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授教化设计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3338317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杨礼赞教授教化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白杨礼赞教授教化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白杨礼赞教授教化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白杨礼赞教授教化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白杨礼赞教授教化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白杨礼赞教授教化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杨礼赞教授教化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白杨礼赞学习目标:1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白杨树的外形和它的不平凡。2品味揣摩本文语言,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3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重点与难点:重点:白杨树的外形和它的不平凡;排比句和反问句。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时数:2 课时预设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课前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二遍。 家长签字:_2.字音字形。字音关下面各组字的注音中,每一组有一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A.坦荡如砥(d)晕(yn)圈潜(qin)滋暗长虬(qi)枝 ( )B.旁逸(y)斜出 倦怠(di)秀颀(qn)无边无垠(yn) ( )C.婆娑(su) 恹恹(yn)锤(chu)炼不屈不挠(ro)

2、( )D.磨折(sh) 挺拔(b) 楠(nn)木 鄙(b)视 ( ) 字形关下面是一位同学利用本课所学的生词写的一段话,请找出其中的错别字。看旁移斜出的枝条,看耸入云霄的高枝,似乎永远都不会有倦殆。无论我们怎样锤练自己的语言都无法描写出它的神奇的美。改正: 3. 词义关。用词凝练准确且变化多姿是本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请根据提示,从给出的选项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括号内。(1)写高原之大,作者用( ) (2)写高原之平,作者用( )(3)写高原之色,作者用( ) (4)写枝条斜出,作者用( )A黄绿错综 B.坦荡如砥 C.旁逸斜出 D.无边无垠4.作家作品介绍。文章的作者是 ,原名 ,字 。他写的

3、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 、 等。5.文章对白杨树一唱三叹,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在 文章中找出那些直接赞叹白杨树的句子。想一想它们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并注意它们表达上的变化。第 节: 第 节: 第 节: 第 节: 第 节: 课堂探究学习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次备课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生交流材料后,师归结(投影) 。1作者简介。2. 作品背景介绍。白杨礼赞写于 1941 年 3 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 1938 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 年 3 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的种种

4、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 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 ,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三、初读课文,走近白杨。1轻松听一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出描写白杨形象的语段和句子。大毡子(zhn) 开垦(kn)外壳(qio)主宰(zi)坦荡如砥(d) 潜滋暗长(qin)无边无

5、垠(y n) 秀颀(q)诸如(zh)倦怠(di) 婆娑(su)恹恹欲睡(yn)丫枝(y)晕圈(yn)虬枝(qi)参天(cn)初融(rng) 2自由读一读大声地、自由地读出你心中的白杨。3大胆说一说。我从文中读出了一株_的白杨。四、再读课文,感知白杨。1感受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的。然后思考: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讨论后明确:总体印象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明确:恹恹欲睡。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 “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

6、平凡。2认识白杨指名学生朗读第三部分。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描写白杨树的内容。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 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二次备课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 。(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

7、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五、本课小结,课下思考。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 6 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六、课后作业。课后继续朗读课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板书设计】课题:白杨礼赞学习目标:1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白杨树的外形和它的不平凡。2品味揣摩本文语言,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3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重点与难点:重点:白杨树的外形和它的不平凡;排比句和反问句。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时数:2 课时预设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课前自

8、主学习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题白杨图。北方有佳树,挺立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柟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誓与子同仇。(注1941 年茅盾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的题意,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后,觉得礼赞白杨之情似乎意犹未尽,于是又写下这首格律诗。柟枋:贵重,粗大的木材,诗中意与文中楠木相同

9、。榆枣:原指榆枣树,诗中意与“柟枋”相对,与文中白杨树同意。 )1这首诗和白杨礼赞表达的主题一样吗?为什么?2找出跟白杨礼赞一样描写白杨树特征的语句。3这首诗和白杨礼赞一样,都用了象征,请各举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二次备课课堂探究学习一、检查作业,温故知新。二、精读语段,探究主旨。1.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1)在第 7 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学生讨论后归纳:(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 “正直” “朴质”“严肃” “温和” “坚强不屈” “挺拔”热 情赞美它是“

10、树中的伟丈夫” 。(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3) 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 ,就由浅人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不想到 、 “不联想到” 、 “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 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

11、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2.指导学生朗读第 7、8 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反问句 陈述句难道你就只觉得 你不应该只觉得难道你就不想到 你应该想到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你也应该联想到难道你又不更远 一点想到 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三、局部精读,分析写法。作者除了通

12、过外在形象、内在精神直接写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还通过什么方法来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友情提醒:要求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 24 自然段)和第五部分(第 9 自然段) ,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部分,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部分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归纳: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 、二次备课 “伟大” ,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 “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

13、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教师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然后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 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四、再读课文,归纳总结。1思考:这篇文

14、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这篇文章运用的是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2总结全文,了解本文的写作线索。明确: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 1、4、6、8 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 “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 ,不平凡的“形” ,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