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气候灾害与防御课程论文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33221294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象气候灾害与防御课程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气象气候灾害与防御课程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气象气候灾害与防御课程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气象气候灾害与防御课程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气象气候灾害与防御课程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气象气候灾害与防御课程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象气候灾害与防御课程论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气象气候灾害与防御课程论文课程论文题目:人类应对干旱的方法研究2011 年 4 月 22 日人类应对干旱的方法研究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旱灾相当频繁,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约占 70%,而在广大 农村节约用水观念不强,农业用水利用率相当低,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加之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城市用水量增大,形成了我国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且由于我国水资源在地区之间,季节之间分布的极不平衡,矛盾有加剧之势,我国抗旱能力不强,干旱灾害具有频发性、长期性、危害性、广泛性,目前对于干旱灾害还不能很好的防范,抗旱工作任重而道远,在治理过程中应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分配、合理利用,

2、从而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典型例子:干旱灾害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极为严重。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各类灾害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约占 68%。农业气象灾害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不利天气或气候条件所引发灾害的总称。由温度因子引起的有热害、冻害、霜冻、热带作物寒害和低温冷害;由水分因子引起的有旱灾、洪涝灾害、雪害和雹害;由风引起的有风害;由气象因子综合作用引起的有干热风、冷雨和冻涝害等。与气象的概念不同,农业气象灾害是结合农业生产遭受灾害而言的,例如寒潮、倒春寒等,在气象上是一种天气气候现象或过程,不一定造成灾害。但当它们危及小麦、水稻等农作物时

3、,即造成冻害、霜冻、春季低温冷害等农业气象灾害1。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 5 000 万 hm2、影响人口达 4 亿人次、经济损失达 2 000 多亿元。其中干旱、冷害、寒害、霜冻、高温热害等是我国当前重大的农业气象灾害,对国家的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2。一干旱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干旱是指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使农作物体内水分发生亏缺,影响正常发育而减产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据统计分析,我国受旱面积 20 世纪 50 年代为 1 133.33 万 hm2,90

4、 年代年均 2 426.67 万 hm2,干旱严重的 1959 年、1960 年、1961 年、1972 年、1978 年和 1986 年全国受旱面积都超过 3 000 万 hm2,且成灾面积超过 1 000 万 hm2。1972 年北方大范围少雨,春夏连旱,灾情严重,南方部分地区伏旱严重,全国受旱面积 3 066.67 万 hm2,成灾 1 333.33 万 hm2。1978 年全国受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旱情严重,一些省份 110 月的降水量比常年少 30%70%,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最为严重,全国受旱面积 4 000 万 hm2,成灾面积 1 800 万 hm2,是有统计资料以来的最高值

5、。因旱 50 年代年均损失粮食 435 万 t,90 年代年均为 1 957 万 t。干旱始终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2。 2010 年干旱灾害发生在我国主要的冬麦产地,旱情直接影响了冬麦的生长,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旱情,不仅造成更大范围的枯苗死苗现象,而且直接影响小麦的返青和拔节,进而对夏粮产量造成严重损失。从 2009 年 11 月以来,一场历史罕见的旱灾袭击我国 10 多个省、区、市。据有关专家测算,干旱地区同期的降水量异常偏少,为 30 年一遇,特旱区达到 50 年一遇,大部分地区是我国的冬麦产区,干旱有可能对小麦丰产构成威胁。据统计,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甘肃、安徽等

6、主要冬麦产地的冬小麦受旱影响严重。干旱灾害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各级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关心。其实,我国每年农作物的受害面积基本都在 1/3 以上,其中旱灾大概占 60%。根据资料统计,“中国几乎没有哪一年不旱” 。 2010 年干旱的特点是干旱范围广、影响区域大,波及到西北、华北、中原、华东等区域。造成干旱灾害的主要原因:一是长时期的持续少雨。2010 年南方暖湿气流偏弱,北方干而寒冷的空气团经常长驱南下,造成大风和降温,而使我国华北中南部、西北地区东部、黄淮、江淮西北部、江汉、江南南部、华南东部等地无有效的降雨和降雪。监测显示,2008 年 11 月 1日后的近 100 d 时间,河北、山西

7、的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 1 mm,根本无积雪。北京连续 111 d 无降水,成为全国范围内连续无降水日最长的地区。与常年同期相比,北方冬麦区降水量普遍偏少 58 成,其中河北南部、山西中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等地偏少 8 成以上。二是气温偏高更加剧了旱情。旱区大部地区的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 12 。田地无积雪,同时大风天气较多,加剧了水分的流失,使旱情发展迅速。华北、黄淮、江淮、江汉等地普遍达到中到重度干旱,部分地区达到特重程度。据有关部门预估,我国人口将在 2030 年前后达到顶峰,大约 15 亿人。为了满足新增 2 亿人口的需求,将要多生产 1 亿 t 粮食。如果不采取措施,届时粮食总产量

8、将减少 5%10%,也就是说,为了适应气候变化,还要多生产 3 000 万5 000 万 t 粮食,这是个很大的数字。因此,粮食安全问题必须时刻高度重视。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和气候变化引起的气象灾害的加剧,迫切需要大力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这不仅是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且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深远而现实的意义3。二我国目前的抗旱减灾措施我国目前的抗旱减灾措施,无非是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搞好抗旱工程硬件设施的同时,也大力提升非工程软件建设,实现硬件与软件的有机结合,服从、服务于经济发展。 1、工程硬件设施 1. 1:修建跨

9、流域调水工程,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我国降雨因分的的区域性,致使地区之间水资源不平衡,相对而言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贫泛,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农业干旱性缺水、河流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超采,水资源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4。为了从根本上缓和我国区域性的干旱灾害,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兴建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必须的,以缓和北方地区的资源性缺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南北地区经济同时协调、健康、快速发展。我国已实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有:引大(大通河)入秦(兰州北的秦王川) ,引黄(黄河)入晋(山西太原) 。正在进行前期工作的有: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引额(新疆额尔齐斯河)

10、济克(克拉玛依) ,引额(新疆额尔齐斯河)济乌(乌鲁木齐) ,引红(汉水支流红岩河)济石(渭河支流石头河) ,引汉(汉江)济渭(渭河) ,引洮(洮河)济定(定西) ,引大(大通河)济湟(青海湟水)等工程5。1. 2:兴建小型灌溉工程,缓解流域内的季节性缺水 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但降雨在时间上分布上极不衡,呈明显的季节性,季节性缺水严重,在降雨集中期因降雨强度大,降雨太过集中往往引发洪涝灾害,降雨集中期过后由于雨量希少而引起旱灾,为缓解这种季节性旱灾,应在流域内兴建小型灌溉工程,在降雨集中期蓄水用于降雨集中期过后灌溉之用,除水害兴水利,同时还可以结合发电、养殖开展多种经营,活

11、跃地方经济。 2、非工程措施 2. 1:增强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低,一般只有 3040%,生产单位粮食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 22.5 倍,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 70%,水资源存在极大的浪费,因此应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节约宝贵的水资源,对于高能耗低产量而用水量大的企业,强制进行技术改造,同时加强水法宣传,实现水资源有偿使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2:退耕返草返林,蓄养水源 积极鼓励农民退耕返草返林,蓄养水源,有实验表明,生态良好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比生态恶化的地区,土壤蓄水能力大 3040%,充份利用土壤这座天然水库蓄养水源,同时对于退耕返草返林的农民国家应给

12、予适当补偿。 2.3:实现各利用水需求之间的合理比例 我国工业用水挤中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水资源的需求关系紊乱,生态用水无法保障,其结果是造成生态系统严重损坏,土地沙化,地下水盐碱化严重,应合理科学配置各种用水需求,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我国未来处理干旱问题的发展方向我国抗旱减灾是一项系统而又宠大的工作,在具体的抗旱减灾工作中,应协调好几个关系,保证抗旱工作的有力性、科学性,实现水资源的最优配置。 1、水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我国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即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又不能开发过度,即要服从于经济又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科

13、学规划、统筹安排,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限度内促进经济发展。 2、抗旱规划的长远性与当前性 我国在具体的抗旱规划中应适当超前,不能临渴掘井,应合理处理好抗旱规划的长远性与当前性,力争实现两种利性质的有机结合,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统一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从全国的整利益出发,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国家应在流域之间、流域内的水资源开发进行合理配置,明确水权,水资源应服从、服国于全国的抗旱大局。 结语:总之,应对干旱是一项全社会性的工作,范围广泛,对于抗旱工作应科学规划、统筹兼顾,以实现水资源的最优配置,充份调动全体公民的责任心、积极性,通过水法宣传,提高全民抗旱减灾意识,为我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而奠定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 甄文超,王秀英.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基础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2 王春乙.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研究进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3 彭珂珊,杨增义.黄土高原区制约粮食生产的干旱原因分析J.生态经济,1996(3):16-21.4 牛玉国.黄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情势变化及成因分析R .黄河源区径流及生态变化研讨会专家论坛报告,2004.5 中国工程院.西北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综合报告R.北京:中国工程院,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