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育未来趋势透视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221702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美术教育未来趋势透视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美术教育未来趋势透视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美术教育未来趋势透视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美术教育未来趋势透视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美术教育未来趋势透视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美术教育未来趋势透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美术教育未来趋势透视(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美术教育未来趋势透视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艺术教育也 有了显著的进步。以美术为例,这种进步主要表现在:美术的观念更完整,更充实。美术不再被认为仅仅是 “画画儿”,而是被理解为融绘画技巧、艺术创作、欣赏、批评和艺术史为一体的、广义的审美教育。这种 教育的目标更偏重于未来公民的基本审美素质培养,而不是少数技巧高超的艺术家的早期训练。教师的专业 化程度及基本素质有很大提高;美术教材的内容 涵盖面扩大,技能、知识的内在系统性增强,且充分考虑到儿童智力发展的年龄特点。这种教学不仅受到学生 们的欢迎,而且可以说,现在的儿童所受到的艺术教育

2、比他们的父辈要充分得多,也健全得多。这种教育的发 展和进步也因而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但是,教育尤其是今日中国的教育应该是充分前瞻的。它不仅仅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也应成为现代社会不 断自我更新的动力之一。与今天相比,面对 21 世纪的中国社会肯定还会有巨大的变化,中国的基础教育也势必 会有不断的改革和探索,美术教育当然不会例外。那么,美术教育改革的趋势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做一点推 断或透视,以更自觉地迎接新的世纪、新的挑战和新的变革。 我们认为,我国未来的小学美术教育中, “表现” 的因素将逐渐受到重视。这不仅是说绘画教学中对“表 现主义”作品、流派、技能与方法的介绍将占有一定比重,学生的“表现”

3、 能力将得到培养,而且是说教师教 学中的一些基本着眼点、观念和方法将发生明显的变化。 所谓“表现” ,我们指的是运用各种艺术形式要素表达个人内心意愿、情感、感受和思想过程的手段或方 法。作为一种心理机制, “表现 ”或许是与生俱来的,而作为一种符号方式,虽然同样是一种艺术手段,将内 心“无形的” 冲动、体验、情绪甚至态度、评价转换成一种外在的、可见的形象、象征或符号,要比“写实地 ”描绘已是外在的、有形的事物或对象的表面特征更困难,也更重要。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像某些极端的艺术流派的宣言者那样,希望以某种观念与技法取 代以往的全部艺术实践与技法,对于写实的画风与技法我们同样重视,我们并不主张

4、人们在二者间进行非此即 彼的抉择,但我们相信, “表现”作为日常的、甚至更一般的表达方式具有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带来的更多意义 。 这种预期有什么根据呢?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有如下几个层面:首先,21 世纪的中国社会无疑将进入现 代化的阶段,而现代化有其特有的属性和形态;其次,现代化的中国将对其基础教育提出相应的要求;然后才 是逐渐增加“表现 ”因素的小学美术教育对整个基础教育的重要意义。我们将依次讨论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二 现代化曾是中国人长期的理想和奋斗方向。关于现代化人们也有不少相同、相似或不同的看法与希望。我 们希望指出的是,从目前我国实行的“可持续性发展” 的战略及到 2016 年的发展

5、规划中,已经可以清晰地感觉 到现代化观念的合理转变。在当初“四个现代化” 的提法中人们着眼于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物质生产手段的 巨大发展。在不少人认识中以为现代化社会就等同于理想社会,这样的看法显然不切合实际。关于现代化,下 述几点认识也许是重要的。 其一,实际上现代化不过是一个历史范畴,恐怕是人类社会各个民族总要经过的特定历史阶段。这时,科 学技术的确有着长足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人们将更切身地经历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过程,经历整个生产 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在这时,不仅企业的规模、设备在扩大、更新,它的整个管理、营销、分配模式必须 作现代化的转换。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方式、消

6、费观念也随之变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社会 的民主化、法制化过程也势在必行。 现代化将不仅给人们带来福祉,同时会给现代人带来问题甚至灾难。无论在哪个国家或民族,从前现代社 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都不是在理想的条件下实现的,甚至不是在自觉的基础上按部就班地实现的。因而一旦社 会经济迅速启动并以较高速度持续发展而新的秩序又难以一下子建立时,就会面临各种复杂问题,在社会生产 规模迅速扩大时,自然资源和环境可能同时受到极大破坏;在社会总财富增加的同时,分配上的差异也在加大 。甚至可以说,当一个社会的财富迅速增加时,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并不一定迅速改善。 第二,现代社会一方面使个人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以种种方式割断

7、了与血缘社会或地缘社会的关系,由于 工业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应用,青年的就业同样也更少能靠各种社会关系轻易获得,企业要求的是具有更高专 业技能和更高学历的“白领 ”和“蓝领”员工。在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社会是尊重个人的才能,而非他的身世 。 另一方面,现代化社会又是在日益强化的竞争条件下实现的,不仅许多局面最终要靠个人独自去面对,去 控制,而且势必使个人的压力感增强,对每个个人来说,他不仅面对更多的幸运和机遇,也面对更多的风险和 挑战,这都要求他有更强的承受能力和特殊才能,而这些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具备的。 第三,19 世纪以来,尤其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以后,西方社会出现了种种“后现代”

8、的理论。 “后现代” 呼声所表达的其实就是对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以后的西方现代社会的抨击、批评、控诉以及校正的意向; 是对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一次“非人化” 的抗议;是对人类理想和普遍价值的顽强追求。这 些理论或意见对于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四,国内理论界已有人注意到,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之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过程之处,就在于她抓物质文 明建设的同时,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只有实现了这一点,中国的现代化才是有自己“特色” 的和创造性的, 并且也才是行得通的。尽管中国社会尚处于向“现代化” 迈进的过程中,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从没有 像今天这样紧密过。中国在这种交往

9、和联系中不仅能实现自己的社会目标,而且能与世界人民共同创造一种更 和谐的未来。 现代化概念的上述几方面含义或许是我们在思考与之相适应的 21 世纪中国基础教育及其美术教育改革与发 展趋势的问题时所不应忽视的。 三 现代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确实在为现代社会培养大批的、高质量的建设人才,在 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方面显示出强大的功能;也正是在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中,各种教育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 理论及教改方案才涌现出来,从而大大改变了传统学校的面貌及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但是反过来说,现代教育 的特长是在分门别类的职业培训,却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对人的完整性及人文精神的涵养。因而当人们对“现

10、 代化”有了一种新的反省以后,不也应相应地要求教育作出适当调整,甚至要求教育为救治或预防现代社会的 弊病而作出安排吗? 现代学校教育的高效性不仅是教育科学与教学技巧带来的,也是现代社会的需求,即市场的需求、竞争的 动机刺激出来的,因而它可能带有短期行为的特征,这样,它培养出来的人有可能是片面发展的。仅从我国的 实际情况看,为什么社会刚刚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教育中片面瞄准考试、追求升学、单纯重视“主 科”成绩的倾向就十分严重,且难以纠正呢?其原因或许除了人们对于现代化缺少全 面的理解和历史的认识,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传统中国对教育的设计更多是以社会为本位的,更多强调为社会培 养建设人才;“成

11、才” 的价值取向一直超过对 “成人”的重视。显然,我们遇到这样一种境遇:由于传统社会 的定位,因而现代社会及其教育依然不会自动地注重育“人” 。 事实也是如此,在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以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人带来了自由,却没有给这些解 放了的“ 自然人” 以足够的教养,在那些标榜“文明”的社会及其对外关系中竟出现了比“原始社会” 更野蛮 的现象。现在,西方一些“后现代 ”的思想家想做也正在做所谓挽救西方文明的工作,这些工作的一部分也将 在教育领域展开。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要把现代化和后现代的工作合二而一的民族及其教育事业,就需要在“ 育人”的问题上更加重视,充分前瞻,有新举措,而不是跟着西方

12、及其教育的老路走。 具体到学校教育上,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要强调其目标是培养完整、健全的人格。关于人格,哲学家、社 会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有种种定义和看法,其间也有极大的差异。我们这里说的人格有这样几层意思: 它是相对独立于社会和他人的一个“位” 或“格”,它有自身比较明确的界限和不同侧面。在社会现实及发 展中,这个“位”可以表现为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等,也可以表现为个人的尊严、行为模式和伦理态度。相 对于人的躯体它是人的内在的诸方面之和,相对人的外在行为与种种表现,它是其内在比较稳定的动机及常模 。人格自身是一个由各种心理文化要素组成的、不断发育、变化着的结构,其核心是人的生命和创造的需 求

13、与驱力。人格的发育和变化既取决于他的活动、他与社会、他人的互动,也取决于个人对其人格的自我意识 水平。相对于他人,它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差异。这主要是其结构要素在组合关系和发育程度上的差异造成的 。 人格当然是有具体内容的,而这种内容在历史或不同人的人生中总是要变化、发展的,每个人对人格自我 的塑造也是其终生的使命,因此我们强调在中小学校中的人格培育指的只是对儿童、青少年完整、健全人格结 构发育和初步塑造的意识、关怀与安排。我们希望孩子们在成人、进入社会的时候,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人格结 构,他们不仅有现代社会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有对社会、历史、文明一定的认识,也有对自我及其未来发展方 向的比较清醒的认

14、识和对社会现实及其他人的比较健康的态度。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中发挥其创造性; 建设性地面对种种社会现实与人际交往;不仅在成功时能戒骄戒躁,而且在逆境中也坚韧不拔。这样,社会的 发展、进步才可能是与人的发展同时完成的,而不是以相当一部分人为代价的。 当前的教育已经注意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甚至希望利用传统道德思想的精华来养育新一代的情操、 心灵,但应该意识到的是,今天的道德教育一定要是建立在完整人格培养的基础上才会是真正现代化的;也才 可能会是有中国特色的。无论什么样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都必须由一个有理性有理想的、有选择和判断能力 的、有生命活力和同情心的主体去遵循,这样的人才会是“自律的

15、” ,这些规范本身也才是“道德的” 。换句 话说,真正的 “全面发展”不仅是个知识结构完整的问题,不仅是知识结构中有没有道德内容的问题,而只能 是完整人格培养的问题。用许多教育工作者的话说,就是要使孩子先成人,然后才是成才,这是我们今天的教 育必须明确的最主要问题,也是今后一段时间教育改革的方向。 四 如果上述各点能够成立,那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强调“ 表现 ”内容的教学和“表现”技能的培养就具有明 显的意义。作为艺术教育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美术课一般说将培养学生一种与科学的或逻辑的思维所不同的直 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形式以及形式、内容间适度关系的敏锐感受力和 判断力。但注重“写实” 的美术与注

16、重“表现”的美术还是有些差别。 起码,它将充实人们对艺术创造力的理解。在注重“写实” 的艺术教育中,创造性往往仅被理解为对客观 形象的记忆和想象,至多是组合;而在强调“表现” 的艺术教育中,创造更多的是指生活中尚没有的、不可见 的形象的首次出现,它为生活增添新的内容。这也扩充和完善了 知识的结构,改善了人们的“知识” 观念。 更重要的分别是在学生人格培养方面。现行教育在强调“双基 ”教育的同时总是把小学生 当成“一张白纸”,把“知识” 当成是纯客观的规律等;而相应的美术教育也只是强调对外在的、 “美的事物 ”的观察和描绘,强调“写生”;即 使逐渐增加了“绘画形式要素 ”的内容,也是强调它服务于外在事物描绘的功能。 应该说, “客观的 ”科学知识系统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同理,客观描绘外部 事物的能力对于学生、甚至是将来专门从事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的学生来说也是必要的。但问题 是在进行这种内容上相对客观的教学过程中,不应将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