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练习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316921 上传时间:2017-08-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练习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练习题本单元所选散文描写,多数出自名家之手,文情并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如:_ _先生的 写的是春光,_ _先生的 写的是冬色,李汉荣的 写的是夏景,何其芳的 描绘了一幅诗意盎然的乡村秋景图,向读者展示了各不相同的四季特征。古代诗歌五首则用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景:登山望海、行舟绿水、咏春悲秋、乡村夏夜独行从而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汉字。唱和( ) 干涸( )梦 mi( ) xing( )嵌寥阔( ) 贮蓄( ) zhn ( )蓝 lio ( )亮3下列作品、出处、作家、朝代、体裁连接有误的一项是(

2、)。A观沧海乐府诗集曹操东汉乐府 B钱塘湖春行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唐绝句 C西江月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宋词 D天净沙秋思全元散曲马致远元元曲(2)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方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反复、拟人)B、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对比)C、你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拟人、设问)D、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拟人)5默写(分)(1)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 。(秋天)(6)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古代诗歌四首练习1.观沧海中的“ ”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抱负。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

3、 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壮志豪情的诗句是 。2.次北固山下中写时序更替,抒发思乡之情,蕴涵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抒发作者浓浓乡愁的诗句是:, 。描写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 ,。写青山绿水的诗句是 , 。3.钱塘湖春行的颈联是: , 。交待诗人游踪,勾勒早春轮廓的句子是: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 , 。”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是“ , 。”最能体现“春行”特征的诗句是:, 。而“ , ”表达了作者陶醉在优美的湖光山色之中,流连忘返的情怀。用“ ,”的诗句,描绘了春意从秋冬中苏醒,早春

4、充满活力的画面。运用了对偶手法描写动物迎春的诗句是“, ”看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 ”描绘了西湖早春的热闹景象,真让人觉得鸟儿们也在忙着建设自己的美好生活呢。花儿次第开放,小草蓬勃生长。漫步在田野里的人们目睹这种景象,禁不住脱口吟道: , 。(钱塘湖春行)4.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道出游子悲苦惆怅的诗句是:, 。5.乡愁是什么?是王湾“, ”(次北固山下)的顾盼与希冀,是马致远“, ” (天净沙秋思)(一)诗歌赏析 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7对诗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2 分) ( )A、次:

5、次要的。 B、客路:旅途 C、阔:宽阔。 D、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8“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哪几个字用得好,可以成为炼字的典范?请找出,并品味妙处。(3 分)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能表达这种情感?请写下来。(3 分)(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春朱自清(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脚步近了。(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4)桃树、杏树、梨树

6、,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5)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6)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

7、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7)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都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8)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9)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10)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8、1请填写出文章第(5)段文字和第(7)段文字中横线上的句子。(2 分)2文章第(5)段文字从_觉写春风的柔和,从_觉写春风的芳香,从_觉写春风的和悦,把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极其生动。(3 分)3文章(8)(10)段通过把春天比喻成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分别从_、_、_三个方面突出体现了春的特点。(3 分)4全文依次描绘了春草图、_、春风图、_、迎春图,共五幅图画。(2 分)济南的冬天(14 分)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

9、,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10给这段话选一个标题。(3 分)( )A、冬天的群山 B、雪后的济南 C、雪后的小山美 D、冬日雪后的济南11文段开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究竟“妙”在哪里?选出正确的一项(3 分)( )A、小雪可以给小山穿上“花衣”。B、小雪可以给蓝天“镶银边”。C、小雪可以把小山的各种色彩。D、小雪可以反射出小山的各种色彩。12文段中句分别使用了_、_、_修辞方法。(3 分)13

10、本段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B、/ C、/ D、/14本文写景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2 分)(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事件先后 D、景物主次 三分春色一分愁(25 分) 冬,像一双倦游的翅膀,悄悄地在暮色里归去。迎面姗姗而来的一春,似一位多情的小姑娘,浑身带着一种迷人的诱惑,妩媚的挑逗,多么使人陶醉啊!她若久别重逢的故人,给浪迹他乡的游子捎来无限温情:枯萎的生命又涂上一抹绿色的希望。我爱冬天,更爱春天;我爱冬天,益爱春天的太阳。因为,人的心没有雪那样纯洁,春阳那样温柔。亚热带的冬,虽不像北国那样冰天雪地,但,却有北国深秋的情调,惹人遐思与怀想!而春天,倒有着浓郁

11、的故乡的气息呢!“春色恼人眠不得”,燕语呢喃落花飞絮,徘徊庭前篱下,缕缕莫名的惆怅和空虚萦绕胸臆。心之深处像是失去了什么,而究竟失去什么呢?我亦茫然。傍晚,怀着书本,懒洋洋地躺在绿茵草坪上,凝视着尉蓝的苍空。几片淡淡的白云,如仙女撒下的花瓣,轻轻地飘过山峦,飘过海面,飘向遥远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吹吧!吹红了杜鹃,吹绿了柳丝,吹得柳叶儿絮絮细语:仿佛在窃窃诉说一个奇异的神话,在低吟一支爱与悲的曲子;吹吧,吹醒还在沉睡的人们哪!冥色四合,倦鸟投林,归家的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信口吹着无韵的短笛。我的书滑落在地上,看见他们远去的背影,我想:我也该归去了吧?

12、然而关山重隔,云水茫茫,我将归焉何处?这时,一对情侣踏着夕阳余辉,倘徉于小溪畔,携手并肩,轻盈的笑声是那样甜蜜。啊,鸟语花香,处处给人以强烈的诱惑!春天,这幅旖旎的图画,有哪位大画家能描绘出万一呢?春天太可爱了,可是只有那么一刹那!有人说,不要让你青春的生命就此枯萎了,在你的生活中应该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然而,美丽动人的故事,我只能在书本里寻觅呢!于是,我又从地上拾起我的书本,低吟道:“三分春色一分愁”“纵然宝岛风光多,还有思乡一片心。”唉!我思家的一片心啊!有谁知道呢?15文章第自然段描绘出怎样的春色?由此会联想到朱自清春中的哪句话?(4 分)16第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说“更爱春天”、“益爱春天的太阳”?(3 分)17第自然段中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表现春风的神奇伟力,使三分春色显得更加艳丽动人。请运用这种写法写一写你家乡的秋风,表现出秋风的神奇伟力。(4 分)18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而使语言优美。请摘抄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各一个,并作简要评析。(6 分)比喻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