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阅读涵养理性心态纵横文档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33325229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阅读涵养理性心态纵横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用阅读涵养理性心态纵横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用阅读涵养理性心态纵横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用阅读涵养理性心态纵横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用阅读涵养理性心态纵横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阅读涵养理性心态纵横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阅读涵养理性心态纵横文档(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阅读涵养理性心态(纵横)王玉宝 人民日报 ( 2014 年 04 月 24 日 05 版)2013 年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新鲜出炉:2013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77 本,人均每天读书 13.43 分钟,仅有 21%的国民对个人阅读情况表示满意。有人调侃,我们今天的阅读困境,已经不是一年读几本书,而是几年都没读一本书。当然,纯粹从阅读角度看,今天我们的阅读数量是很可观的。我们每天看微博,看新闻客户端,看微信朋友圈,看 QQ 日志,这最终都能累积为每天的阅读量。碎片化的阅读,确实便利了信息获取,但若是从人文涵养的角度看,碎片化本身意味着不全面,再加上网络阅读的简化,人们由此实现

2、的认知和理解,很容易导致片面。更不用说,博人眼球的“标题党”以及对阅读主题的扭曲,比比皆是。这种人文环境里,人们浏览多、阅读少,接触信息多、沉静思考少。注意目标的不断更替,更带来心智结构的极简和麻木。如果单纯依赖这种文化土壤的滋养,人类理性思维恐怕会越来越少,独立思考、辨别真伪、理性行动的能力也会趋于匮乏。阅读质量的下降,助长了社会的浮躁心绪。很多矛盾激化的背后,都能看到极端思维的盛行:往往政策还没出台,民间的意见争论已打得不可开交;平和理性的探讨求之不得,撕破脸皮的人身攻击却落得遍地皆是;房价、医保、养老、教育、反腐、环保,事关国计民生,但发泄情绪骂娘的多,真正研究问题的少这些都彰显了健康理

3、性氛围在当今中国舆论环境中的缺失。而这种健康理性心态的涵养,最重要途径是教育,对成年国民而言,就是持续不断的深层次阅读。我们不能说,只要多读了几本书,一个个现实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但起码可以说,一个民族,只有普遍性地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崇尚阅读,这个民族才有可能涵养出理性健康心态,来面对现代化征程中一系列坎坷、曲折甚至冲突,才有可能静下心来、凝聚智慧,好好地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喜欢读书,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记者采访时,介绍了许多读过的俄罗斯文学名著。普通国民亦不可不读书,这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长远而厚实的基础。当然,今天的阅读,形式多样,电子化阅读正在形成一股昂然态势。但无论如何

4、,阅读的精神不应消亡。(原文刊于 4 月 23 日浙江日报 ,有删节。原题为阅读,涵养转型中国的平常心 )“光脚院士”背后的纯粹力量(人民时评)杨 凯 人民日报 ( 2014 年 04 月 24 日 05 版)其实,纯粹离每个人都不遥远,也许就在一念之间,我们常常与之相遇,只是别在不期然间放手中科院院士李小文近日成了网络红人,红得有些突然。原因是一张讲座照片。照片上,这位以遥感基础理论研究为专长的院士,留着胡子,一袭黑衣,足蹬布鞋,连袜子都没有穿,在中科院大学的讲坛上念着自己的稿子。现实版“扫地僧” ,这是网友们看到照片之后对李小文的评价。金庸名著天龙八部中,扫地僧是少林寺藏经阁里的老和尚,一

5、身武功震烁古今,却返璞归真毫不起眼。现实中,身负院士光环的李小文同样身怀绝艺、低调行事。如果说,少林寺之所以不堕威名,在于有扫地僧这样的高人的话,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传灯录里,当然也少不了李小文这样不务虚名默默实干的科学家。与照片形象一起在网上流传的,还有数年前李小文的一篇媒体访谈。文字与照片可谓相得益彰,言谈中的许多细节都展现他冲淡的性格。问他在美留学期间干得最多的事情是什么?他回以看小说,特别是武侠小说,最认同笑傲江湖中令狐冲的人生态度;问他选择回国报效为何有此觉悟?他回以提携自己的杨老师让自己回来,于是就和同学都回来了。在看惯了学者西装革履、高谈阔论的时代里,李院士简约朴素的形象与朴实无华

6、的谈吐,实在是我们与纯粹的一次邂逅。他的光脚和布鞋在网络世界里横空出世,却让我们在“高大上” “白富美” “小清新”的围裹中,感受到了纯粹的力量。对科学家来说,纯粹是牛顿头上的那颗苹果。日之所思、梦之所萦,都是自己上下求索的问题。当苹果掉到头上,才能砸出灵感,找到物理世界的规律。对领导干部来说,纯粹是焦裕禄顶在腹部的钢笔帽。忍着病痛的折磨,带着群众战风沙、兴水利,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的人生旨趣,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的社会理想,才锻成他“两袖清风来去”的品格、 “生死父老系”的政声。对一个有信仰的党员来说,纯粹是陈望道的墨汁。正因为精神之甘,让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可以

7、就着墨汁吃粽子、还吃出了红糖的味道;也正因为信仰之甜,让中国革命的先驱与英烈,前赴后继,众志成城,吃百般苦,受千般难时代不同,国别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但他们所坚守的那种纯粹相同。毋庸置疑,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比之以往,更丰富,更多元,但也面对更多的诱惑和挑战。当医生拿起手术刀,他眼中应该只有人体器官,而不是手术报酬;当老师站上讲台,他挂怀的应该只有知识的传授,而不是职称晋升;当记者举起摄像机,他面对的应该只有事实真相,而不是自诩的“第四权力” ;当领导干部手握重器,他关心的应该只有民生改善社会安定,而不是一己之富贵毛主席写诗,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其实,纯粹离每个人都不

8、遥远,也许就在一念之间,我们常常与之相遇,只是别在不期然间放手。社会舆论的倡导、市场机制的建构,也应该鼓励而不是压抑这种纯粹。虽然纯粹者不依靠丰厚的物质和他人的点赞来生活,但作为社会,却有义务让不同天赋、才能的人有所保障、各安其位,而不是蝇营狗苟、追名逐利。唯其如此,才不会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滑入“市场社会”的陷阱,价值多元化也才有一个真正的物质基础。每个人都是“价值出口” (人民论坛)鲁 军 人民日报 ( 2014 年 04 月 24 日 04 版)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公交车上摩肩接踵、拥挤不堪,车下的人呼喊车上的人往里走走,让车下的人多上来些,却鲜有人理睬;但是当车下的人上了车,也会对“

9、往里走走”的呼喊置之不理。显然,坊间讽刺这种现象,是在慨叹一种不良风气:只要求他人做得好,不愿自己先做好。公交车上的故事是一个现实的隐喻。今天,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深切地呼唤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更加诚信的市场氛围,也痛感于一些现象背后的道德滑坡、底线失守。可以说,涵养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的共同诉求。然而,如果像公交车上发生的那样,每个人都等着别人行动,恐怕最终无济于事。具体地说,每个人都是“价值出口” ,核心价值的弘扬,有赖于每个人的努力。或许有人会说,核心价值观是抽象的概念,与现实的生活有距离,更与具体的个人无关。殊不知,所谓命运共同体,正是无数个体的联接;所谓社会风气,更是每个人道德水平的体现

10、。诚然,面对种种社会不公、失德事件,每个人都有批判的权利,但是如果仅仅停留于批判,不能起而行之,社会风气如何好转?人人都相互猜忌、相互提防,友善又从哪里开始生长?甚至是,嘴里抱怨社会不公平,自己有机会一样找关系、走后门;心里呼唤依法办事,事到临头首先想到的不是诉诸法律,而是找熟人摆平;批评别人在跌倒老人面前当看客,身临其境一样悄然走开或者默默围观如果一面热衷于批判社会阴暗面,一面又想利用社会潜规则为自己谋利,那么个人言行的南辕北辙,只会给社会道德注入更多负能量。“你就是他人的环境” ,每个人的嘉言善行,就是核心价值的无声宣示,也是道德伦理的最好说服。批评“萝卜招聘” ,能不能从自己开始践行公开

11、、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抱怨广场舞大妈打扰他人休息,能不能让自己在行使权利时不损害他人自由?别忘了,热情洋溢地针砭时弊固然是通往道德高地的捷径,但是只有脚踏实地的点滴行动,才能真正铸就社会的道德地基。有人说,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位天使。一个人的善行,也会在他人心中激起善的涟漪,形成“传导效应” 。曾经,坚持匿名捐助的青岛“微尘” ,从一个人成为一个群体,进而成为爱心符号;15 年,上千万元匿名捐款,宁波的“顺其自然”写下爱的传奇,让 100 万市民成为同行者。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但是社会关系也是人的总和,每个人都能改变自己,何愁不能最终改变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

12、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核心价值何时落地,归根到底取决于有多少人身体力行。我们能不能告诉自己:在每一个想要批判的时刻,能不能有一种实践的冲动?毕竟,每个人都是价值出口。胡同:何处再觅“居之安”王 彬 人民日报 ( 2014 年 04 月 24 日 24 版) 西谚曰:“神造乡村,人造城市。 ”相对于西方,北京的筑城理念更富哲思,道路的规划也更完整精细。胡同,作为北京特殊的道路形态,因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而格外引人关注,且被寄寓了特殊的情感。说胡同,要从井田制开始。 孟子滕文公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大意说,一平方里的土

13、地是一井,井是正方形的,一井有九百亩,分为九份,每一份是一百亩,中间一份是公田,其余八份是私田。每户农民拥有一百亩私田,他们需要首先耕种公田,之后才能耕种自己的土地。 诗经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便是那个时代经济制度在诗歌中的反映。如果在九百亩的土地上划出九等份,那么,表现在汉字上,必然是“井”字的形状。这样的土地制度被表述为井田制,也就可以理解。与井田制对应的是用于居住的“里” 。里,也是正方形,也是九百亩,也规划为九等份,八份是居民住地,一分是公共用地,是祭祖、酬神和举行公共活动的场所。里,发展到一定阶段便是城市。根据考工记记载,周天子居住的王城,也应是正方形的,中间是宫城,周围是百姓

14、居住的里。王城每面开辟 3 座城门,共有 12 座城门。城门之下是道路。南北之间的 3 条道路,称经;东西之间的 3 条道路,称纬。但是,城门之间的距离太大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在城门之间,城门与城垣之间、城垣内侧,构筑 6 条与干道相平行的道路。这样,无论是南北,还是东西,王城里面便各有 9 条干道,时称九经九纬。这些道路,在西周的时候称涂,后世称街。皇宫以外,是百姓居住的里。里的四周筑有高墙,四面设门,门临大道。在里的中心地带设置社坛,即里“社” 。社的四周营建住宅。里中道路,在古籍中表述为巷。巷之外,还有支巷,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曲。这种在里中辟巷,住宅构于巷侧的格局,被后世保留下来,成为

15、很有情趣的生活空间,而且转化为诗人吟咏的对象。唐代白居易赴长安,借寓永崇里的华阳观。他在诗中描述那里的环境是:“季夏中气候,烦暑自此收。萧飒风雨天,蝉声暮啾啾。永崇里巷静,华阳观院幽。轩车不到处,满地槐花秋。 ”残夏的风雨把槐花催落,车马无踪,没有车轮碾压诗人的梦境,盈巷的槐花美丽极了。巷,这种氤氲幽静情致的道路形式,元以后,在北京以胡同的姿态出现。胡同是蒙古语在汉语中的借词,原指水井。胡同一词虽然产生于元代,但是,当时以其为词尾的道路并不很多,根据元人熊梦祥析津志记载,在大都,只有 29 条胡同,它们的名称是什么,由于析津志是一部残书,也就不得而知。而同样是元人的李好古写过一出张生煮海的杂剧

16、,讲述一个叫张羽的年轻人在大都邂逅东海龙王女儿琼莲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你去兀那羊市角头砖塔儿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 ”这条胡同至今还在,位于西四路口,应是北京的胡同之根。与大都相比,明代的北京,出现了大量胡同,围绕干道整齐排列。为了日照和抵御隆冬时节凛冽的北风,胡同大多采取东西走向,南北走向的胡同只占次要位置。嘉靖年间,一个叫张爵的人把北京的道路名称搜集起来,以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的书名出版。根据张爵的统计,在他的时代,北京共有 1170 条街巷,其中有 459 条胡同,约占总数的40,几乎是大都胡同的 16 倍。从此,胡同成规模、成建制地进入北京百姓的生活,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而到了清末,根据朱一新在京师坊巷志稿中记载,当时的北京总计有 2211 条街巷,其中 1121 条是胡同,约占总数的 50。1949 年前后,北京城内的街巷数量达到高峰,其时有 3216 条街巷,胡同有 1039 条,约占总数的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