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理性解析爱情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33210297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专家理性解析爱情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心理专家理性解析爱情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心理专家理性解析爱情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心理专家理性解析爱情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心理专家理性解析爱情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专家理性解析爱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专家理性解析爱情(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专家理性解析爱情人们一直在谈论爱情,电影电视书刊铺天盖地,不厌其烦的演绎各种爱情故事,但似乎一直谈不清楚,云里雾里,一个人往往从18岁活到48岁还是对爱情说不清楚,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我在一期杂志看到一片文章:“大家都在谈论爱,我真看到的爱很少,我觉得大多数人在谈论爱的时候谈论的都是自我需要,你把它当成单纯无目的的爱,但实际上都是利益,你的舒适,你的安全。都是你权衡这些利益之后作出的选择,然后你顶着一个爱的名义。甚至在自我表现牺牲或对他人无微不至的时候,其实都是一种自我肯定的需要。这是被人滥用的爱,不是爱的真相。如果很诚实的,没有任何虚伪的来谈论自己的感情,你自己能够分辨有多少源于纯粹的爱

2、?我觉得都很难分辨。但我仍然相信真正的爱是存在的,但被各种东西覆盖了。爱是人最本质的善意和友爱,不是欲望,不是需要,是人与他人之间的默契,是人类存在最本质的东西吧。一个人的爱情发展阶段一般分为:(option:性认同混乱期 )-疏远异性(10岁左右)-(option: 向往年长异性)-积极接近异性 (option:模仿恋爱期)- 恋爱 (中学毕业以后) 。一个人在爱情上喜怒哀乐往往可以在这些阶段中得到印证-自以为是惊天动地的,断前绝后的爱情,其实不过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阶段”而已。过了这个阶段一切烟消云散,当事人也奇怪当时自己怎么了。当然那些当时急着为情自杀的人是没有机会领悟到这一点的。If

3、I get close to you, I get hurtIf I dont get close to you, I get lonelyIf I tell you truly how I feel, you distance form meIf I dont tell you truly how I feel, I distance from you首先的问题是:爱情的本质是什么 ?爱情的本质是一种需要。需要又分为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匮乏性需要又分为物质需要和潜意识层面的心理需要。从而决定了爱情的不同境界。我们先来谈潜意识的心理需要 在心理学意义上讲,爱情基于自身的心理需要。那么什么是

4、需要?如果你自小缺乏安全感,你可能从一个厚道可靠的人那里,感受到爱情;如果你生活内容贫乏,那么你可能会迷恋一个异常活泼的女孩。你的情结越多,你对他人的依恋和需要就越多,你受到“爱情”控制的可能性就越大,你就越是在爱情中感到不自由,感到容易被伤害、失望、无把握和痛苦。 爱上一个理性超级强大的人,是可以把自身理性化的一面投射给对方,然后自己安心做个任性的感性的小丫头吗?爱上一个特别感性的人,是为了投射自己感性的一面给对方,从而避免在自身中被感性淹没吗?爱上一个特别优秀的人,是否把无法达到的完美愿望投射给对方,从而让自己轻松一点?爱上一个崇拜自己的人,是否我们需要依赖此种崇拜来加强自己不坚实的强大感

5、呢?我们在爱自己感到缺乏的、需要认同的那部分,我们在爱压抑了的“影子自我”。所以许多人爱情的本质是是性欲和某种需要的结合体,小孩子没有爱情,只有需要,因为他们的身体还没有发育到具备性的能力,一旦青春期到了,大家就哭着喊着爱情啦,其实是:内在需要+性欲的出现 - 趁着性欲的发育和需要,顺风搭车来满足自身的其他内在需要。说的直白点是:用爱情来满足非爱情的需要,正如许多人用性爱来满足用其非性爱的的需要一样。那么照这么说,如果一个人解决了自己的大部分情结,他还需要爱情吗?他仍然是需要的。这就是我说的成长性需要。灵魂需要交流,需要彼此爱抚。这种交流和爱抚超出了一般性的意义。我们滋养对方的需要和满足自身需

6、要变得一样重要。我们在探索对方的过程中探索我们自身包括身体的和心灵的。爱情的目的,是成为一条道路。我们通过这条道路,寻找我们自己。在爱情中,我们最终遇到的是自己。理性的男人寻找特别感性的女人,然后又埋怨她。他不知道那个感性的女人是他内在的一部分,他是在寻找他的阿尼玛,同时又排斥她。当他不再排斥他内在的女性部分时,他也将不再排斥他的对象本身。事实上,当他可以允许自己的感性与理性整合时,排斥和依赖的冲动都将减退。在一次次爱的冲动中,我们经由反省,意识到自己有缺失感、但实际圆满俱足的那部分。爱,变得不再与依赖、强求、占有有关。爱,只与彼此灵魂的探索有关。我们在此探索中,彼此依恋;在依恋中,保持着独立

7、和圆满俱足。暂离对方,不会产生焦虑;失去对方,并不会失落自己。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的潜意识的需要呢?因为爱情关系其实是亲子关系的再演。这涉及到爱这种情感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一般来说,爱这种情感发展的顺序依次是,自恋亲爱爱情博爱。 婴儿的自恋是生命本能的一种形式,和动物的自我保护本能无太多区别,在自恋的阶段,婴儿是极度自我中心,在它的眼中,自我、世界、母亲之间完全是融合为一体的,彼此没有界限,它爱护自己,对自己的任何微小变化立即做出反应,它爱母亲,是因为它把母亲当作了自己的一个部分。成年人如果出现这种爱的话,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当然,也是极为疯狂的,即便不是精神科医生的人也看得出

8、这一点。随着父母的爱对孩子的灌注,孩子组建学会摆脱自恋这种被动的爱,学会了主动爱别人,根据心理治疗家沙利文的研究,孩子学会爱父母大约在9岁左右,这时候他学会也给父母点什么东西,一幅画,一张成绩通知单等等,而且把对父母的爱扩展到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在这时候孩子的爱还有很多自我中心和利己的成分。如果一个人的爱停留在这一阶段,他不可避免会成为一个利己的人。如果他用这种爱去爱他的恋人的话,那种这种爱就很危险,因为他会要求对方像父母一样对自己无私地付出,照顾自己生活的一切,而他那么一些有限的付出会被他牢牢铭记,这样的人难免会发出“相爱容易相处难”的感慨,因为没有任何恋人可以克隆父母的爱的。这种把对父母的

9、爱、期望、幻想完全转移到恋人那里的现象叫做“移情”。(我下文会讲到移情之爱属于自由之爱的第一阶段 )在爱情的初期,移情现象是难免的,而且是必要的。但这往往停留在了亲爱的阶段。如果爱情中只有移情,就会造成灾难性的结果在所谓的“爱情”中双方都感到自己越来越依赖对方,越来越害怕失去对方,他们都把对方和自己看作是满足欲望的工具,而不是平等的人,要么要求对方丧失自我,要么自己丧失自我,爱情中充满了恐惧、害怕、愤怒、妒忌,爱情不但没有促进自己的成长,反而成为了发展的泥潭。基本上杨过和小龙女的问题大的很。所以,青年面临的心理发展的任务是要学习如何把移情转变为爱情,也就是把幼稚的爱转变为成熟的爱。在这个过程中

10、,他要学会让父母以外的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也学会如何走进对方的内心;他要学会成为对自己、对别人负责任的人;学会诚信;学会照顾自己和别人;学会倾听对方;学会理解和信任;学会为对方牺牲自己。而这些(尊重、诚信、理解、负责、利他、忠诚)都是日后融入社会必备的素质和技巧。爱情是一个人融入社会必须的情感磨练,是必不可少了。经过爱情的洗礼,我们才能继续把对一个人的这种深沉的爱扩展到整个社会,才能热爱和尊重生命。这时候,最高的一种爱的形式出现,那就是“博爱”。在博爱的状态下,我们可以为他人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在博爱中,信仰、事业、情感、道德娱乐既能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又能够完美地融合为一体。所以爱情是情感发展

11、的一个分界点,它把孩子和成人分别开。同时,它也是人际能力发展的一个跳板,经过爱情的磨练,我们的人际关系能力得到了提升,我们能够从摆脱孩子那种在人际关系中任性和依赖,从而能够磨练出一个独立的自我,再通过这个独立的自我和别人进行平等、自由、互利的交往。但从亲子关系的角度来说,爱情的出现意味着亲子之爱的弱化,意味着亲子的分离。如果为人父母者自己爱的能力没有进化到成熟的爱的程度,自然会阻挠、妨碍、误解青年的爱,也没有能力来指导和帮助孩子爱的能力的发展。而作为孩子,在没有支持的情况下,也宁愿在情感上继续依赖父母。所以,爱情中遇到的第一个人际关系是孩子如何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这种亲子关系的冲突集中体现在对

12、性和爱的关系的处理上。青年人出现性欲,这是人的生物性,但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我们除了性欲还有道德、良知、判断,这是我们社会性的一面。生物性的我在心理分析中称为本我,社会性的我称为超我。超我往往是父母、老师等权威的道德、价值体系在我们内心的倒影。本我和超我处于不断的矛盾和冲突之中,通过协调好他们的关系,我们才能形成一个功能强大的自我。良好的自我的功能体现在性和爱的关系上,就是通过爱情,我们能够保证自己的性欲以道德的方式得到转移和满足。现在很多青年出现的性关系紊乱,不是因为爱情太多了,恰恰是缺乏爱的教育,不懂爱情,把性本能、移情误以为是爱情的结果。爱是对性的转化、升华、控制和转移,而不是加强性欲的春

13、药,这是爱情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爱情不仅仅一个可有可无的事件,不仅仅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掌控自我的能力,一种与人进行健康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爱情是人际关系的总和和萌芽,最复杂的人际关系都在爱情中有反映。在爱情中,不仅仅有我一个人和她交往,而是有一个是生物性的我(本我) ,一个社会性的我(超我) ,一个正在成长的、协调本我和超我冲突的自我;一个童年的、过去的我,一个未来的、成熟的我,一个现在的、矛盾的我和他(她)交往,而他(她)也带着这么多个他(她) 。除了这些关系以外,还有我的和他(她)的父母、老师、同学、爱情竞争者也会直接、间接地进入爱情关系中,要处理好这么多人的关系实在不是简单的

14、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初恋容易失败的原因。通过上面的分析, 人们的爱情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功利之爱,另一种是自由之爱。功利之爱属于假爱的范围,自由之爱属于真爱的范围(下面解释) ,两者有本质的区别,虽然自由之爱的第一阶段(幼稚之爱 )呈现的问题比功利之爱还要多 -但这是人生必必须经历的。自由之爱,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幼稚之爱,或者叫移情之爱。第二阶段: 成熟之爱。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 什么是成熟的爱情?这个问题,我认为不是心理学可以回答的。只能从哲学层面探讨。心理学可以保证你心理基本健康,却不保证你精神层面的超越。在了解成熟之爱之前,让我们看一下其他的几种类型。功利之爱是指在意识层

15、面,清楚的知道自己和对方在一起是出于某种确切知道的功利需要。比如对方的财富,地位,可以供养自己,或者满足自己结婚的需要使自己在名分上有个归属,或者其他任何什么目的等等。在清楚这些目的(不一定是物质需要) 需要的前提下,再拿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来交换。这样的爱情和婚姻在现实中举不胜举。 自由之爱的第一阶段移情之爱是指: 自发的,纯粹的,没有理由的喜欢对方,并且在意识层面没有什么上面功利方面的要求。但在潜意识层面出于某种匮乏性需要(而不是成长性需要)- 一种非爱情 的需要。这个上面已经解释过了,所以这个阶段还是处于一种匮乏性的需要,只不过自己不知道,因为这是在潜意识的需要。很难觉察。这个阶段比上面的功

16、利阶段似乎相差不大,但是它们有本质的区别,文章最后还会提到。这样的爱情和婚姻往往出现在初恋爱阶段。请注意,在婚姻的稳定性上,功利之爱往往比自由之爱中的移情之爱稳定,因为功利之爱有着商人般的交换和协议,所以反而稳定- 但不幸福!把自己卖掉的人是注定不会幸福的! 移情之爱往往好的时候山盟海誓,不好的时候跳楼撞墙( 哪及得上功利之爱冷静仔细的计算) - 但,却是人生的一种体验。再说一遍: 功利之爱是意识层面的匮乏性需要, 移情之爱是潜意识层面的匮乏性需要。接下来讨论什么是第二阶段: 成熟之爱。成熟之爱基于一种深刻的人类的关系-在存在的层面上。马丁。布伯曾经描述过这种关系,他把这称之为”我-你关系” ,我-你关系是全然的彼此关系,其中没有我,只有基本的我- 你。如果与人真实的与他人建立关系,就必须真正的倾听他人,放下对他人的期待和刻板印象。让自己在他人的反应中成长。为了以无所求的方式与他人建立关系,就必须放下或超越自己。基本的经验模式是转向他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