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提问中的误区及优化策略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241030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美术课堂提问中的误区及优化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美术课堂提问中的误区及优化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美术课堂提问中的误区及优化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美术课堂提问中的误区及优化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美术课堂提问中的误区及优化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美术课堂提问中的误区及优化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美术课堂提问中的误区及优化策略(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美术课堂提问中的误区及优化策略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过程中进行师生互动、思想交流的重要方法,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有效、优质的问题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思维,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设计有效的提问正是我们每一位美术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落脚点。 一、美术课堂教学提问中常见的误区 1.针对性差,游离主题 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将问题设置在教学重点与难点上,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2、教师往往是随意提出一些问题,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提炼,学生可以不动脑筋就回答出来,这样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丧失回答问题的兴趣。 2.问题模糊,不着边际 教师设置的问题不明确,意思含糊不清或者有歧义,使得学生不明白问题的意义,甚至理解成其他的意思,只好猜测、试探性地回答,甚至答非所问,完全背离了问题的原意,这就造成了思维和理解的混乱,无法实施提问的目的。 3.越俎代庖,自问自答 教师在提问时,有一两个问题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就慌了手脚,怕影响时间和效果,干脆就自己回答。 4.放任自由,不予评价 教学过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课堂提问既带有预设性又有生成性。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作答时有错有对,有的更

3、是出乎意料。有的教师忽视对学生的回答作点评,只有当学生回答出自己预设的答案时,才给予肯定。尤其当学生答非所问时,为了维持教学进程,教师往往就会直接请下一位学生回答,未及时有效地对问题进行牵引,以帮助此学生。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将会不再积极动脑,而是消极等待,把自己置身于交流之外。 二、美术课堂教学提问的优化策略 1.把握“脉搏 ”,问题具有针对性 传统的问题设计往往只是将教材问题化,即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一问一答,在形式上很热闹,实际上却不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有针对性,把握好教学内容的脉搏,即教学目标;还要把握好学生的脉搏,引领他们到探求问题的忘我境界,以达到开发智力

4、、培B 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堆花教学时,教师利用屏幕出示几张茶壶的图片,以引发学生关注堆花,并提出“这个茶壶和别的茶壶在装饰上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学生一目了然,回答:花纹。紧接着教师又问:“这些花纹是怎么形成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堆花的概念。 从课的伊始,教师的问题始终沿着教学内容的思路,抓住堆花的线索及主要特征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并能由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使每个问题都成为整个链条里的一环。这些问题的设计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了由感知到形成表象,再到产生理性概念这样一个连续过程,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谓扣住重点、事半功倍。 2.有的放矢,问题具有导向性 一个有

5、效的问题往往是顺应学生心理需求,能引导学生乐学、好学,能引导学生多看多思、各抒己见,发表出自己观点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对问题的理解和延伸,引导学生既能“知其然” ,又能 “知其所以然”;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发散思维,找出新路,挖出新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样才会有较强的效果。 如在教学标志一课时,教师首先请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标志,设计问题如下:这是什么标志?你在哪里见过?标志可以有哪些颜色?外形是怎样的?你能找出它们相同的地方吗? 教材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优秀的标志简明清晰地传达了内容,还富有现代的审美情趣”假如问题简单设计为“标志有什么样的特点” ,怎能促使学生多看多思呢

6、?上述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具有思维的导向性,启发学生顺着这些问题引导的方向去思考,不但很形象地理解了标志的若干艺术特色,而且通过介绍,还能了解更多的指示内涵。当然,教师在下面的教学环节中还需引导学生感知标志设计的特点。 3.分步设问,问题具有层次性 在包的世界一课的“包的设计” 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如下问题:通过欣赏“包王国” 中的包,你觉得包的外形可以有哪些?这个问题对于五年级学生现有的基础来讲,难度较小,学生经过欣赏观察就能概括出:圆形、四边形、动物形、生活实物形、花瓣形等。你能给自己设计一款包吗?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轻易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兴趣倍增。你还能设计出不同功能的包吗?用了怎样的方法

7、?这个问题相较于前两个问题难度较大。但是在前两个问题的铺垫上,学生通过思考并结合实践,还是能设计出外形各异,功能奇特的包,还有的学生更是能通过折和剪结合的方法做出各式各样的包。 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复杂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提问设计上要注意层次性,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坡度或台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能“跳一跳,够得着” ,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以此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正如一位特级教师所说:“教师提问的内容,如果过于浅显,则学生无须动脑;如果过于深奥,则学生无从动脑”有层次的提问,循序渐进地解决难点显然要比“直奔主题 ”更利于小学生接受。因此,设计的问题应能照顾各个层次学

8、生,巧设难度,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按照知识的层次拆成几个层次的小问题,分步设问,采用递进的方式,为学生架设从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从而调动各个层次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4.激发兴趣,问题具有激励性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有时可能会“卡壳 ”,有时也可能答非所问,这时就需要教师利用教学智慧,关注教学生成性,注意教学过程的灵活多变。学生作答以后,教师的反应也要因人而异、因人而答。学生如果回答不上来,不要一直追问学生,应该多用一些疏导性、铺垫性的问题,帮助其走出思维困境。对于有独特的见解的学生,给予赏识;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有进步、胆小的学生,给予鼓励;对于一时回答不上来的学生,给予希望,希望下次可以回答得更好,鼓励其勇于回答问题的精神。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拓展思维,提高能力,因而执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课堂提问不宜过易过难,过易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过难又会导致学生冷场卡壳,要难度适中;课堂的提问还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讲究方式方法。课堂上适时适度、灵活多样、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快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