会受到更大冲击。-但是 IBM 业务的持续增长,希望只能寄托在全球服务部门,因为硬件和软件部门的增长长期以来一直处在接近停滞的状态。所以,如何确保全球服务部门保持强劲增长的势头,无疑是新任首席执行官帕米萨诺最需要仔细掂量的问题。-正像郭士纳当初押宝在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 IT 服务一样,帕米萨诺现在最看好的是“e-business on demand”,并积极为这一转变做准备。-帕米萨诺的这一策略看起来似乎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最近一项对财富 500 强企业的调查显示,50%的企业表示其 IT 部门现在已经部分开展了基础设施层面的“”的服务。80%的企业称,在今后的 18 个月里,他们将会采

9、用公用设施式的 IT 服务。-那么究竟什么时候会达到 IBM 所称的公用设施式的 IT 服务? Charles 的回答是,这取决于实施情况和客户对这种变革的接受程度, “但总之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快” 。-在 IBM 公司 2001 年 350 亿美元的服务收入中,SO 贡献了 130 亿美元。良好的业绩坚定了 IBM 发展外包服务的信心。根据 IDC 的统计,在过去两年中外包服务的增长速度在硬件、软件、咨询以及解决方案等众多项目中一直名列前茅,到 xx 年,全球资源外包服务开支有望突破1510 亿美元,年增长率为%,而亚太区则为%。-目前,IBM 在全球建立了 150 多个数据中心,用以支持为企

10、业客户提供电子商务运维服务。这将是 IBM 开展“”的强大后台支撑。-在“” 上,IBM 至少显示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年2 月,IBM 得到了美国运通公司一项为时 7 年、价值 40 多亿美元的技术合作协议。IBM 将为美国运通公司提供“”服务 ,允许美国运通公司像使用能源一样使用 IBM 广泛的计算机资源,以提高其技术系统的质量、性能和有效传输。同时,还包括 Memphis 学校以及 Chart One 等一些客户。-Charles 认为 ,“”的实施,将有助于增强 IBM 在中小企业市场的竞争力。之前 IBM 的规模和成本一直使它很难进入这一市场,一旦 IT 成为公用设施式的服务,发展更多

11、的中小企业客户将不再是问题。布局中国-4 月 3 日,在北京中国大饭店召开的“IBM 论坛2002”气势宏大, IBM 全面展示了其在金融、电信、交通运输、商品流通、制造、政府与公共事业等重点行业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显示了 IBM 全面进入国内各个领域的勃勃雄心。这无论是对客户,还是对国内的方案提供商,以及那些实施转型服务的 IT 厂商,无疑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而推广“e-business on demand”的理念成为这次活动的一大重头戏。这距离 IBM 在美国首次倡导这一概念只有几个月,足见 IBM 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 -中国的 IT 服务市场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最乐观的估计,今年的

12、市场容量也就在 60 多亿元左右,至于外包服务更是可有可无。IBM 在这个时候即开始“e-business on demand”的布道和准备工作,再次印证了跨国公司对中国战略的调整和倾斜力度。-事实上一直到去年, IBM 全球服务部的三大业务部门:BIS、ITS、 SO,在中国只设置了前两个,后一个直到今年才成立。这个全称为“IBM 全球服务部大中国区外包服务部及电子商务运维服务部”的部门设在了上海。据该部门执行总监胡著发介绍,目前已经拥有 120 名员工。-IBM 在中国外包服务市场的早早布局,显然是着眼于对这一市场的未来预期。根据 Gartner 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国将在 xx 年到

13、2016 年间成为全球三大 IT 外包市场之一。最近的迹象表明,包括惠普、联想等很多国内外公司已经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准备。而惠普更是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 IBM 在中国推广“”,除了市场本身的欠成熟外,还会存在很多现实困难。一是所有软硬件都要本地化,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二是各类管理条例形成了一道道进入壁垒,只有拿到相关的许可证,IBM 才能做某些方面的操作。因此,胡著发承认,他所领导的这个部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提供 IBM 内部的一些服务。-在突破政策壁垒上, IBM 巧妙地设计了多种路径,比如合作伙伴的策略。-2001 年, IBM 与上海天信合资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 IDC。胡著发透露,今年

14、 IBM 会在深圳、北京、广州和其他一些地方大力发展 IDC 方面的业务。未来 IBM 将以此为基础,向市场提供基于“e-business on demand”的服务。-2001 年, IBM 中国公司营收增长超过 30%,成为IBM 全球业务增长的标兵。同 Unix 服务器,软件销售,笔记本电脑销售一样,IT 服务业亦位居市场第一,其中,企业转型服务部业务增长超过 60%,系统集成服务部业务增长超过 40%,遥遥领先于其他公司。IBM 大中国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总裁周伟坦率表示:“在硬件和软件方面,谁是IBM 的竞争对手,大家的心里都很明白。但是在服务这里,我的确不知道我们的对手会是谁,也许就是我们自己。 ”-的确,现在 IBM 处在了一个空前强盛的时期,其在技术和服务上的巨大优势几乎让竞争对手难以望其项背。IBM 拥有 15 万名员工的全球服务部,在整合、创新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全线能力,对任何一个试图进入服务业的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在 IBM 将 IT 服务业引入一个公用事业式的崭新阶段后,那些拼命追逐 IBM 的脚步、纷纷宣布向服务转型的 IT 厂商,距离 IBM 究竟是越来越近了,还是越来越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