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灰软化温度分级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343042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灰软化温度分级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煤灰软化温度分级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煤灰软化温度分级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煤灰软化温度分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灰软化温度分级(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煤灰软化温度分级% _/ W1 o7 q3 i6 R1. 水分 % n4 f8 p s) K9 _# z(1) 外在水分 (Wwz)外在水分是指煤在开采、运输和洗选过程中润湿在煤的外表以及大毛细孔(直径10-5 厘米)中的水。它以机械方式与煤相连结着,较易蒸发,其蒸汽压与纯水的蒸汽相等.在空气中放置时,外在不分不断蒸发, 直至煤中水分的蒸汽压与空气的相对湿度达到平衡时为止,此时失去的水分就是外在水分.含有外在水分的煤称为应用煤,失去外在水分的煤称为风干煤.外在水分的多少与煤粒度等有关, 而与煤质无直接关系. 4 X5 g% X5 E3 c; c! _(2)内在水分(Wnz)吸附或凝聚在煤粒内部

2、的毛细孔(直径10-5 厘米中的水, 称为内在水分.内在水分指将风干煤加热到 105110 时所失去的水分,它主要以物理化学方式(吸附等)与煤相连结着,较难蒸发,故蒸气压小于纯水的蒸汽压.失去内在水分的煤称为绝对干燥或干煤. 4 T) |5 v7 i; f7 p8 9 h, p$ Z: g8 Y3 H4 J L1 g: b7 _ l1 j8 Q2. 分灰 2 y8 c% _3 | q6 P2 f% e7 C9 n1).灰分的来源和种类煤灰几呼全部来源于煤中的矿物质 ,但煤在燃烧时, 矿物质大部分被氧化,分解,并失去结晶水,因此 ,煤灰的组成和含量与煤中矿物质的组成和含量差别很大.我们一般说的煤

3、的灰分实际上就是煤灰产率,煤中矿物质和灰分的来源,一般可分三种. (1)原生矿物质它是原来存在于成煤植物中的矿物质,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极难用机械的方法将其分开.它燃烧后形成母体灰分,这部分数量很小 . R* C: |- : t! B; I+ S(2)次生矿物质当死亡植质堆积和菌解时,由风和水带来的细粘土,砂粒或由水中钙,镁, 铁等离子生成的腐植酸盐及 FeS2 等混入而成 ,在煤中成包裹体存在. 用显微镜观察煤的光片或薄片时, 如它们均匀分布在煤中,并且颗粒很细,则很难与煤分离;如它们颗粒较大,比重与差很大,并在煤中分布不均, 则把煤破啐后尚可能将它们洗选掉. 煤中的原生矿物质和次生矿物质

4、合称为内在矿物质.来自于内在矿物质的灰分, 称为内在灰分.一般次生矿物质在煤中的含量也不多,仅有少数煤层中次生矿物质较多,如迁移堆积抽形成的煤层即如此. (3)外来矿物质这种矿物质原来不含于煤层中,它是由在采煤过程中混入煤中的顶 ,底板和夹矸层中的矸石所形成的. 其数量多少,根据开采条件在很大的范围里波动.它的主要成分为 SiO2,A12O3,也有一些CaSO3,CaSO4,FeS2 等。这类矿物质应通过加强质量管理,机智地使用*,巩固坑道,合理采煤并通过转筒筛选机筛选和手选的方法予以减少。外来矿物质的块度,比重越大时,越易分离,可用一般选煤方式将它除掉。外来矿物质在煤燃烧时形成的灰分称为外在

5、灰分。 . % j* c2 _! % W% 5 o- T2)煤灰熔融性煤灰熔融性和煤灰粘度是动力用煤的重要指标. 煤灰熔融性习惯上称作煤灰熔点,但严格来讲这是不确切的.因为煤灰是多种矿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熔点,而仅有一个熔化温度的范围.开始熔化的温度远比其中任一组分纯净矿物质熔点为低.这些组分在一定温度下还会形成一种共熔体,这种共熔体在熔化状态时, 有熔解煤灰中其他高熔点物质的性能,从而改变了熔体的成及其熔化温度. 1 w1 n ; $ C8 ; b煤灰的熔融性和煤灰的利用取决于煤灰的组成.煤灰成分十分复杂,主要有:SiO2,A12O3,Fe23,CaO,MgO,SO3

6、 等, 如下表所示: . R8 7 ?; h$ J) f7 c9 W5 j1 B% 9 S5 c/ U我国煤灰成分的分析 灰分成分 SiO2 A12O3 Fe2O3 CaO MgO K2O+Na2O 9 y- f6 a* o+ * W b2 O) j* S含量(%) 1560 1540 135 120 15 15 5 T9 t& & 2 L# K u煤灰成分及其含量与层聚积环境有关。我国很多煤层的矿物质以粘土为主,煤灰成分则为 SiO2,A12O3为主,两者总和一般可达 5080%。在滨海沼泽中形成的煤层,如华北晚石纪煤层黄铁矿含量高,煤灰中 Fe2O3 及 SO3 含量亦较高;在内陆湖盆地中

7、形成的某些第三纪褐煤的煤灰中 CaO 含量较高。 % N# J l& F$ b3 S8 h$ O大量试验资料表明,SiO2 含量在 4560%时,灰熔点随 SiO2 含量增加而降低;SiO2 在其含量45% 或60%时,与灰熔点的关系不够明显。A12O3 在煤灰中始终起增高灰熔点的作用。煤灰中 A12O3 的含量超过期 30%时,灰熔点在 1500。灰成分中 Fe2O3,CaO ,MgO 均为较易熔组分,这些组分含量越高,灰熔点就越低。灰熔点也可根据其组成用经验公式进行计算。 8 G( W2 D/ J- Z; M3.挥发分和固定碳 - r s1 U3 _! : H+ B R- E挥发分主要是煤

8、中有机质热分解的产物,评价煤质时为了排除水分,灰分,变化的影响,须将分析煤样挥发分换算为以可燃物为基准的挥发分,以符号 VR 表示。换算分式为: Vr=Vf100 4 w, M; n7 B; P9 Q100-WF-AF 式中:Vr可燃基(无水无灰基)挥发分,%; Vf分析基挥发分,%; Wf分析煤样水分,%; 3 g / X& e/ o! pAf分析煤样灰分,%。 M3 A+ p X! O, P T. e% z挥发分随煤化程度升高而降低的规律性十分明显,可以初步估计煤的种类和化学工艺性质,而且挥发分的测定简单,快速,易于标几乎世界各国都采用可燃基挥发分(Vr)作为煤炭工业分类的第一分灯指标。

9、挥发分的分析结果常受煤中矿物质的影响。所以当煤中碳酸盐含量较高,矿物质在高温下分解出来的CO2,结果水等也包括在挥发分内。所以当煤中碳酸盐含量较高,分解出来的 CO2 产率大于 2%时,需要对煤的挥发进行正。也可在测定挥发分之前,用盐酸处理分析煤样,使煤中碳中碳酸盐事先分解。在我国大我数煤中,粘土矿物,高岭土在 560 析出的结果水也算入挥发分,因此粘土矿物含量高的煤所测出的挥发分通常偏高。 固定碳就是测定挥发分后残留下来的机物质的产率,可按下式算出:Cgd=1000-(Wf+Af+Vf) 焦渣按其形状,特征的不同可分为八种类型,用来初步表不同煤种的粘性,熔融性及膨胀性。根据挥发分测定后的焦渣

10、可知,泥炭,褐煤,烟煤中长焰煤,贫煤及无烟煤没有粘结性;烟煤中气,肥,焦,瘦煤都有粘结性,可作为炼焦煤,而其中肥煤和焦煤没有粘结性最好,其坩埚焦熔融,粘结良好且具有膨胀性。 0 0 ?1 v7 _! T$ f# l煤的形成 在地质历史上,沼泽森林覆盖了大片土地,包括菌类、蕨类、 灌木、乔木等植物。但在不同时代海平面常有变化. 当水面升高时,植物因被淹而死亡。如果这些死亡的植物被沉 积物覆盖而不透氧气,植物就不会完全分解,而是在地下形成有机 地层。随着海平面的升降,会产生多层有机地层。 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在温度增高、压力变大的还原环境中,这一有机层最后会转变为煤层。因埋深和埋藏时间的差异,形成

11、的 煤也不尽相同。 ! l% T A; m0 s b1 P S煤的物理性质 主要包括煤的密度、表面性质(湿润性、表面积、孔隙度) 、光学性质(折射率、反射率) 、电性质(电导率、介电常数) 、磁性质、热性质(比热容、热导率、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质(硬质、脆度、可磨性) 。 7 H4 O/ Z; r+ p1 9 id8 X$ X; T& h* y5 ) Y: u y6 I煤的工艺性质 粘结性。指烟煤在受热时本体粘结或与外加惰性物质粘结的能力,它是评价工业用煤特别是炼焦煤的主要指标。实验室测定方法有粘结指数、坩埚膨胀序数、罗加指数等。结焦性。指在模拟工业焦炉条件下,或在半工业性试验焦炉内,煤结成焦炭

12、时的性能,实验室测定方法有奥亚膨胀度、胶质层指数、葛金焦型等。发热量。指单位质量的煤在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它是评价燃料煤的主要指标。根据计算时燃烧产物中水的状态不同,有高位发热量与低位发热量之分,包含燃烧生成的水蒸气冷凝潜热的,称为高位发热量,不包括水蒸气冷凝潜热的,称为低位发热量。反应性。又称活性,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煤与不同气体介质如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氢气作用的气化反应能力。热稳定性。指气化、燃烧用煤在加热时块度变化的性质。焦油产率。是评价煤和油页岩炼油适宜性的指标,通常采用铝甑低温干馏法测定。可选性。是反映煤在洗选过程中,除去其中矿物质的难易程度。它是将各级粒度的煤在不同密度的液体中经浮沉试验而确定的。灰熔点和熔融灰的粘度。将煤灰制成三角锥体,放在高温炉中,在一定气氛下加热,观察灰锥形状的变化,从而测定变形温度 T1、软化温度 T2 和流动温度 T3,其中 T2 表示煤灰熔点。熔融灰的粘度用高温粘度计测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