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垄断问题研究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33208248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信用社垄断问题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农村信用社垄断问题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农村信用社垄断问题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农村信用社垄断问题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农村信用社垄断问题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信用社垄断问题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信用社垄断问题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信用社垄断问题研究随着四大国有银行从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其业务经营范围的不断趋同,11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纷纷设立,以及外资银行的逐步进入,我国金融行业的垄断坚冰经过国家多年的努力在城市已被打破,在农村却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陆续撤离垄断反而得到了逐步的确立和加强。一破一立, “垄断”在城市和农村获得了截然相反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一统天下的局面无论对其自身的发展,还是对农村经济以及对广大农民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拟结合实际,对当前农村信用社的垄断问题作一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化解垄断的不利影响。一、垄断表现随着 199

2、7 年全国金融改革的开始,各国有商业银行已逐渐考虑基层机构的经营成本,根据量本利的曲线关系,盈亏平衡点以下的农村网点陆续撤出农村市场,因而给农村信用社腾出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也得到了逐步确立和加强。为考察方便,我们以江西省贵溪市农村金融机构 1999 年至 2002 年四年来的发展为例,进一步说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表现。首先,从机构人员来看。1999 年至 2002 年四年来贵溪市农行共撤并农村网点 6 个,精减人员 33 人,减员达 59.60%,并且这样的撤并仍在继续中。而贵溪市农村信用社四年来虽撤并农村网点(含分社)7 个,但精减人员仅 8

3、 人,减员幅度只有 4.94%。2002 年末,贵溪市共有乡镇 16 个,贵溪市农行在农村的网点为 4 个,人员 25 人;邮政储蓄农村网点 8个,人员 24 人;而农村信用社农村网点(含分社)达 47 个,占农村总机构数的 79.66%,人员 154 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 75.86%,可见,只有农村信用社网点遍布各个乡镇,其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机构、人员已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其次,从业务发展来看。1999 年至 2002 年贵溪市农行农村网点存款余额分别为 8757 万元、8169 万元、9377 万元、7390 万元,增长率分别为 4.90%、-6.71% 、14.78%、-21.19%,呈渐

4、趋下降态势;农村信用社农村网点存款余额为 22318 万元、26956 万元、30527 万元、36636 万元,绝对额分别增长 3700 万元、4638 万元、3571 万元、6109 万元,增长率分别为 19.87%、20.78%、13.48%、20.01%;邮政储蓄农村网点存款余额为 1548 万元、2073 万元、2553 万元、3632 万元,增长率分别为 55.27%、33.91%、23.15%、42.26%。虽然其增长率较高,但其绝对额的增长分别为 551 万元、525 万元、480 万元、1079 万元,仅占农村信用社绝对额增长的 14.89%、11.32% 、13.44%、1

5、7.66%。从贷款来看,四年来贵溪市农行农村网点贷款余额分别为 6723 万元、359 万元、260 万元、186 万元,增长率为-0.19%、-94.66% 、-27.58%、-28.46%,贷款呈急剧萎缩之势;而农村信用社农村网点贷款余额分别为 13800 万元、15234 万元、15679 万元、16830 万元,增长率为12.18%、10.39%、2.92% 、7.34% ,信贷投入得到了稳步增长。再次,从市场份额来看。2002 年末,农行农村网点所占存款份额为 17.72%,较 99 年下降10.86 个百分点;邮政储蓄农村网点所占存款份额为 7.42%,较 99 年上升 2.79

6、个百分点,而农村信用社农村网点所占存款份额为 74.86%,较 99 年上升 8.07 个百分点。在贷款方面,2002 年末农行农村网点所占贷款份额为 1.09%,较 99 年下降 31.67 个百分点,而农村信用社农村网点所占贷款份额为 98.91%,较 99 年上升了 31.67 个百分点,一退一进,可谓泾渭分明。由上可见,无论从机构、人员,还是业务发展、市场份额来看,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已日渐显著,其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然形成。二、垄断根源行业垄断一般可划分为行政垄断、市场垄断和自然垄断三种。农村信用社的垄断性质较为复杂,它既是国家的一种制度性安排,因此是一种行政性垄断,同时又

7、是市场行为的结果,可称之为市场垄断,只不过这种市场行为与其它行业的市场垄断行为截然相反,它不是在市场竞争中击败对手而赢得的垄断,不是机构博奕后的“战利品” ,而是商业银行主动撤离后的“遗弃物” 。另外,农村信用社的垄断还具有自然垄断的部分特征,其自身体制,组织结构等都赋予了它得天独厚的垄断条件。(一)农村信用社的垄断是农村金融组织结构调整的结果。随着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集约化经营的进一步加强,农业银行原来在农村县乡一级设置的营业网点由于达不到一定的规模效益,近几年遭到了大幅度的撤并,农村金融市场被商业银行视为劣质市场、高风险市场,而遭其主动放弃,即使目前所剩寥寥的网点也仅仅在无风险的存款市场

8、争夺一定的份额;农业发展银行局限于政策性,其业务拓展空间有限,本来就不是一个竞争性的经营机构;农村基金会的清理整顿使得地方政府再也无法直接参与金融资源的竞争;而民间借贷则遭到了国家的一贯限制;邮政储蓄也仅仅能在存款方面与信用社开展单一的竞争。这样一来,农村金融市场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农村信用社独步天下的局面。(二)农村信用社的垄断是其自身体制特征的要求。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民群众的合作金融组织,处于农村金融最基层,其办社宗旨是服务于“三农”和入股社员,和农村、农业、农民的关系最密切,这就客观地决定了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不能离开“农”字。而作为一级法人,农村信用社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在资金使用方面

9、不完全以盈利为目的,能较好地解决农业投入产出比较效益低的矛盾,在经营上比其他商业银行有更大灵活性。加上农村信用社网点众多,市场主体分散,能便利地为分散的千家万户的农户提供多方面的金融服务,这更是其他金融机构所无法比拟的。农村信用社所有这些得天独厚的特征,为其发挥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创造了现实条件,更为其垄断整个农村金融市场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内部基础。(三)农村信用社的垄断是国家政策安排的产物。在目前产权不清晰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实际上是央行直接领导下的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带有强烈的官办性质和行政色彩。为保证农业发展和农业政策的实施,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规定强制性地要求农村信用社根植农村,勇挑支农重

10、担。无论是领导人的讲话还是央行的监管标准都要求农信社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将市场定位于农村,央行的一些货币信贷指导意见及行业管理措施对农信社的信贷投向都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其农业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例不得低于 60%乃至 70%。除了这些强制性的规定,国家还通过支农再贷款的发放来诱使、鼓励、扶持农村信用社立足农村,加大支农力度,一方面是政策压力,一方面是政策关怀,在国家的“双管齐下”下,农村信用社注定要成为农村金融舞台上的主角。三、垄断影响从积极意义来说,农村信用社垄断地位的形成过程,就是信用社规模扩大、实力加强、效益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强的过程。以贵溪市农村信用社为例,全辖农村信用社 20

11、02 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比 1999 年增长了 14293 万元、11505 万元,增长 50.56%、59.30% ;而不良贷款绝对额 2001 年、2002 年则分别较上年减少了 399 万元、1575 万元,占比分别下降10.29 和 13.62 个百分点;高风险信用社 2001 年末为 17 个(100%的法人社都是) ,2002 年末减少为 12 个;2002 年全市信用社首次实现了扭亏为盈,实现利润 141 万元,较 99 年增加利润额 349 万元。但是,由于垄断与生俱来的弊端,致使农村信用社无论在开展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还是在其自身经营管理、业务发展上都不可避免地存在

12、较大的缺陷。其主要表现为:(一)信贷缺位,农村发展受阻。在农村信贷市场,一方面表现为农村信用社的垄断,另一方面又呈现出信贷服务缺位的现象,垄断与缺位并存的矛盾日显突出,这种缺位从主观因素分析,主要是垄断使农村信用社产生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思想,因而缺乏开拓市场的动力和压力,在观念上仍然将贷款视作一种权力而非产品,缺乏市场营销意识, “等客上门”的官商作风扭转缓慢,致使农村金融深化明显不足,相当一部分信贷需求受到忽视和抑制, “农民贷款难”的呼声就是一个明证。从客观因素分析,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产生了多层次、多样化的融资需求,而供给方仅有单一的农村信用社

13、,单一的供给主体与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必然发生矛盾,留下市场空白;另一方面,当前农村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传统种养业比重下降,单个农户的资金需求开始减少,而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并产生了巨大的资金需求,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相当薄弱(并且其支农技术和经验大多局限于传统的单个农户) ,根本无法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融资需求,其资金运用技术和水平难以适合有效信贷需求发生转移的变化。因此,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大量闲置(贵溪 15 个农村地区的信用社仅 1 个存贷比超过 70%,存贷比不足 50%的有 7 个,不足 40%的有 4 个) ,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大型经济组织的

14、培养,农村城镇化的建设等等又在嗷嗷待哺。(二)垄断价格,农民利益受损。虽然农村信用社不具备制定产品价格(贷款利率)的权力,但央行给予了其上浮 50%的权限。因此,借助垄断地位的形成,各农村地区的信用社均普遍将贷款利率一浮到顶,实行“一刀切” ,而不论其客户优劣与否。在城市由于各家银行的竞争,优良客户得到的贷款价格往往是不上浮甚至下浮的利率。事实还不仅如此,据笔者的调查了解,贷款利率擅自直接或变相抬高的问题在很多地区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直接抬高的利率一般在 9左右的水平。变相抬高主要是高套利率档次、贷前收息、预存定金等。这种现象存在的客观基础就是信用社独家经营,消费者别无选择,垄断者必定要借助垄

15、断地位制定垄断价格从面获取高额利润,即使外部加强监管也难以拒绝。(三)创新不足,技术提升缓慢。一方面生存可以依赖于垄断利润的获取,一方面垄断扼杀了竞争,消弥了来自外部的危机感。因此,农村信用社的创新冲动受到抑制,产品更新意识淡薄,新的服务品种和技术在信用社长得不到认可和运用,使其行业竞争力明显低于其它金融机构。比如计算机的研究和应用水平信用社与商业银行已不可同日而语,相当一部分信用社不仅没实行联网管理,甚至还有许多网点仍是手工作业;其信贷业务品种在各项金融机构中是最少的一个;在中间业务领域的开拓上,信用社更是远远落后于其它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不强,已严重阻碍了信用社各项业务的发展,制约了其竞争

16、力的提高。(四)服务欠佳,工作效率偏低。垄断进一步强化了信用社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信用社经营者普遍满足于既得利益的获取,缺乏内在的改革冲动。因此,在人事制度上仍大多实行封闭的用工体制,内部顶招、近亲繁殖,家族化倾向严重,在分配制度上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思想仍较普遍。这必然孕育出信用社职工思想业务素质偏低,工作进取心不强,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不浓的问题。加之外部竞争压力解除,信用社垄断经营,缺少替代的产品和服务。因此,极易滋生信用社员工的工作惰性,其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就会大打折扣,其工作效率也将处于相对偏低状态。另外,内部人控制问题还导致在分配上向个人倾斜,个人利益,短期收益考虑较多,而对信用社集体利益,长远发展的关注则相对较少,因此,相当一部分信用社虽然其总均、人均存款及效益指标明显低于农行农村网点,但其职工的个人收入则与农行职工不相上下,甚至还高于农行职工,其它管理费的成本消耗也同样存在偏高现象。这些都是垄断行业的通病。(五)垄断信息,金融风险积聚。农村信用社在垄断市场的同时也垄断了风险。作为农业贷款的主要供给主体,农村信用社将不得不承担农业发展的大部分政策性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