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晶都双语学校九年级物理上册 11.5 机械效率综合测试(无答案) 苏科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3319229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晶都双语学校九年级物理上册 11.5 机械效率综合测试(无答案) 苏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晶都双语学校九年级物理上册 11.5 机械效率综合测试(无答案) 苏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晶都双语学校九年级物理上册 11.5 机械效率综合测试(无答案) 苏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晶都双语学校九年级物理上册 11.5 机械效率综合测试(无答案) 苏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晶都双语学校九年级物理上册 11.5 机械效率综合测试(无答案) 苏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晶都双语学校九年级物理上册 11.5 机械效率综合测试(无答案) 苏科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1.5 机械效率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1. 在“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如果用同一组滑轮组提升数目不等的钩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钩码的个数越多,机械效率越低 B. 钩码的个数越多,机械效率越高C. 机械效率的高低与钩码的个数无关 D. 以上说法都不对2. 在“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若被提升的钩码数目相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动滑轮的个数越多越费力,机械效率越高B. 动滑轮的个数越多越省力,机械效率越高C. 动滑轮的个数越多越省力,机械效率越低D. 动滑轮的个数越多越省力,机械效率与动滑轮的个数无关3. 动滑轮下面挂一重物 A,用力 F

2、向上拉,下面哪一条措施可以提高其机械效率?()A. 增加重物 A 被提升的高度 B. 减小拉力 FC. 减小 A 的物重 D. 增大 A 的物重4. 把一定滑轮改为动滑轮使用来提高重物,这样一定是()A. 提高了它的机械效率 B. 降低了它的机械效率C. 它的机械效率肯定不变 D. 以上说法都不对5. 在利用水桶从井中提水和捞掉到井里的水桶(带了一些水)两个事例中,关于有用功和额外功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两种情况下对水做的功都是有用功B. 两种情况下对水桶做的功都是有用功C. 前者对水做的功是有用功,后者对水做的功是额外功D. 前者对水桶做的功是有用功,后者对水桶做的功是额外功6. 如图所示

3、,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重 800N 的物体在 10s 内匀速上升了 lm,已知拉绳子的力 F 为 500N,则提升重物的过程中()A. 绳子自由端被拉下 3m B. 做的有用功是 800JC. 拉力 F 的功率是 80W D.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60%7. 下列关于机械效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做功多的机械,机械效率高 B. 做功快的机械,机械效率高C. 做的有用功越多的机械,机械效率高 D. 使用任何机械,它的机械效率都要小于 18. 甲、乙两机械的效率分别是 甲 =70%、 乙 =50%,则( )A. 使用甲机械省力 B. 使用甲机械做功快C. 在相同时间内,使用甲机械完成的功多

4、D. 乙机械的额外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大9. 下列关于功、功率、机械效率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功率大的机器,做的总功就多 B. 机械效率越大的机器,完成的有用功就越多C. 功率大的机器,机械效率就高 D. 额外功与总功的比值越大,机械效率就越高10. 使用机械效率越大的简单机械()A. 越省力 B. 做功越快C. 做的有用功越多 D. 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越大11. 同学们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因素”时提出了下列假设: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动滑轮重有关;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物体重有关;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物体被提升高度有关;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承重绳子段数有关。

5、然后一位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滑轮组,进行对比实验来验证提出的假设,则该实验验证的假设是()A. B. C. D. 12. 关于机械效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机械效率越高,所做的有用功越多B. 总功少的机械,效率越高C. 额外功少的机械,机械效率高。D. 总功一定时,有用功多的机械效率高13. 甲机械的效率比乙机械的效率高,这表明()A. 甲的有用功比乙多 C. 做相同的总功,甲的有用功比乙的有用功少B. 甲的总功比乙的总功少 D. 做相同的总功,甲的有用功比乙的有用功多14. 利用动滑轮、定滑轮、滑轮组来分别提升同一重物时,在不考虑摩擦阻力的情况下,机械效率最高的是()A. 定滑轮 B

6、. 动滑轮 C . 滑轮组 D. 都一样15. 用滑轮组来提升 400N 的重物时,所用的拉力为 100N,若滑轮组的机械 效率是 80%,则承担重物和动滑轮的绳子总股数是(不计摩擦和绳子重)()A. 4 股 B. 5 股 C. 3 股 D. 6 股二、填空题(每空 2 分)1. 某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60%,其含义是: 。2. 从深为 5m 的井中直接将一桶水提出井口,已知桶重 20N,桶中水重 80N。若此人的目的是为了提水,则机械效率为 ,若此人的目的是为了捞桶,则机械效率为 。3. 在物理学中,将 ,叫做机械效率,用字母 表示,计算公式是: 。5. 如图,用 1. 2N 的力沿竖直方向

7、将重为 2N 的物体匀速拉起,物体上升 0. 1m 所 用的时间为 4S。则此过程中拉力的功率是W,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是。将重物 由 2N 不断增加,假设滑轮组还能正常工作,此过程中,它的机械效率 范围是 。6. 用一个定滑轮把重为 200N 的物体提高了 6m,所用的拉力是 250N,则这个定 滑轮的机械效率是。三、实验与探究(每题 4 分共 20 分)1. 如图所示为斜面长 1m,高 0. 3m 的斜面,现将重 12N 的物体 A 从斜面底端匀速拉到斜面顶端,需要用平行于斜面的力 4N。那么:(1)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2)重物上升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了多少额外功?(3)为了提高该斜面的机

8、械效率,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建议:A. 以较快的速度将重物匀速拉到斜面顶端B. 以较慢的速度将重物匀速拉到斜面顶端C. 改用光滑的、板长和高度均不变的斜面第 11 题图其中建议 (填字母)可以达到目的;理由是: 。2. 在做“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给出了下列器材:铁架台、钩码、天平、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若干、长约 2m 的细绳(如图所示) 。(1)以上器材中属多余的是 (填序号) ,所缺少的器材是 和 ;(2)实验时需测量的物理量有 、 、 、 ;(3)实验过程中,在测量拉力时,弹簧测力计应沿 方向作 运动;(4)该实验中,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 和 。3. 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

9、的因素”实验中,某同学用同一滑轮组做实验,测得实验数据如下 表所示:(1)滑轮组至少由 个滑轮组成,表中的 1= ;(2)由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分析可以看出:用同一个滑轮组, ,滑轮组机械效率就越高;(3)若不计摩擦力,上述实验中钩码提升高度相同,则额外功 W1 W2(填、或=。4. 如图所示为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钩码总重 6N。 (1)实验时要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由图可知拉力大小为 N,若钩码上升的高度为 8cm,则弹簧测力计向上 移动 cm,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2)若仅增加钩码的个数,该滑轮组机械效率将 。(选填:“增大” 、 “减小”或“不变” )5. 在探究“斜面机

10、械效率”实验中,小明同学提出:“机械效率越高的斜面是否越省力”?针对这个问题,他选用了弹簧测力计、长木板、垫木、小车和刻度尺,做了如下的实验: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车的重力 G;步骤 2:用木板和垫木做成斜面,把小车匀速拉上斜面(如图所示) ,测出拉力F;步骤 3:分别测出斜面的长 S 和斜面的高 h;步骤 4: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重复步骤 2、3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1)根据记录的数 据,将表格补充完整;(2)分析表格中所有数据,可以得到,越省力的斜面其机械效率越 。(3)完成上述实验后,小丽同学提出“斜面的倾斜程度相同时,表面越光滑的斜面,机械效率是否越高” 。针对这个问题,本实验

11、要探究的是 与 的关系,实验中要保持小车重以及 等不变,改变 。(4)提高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办法有 和 等。四、计算题(第 1、4 题每题 6 分,第 2、3 题每题 7 分共 26 分)1. 用一个动滑轮、一个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来匀速提升重物 G(如图所示) ,已知物重G=600N,拉力 F=250N。 (1)求重物升高 0. 5m 时,拉力所做的有用功、额外功及机械效率。 (2)若不计绳重和摩擦力,求动滑轮的重。2. 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 升重物 A,若 A 重 6104N,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80%,拉力 F 的功率为 2. 5kW,要 把 A 匀速提高 1m。求:(1)拉力 F 的大小;(2)所花的时间;(3)做的额外功。3. 利用如图所示的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把重 150N 的物体匀速提高 2m,已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60%,求:(1)有用功、所用向下的拉力以及动滑轮的重(绳重、摩擦均不计) 。 (2)画出绳子的绕线方法。4. 如图所示,工人用 240N 的拉力拉绳使水中的小船匀速靠岸,用 10min 将绳子拉下 60m,已知小船重 1. 8104N,小船行进中受到的阻力是它所受重力的 0. 01 倍。求:(1)工人拉绳时的功率;(2)此装置的机械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