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第104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孟子》二章1》教案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33225 上传时间:2017-01-2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长春市第104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孟子》二章1》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104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孟子》二章1》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吉林省长春市第104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孟子》二章1》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长春市第104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孟子》二章1》教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孟子二章 课 型 新授课 设 计 人 贾瑞霞 总 节 时 36教 学目 标知识目标:辩的风格。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能力目标:深刻领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引导学生认识客观环境与主观因素对人成才的影响。情感目标: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重点 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运用事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用归纳法提出中心论点的严密的论证过程。难点 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甚至死亡的道理,引导学生认识在现代社会中主观努力对于成才的积极影响。教 学 过 程 差 异 个 性 设 计 教学资源第五课时学习鱼我所欲也课前演讲一、再读

2、课文,分析讨论文章思路。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 “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

3、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 ”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 “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辫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 “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

4、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二、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舍生取义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排比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课 后 反 思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革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暖来之食”与“不

5、辨礼义而受万钟 ”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辨力量。三、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明确: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2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使读者心悦诚服。四、讨论: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坏事来。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为利忘义的人。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当然,孟子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糟粕,应予剔除。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