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166200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大熔炉的缩影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民族大熔炉的缩影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民族大熔炉的缩影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民族大熔炉的缩影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民族大熔炉的缩影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族大熔炉的缩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大熔炉的缩影(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巴西教学设计江桥中心学校 梁会敏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并且树立资源观和环保观,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读图,掌握巴西的地理位置;(2)通过观看表演,并结合材料,知道巴西的人种构成及鲜明的文化特色;(3)通过对比归纳、探究分析,了解巴西的经济发展历

2、程,会分析巴西的工业分布特征及原因,认识到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4)通过读图,掌握巴西的工业分布和重要城市。(5)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集中分布在东南部。 (6)了解巴西的民族工业和城市化过快的问题。(7)初步学会分析巴西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探究与思考,教师的引导与启发来完成此节课的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亚马孙河流域开发与保护的了解,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初步树立保护全球环境的观念。 (2)通过对巴西文化的了解,学会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

3、信的情感;(3)通过学习巴西经济的发展,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教学重点: 巴西的经济发展探究及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体会巴西的经济发展道路,综合分析巴西的工业分布特征及原因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新课引入】 同学们看过电影冲出亚马孙吗?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电影的内容?亚马孙热带雨林在什么地方?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巴西来寻找热带雨林的踪影。【新课讲授】一、民族大熔炉的缩影1展示世界政区图。要求:指图说出巴西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总结:巴西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纬度较低,光热资源丰富。

4、板书:位置、环境、热带面积广大。播放巴西的地形图(多媒体课件)读图回答:(1)二条特殊的纬线:赤道、南回归线。(2)巴西所处的温度:热带(3)巴西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景观图展示)(4)巴西的主要地形: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占面积的 1/3巴西高原-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占面积的 2/32展示巴西的地形图。在图上找出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亚马孙河、巴拉那河等。巴西位于西半球,大部分位于北纬 4 度;到南纬 32 度之间,赤道从北部穿过,东临大西洋,西部与阿根廷、巴拉圭等国相邻。3总结(投影资料):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

5、河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第四长河。(过度提问):假设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是巴西的两间屋子,你觉得巴西人民会选择居住在哪间屋子里呢?(热带草原) (提问)他们首先会选择在热带草原的沿海还是内陆?(学生回答):东部沿海地区。过渡:巴西有着广阔的土地,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 17 亿人口,居民的种族构成及文化风俗会怎样呢?下面我们集中研究这个问题。1阅读教材 13 段及相关阅读材料,概括归纳巴西的发展历史。(引导)由于殖民者几百年的统治,今天的巴西,人种构成比较复杂,在巴西,由于欧洲白种人、非洲黑人及少量的日本人和华人的到来,加之原有的印第安人(黄种人),彼此通婚,形成了鲜

6、明的种族特征。读课本插图 920,理解混血种人的含义。结合课本内容,说明巴西的人种构成有什么特点?(小组表演)五位同学来到讲台上后,戴上面具,由扮演卞卡的同学向大家介绍她的家族,最后把不同的人种进行归类:在巴西,白种人占一半多,黑白混血种人约占 40,黑种人占 6,还有少部分印第安人、日本人和华人。巴西是一个有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因为早期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移民很少有种族偏见,因而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之间通婚普遍,使他们后代的很多人成为混血种人。是一个民族大熔炉的缩影。2(引导)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什么文化?指导读“桑巴舞、狂欢节、足球队”图。(A巴

7、西的桑巴舞融合了欧洲的民歌、游戏与非洲的鼓乐;B狂欢节原是欧洲天主教的节日;C足球是欧洲和拉丁美洲爱好人数最多的运动。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文化。)总结:所以说,巴西是拉丁美洲地区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形成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承转过渡):可能有同学听说过“金砖五国”,指的是这五个国家: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他们有不少相似的地方,都是发展中的大国。今天我们中国人了解巴西就像照镜子,也许面临一些相似的问题。引出巴西的经济发展情况,知道巴西是当今的工农业大国二、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小组活动)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大组探究分析一组教师提供的材料,每一大组内

8、四人为一小组相互讨论,由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材料一:1、 殖民初期,巴西主要出口木材。2、 16 世纪中期开始,从非洲引进甘蔗后,开辟了很多甘蔗种植园,制糖业兴起。3、 17 世纪末开始,由于先后发现黄金和金刚石,掀起了”采金热”。4、 19 世纪初,大量种植咖啡,成为世界上的“咖啡王国”。探究分析:1.殖民初期到 19 世纪,巴西的经济把持在谁的手里?2.殖民初期到 19 世纪,巴西的经济有什么特点?3.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经济特点?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谈谈你的观点。材料二:二战后,巴西进入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巴西产业结构变化表(%)(略) 探究分析:

9、1.此阶段,巴西的三类产业所占比重有何变化?2.这样的变化对经济发展有利还是不利?为什么?3.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是否也具有类似的变化?材料三:“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图“巴西的地形”图探究分析:1.巴西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2.农作物集中分布在哪一地带?3.试从地形、气候、人口分布等方面分析这里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材料四:“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图探究分析:1.巴西有哪些主要的矿产资源?2.巴西的主要工业部门有哪些?大多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3.这些工业部门集中分布在何处?为什么?(讲述)通过以上探究,我们发现可以分两个阶段来认识巴西的经济。即从 16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一时期国内以

10、单一经济为主,且完全受外国殖民者的控制,经济十分落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今,巴西摆脱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的主权国家,通过建立完善的工农业体系,已经发展成为拉丁美洲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得出结论)殖民统治前后的巴西经济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说明帝国主义列强的丑恶面目和本性,深刻反映出广大发展中国家只有摆脱殖民统治,建立、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富裕、强大。 (此环节 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此过程中体念合作学习的乐趣,并且通过探究巴西的经济发展,激发学生关注我国的经济发展,只有祖国经济实力强大了,才能不受制于他国,不依赖他国生存

11、)(讲述)1968 年至 1974 年间,巴西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了惊人的10%,工业产值更是增长了 11%。(问)巴西工业的大发展促进了其城市的快速发展,你知道以下三个城市分别是?(观看)三张有代表性的图片,教师适当提示(答)这三座城市分别是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巴西城市化的节奏太快,随之出现了城市病,为了有利于巴西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巴西人又是怎样做的?于是巴西政府决定开发中西部。迁都来缩小城市的规模。(学生体会到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的发展,掌握巴西这三个城市的名称和位置)(启发)巴西的工农业都集中于东南,怎样开发中西部呢?科学家提供了两种方案。(略)(提问)你同意哪种投资方式?

12、为什么? (讲解)巴西政府为了表达开发中西部的决心,毅然决定迁都巴西利亚。 简介巴西利亚别具匠心的城市规划。并且通过建公路、铁路、通讯线把新建城市与老经济中心联系起来,促进巴西经济的腾飞。(提问)我国政府对于开发中西部有一项重大举措与巴西的办法相似,是什么办法?(答:设重庆市为直辖市。) (提问)重庆这一点的建设将会带动哪些地方?(答:长江沿岸、铁路沿线、公路沿线,乃至整个中西部。) (提问)鉴于这个教训,在巴西人民开发中西部时,你有没有什么需要给巴西提个醒?(答:应注意保护环境。)三、热带雨林的危机(提问):(一).为什么巴西是世界上热带雨林面积最大国家?依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1)地理位

13、置决定。(2)亚马孙流域经过这里。(让学生自己来介绍亚马孙河并展示图片)(3)安第斯冰雪消融带来大量流水(二).热带雨林有何作用它为人类提供了那些资源?(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推选代表举例说明。(总结):物多 保持水土 防风固沙 地球之肺(三)巴西是怎样开发和利用热带雨林的?1.(讲解)巴西人是怎样对待热带雨林的呢?请同学们看教材 123 页图17.28(教师简介巴西农民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和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雇佣巴西人砍伐森林的状况。) (讨论)这种开发雨林的方式会带来什么后果? 总结: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的“肺”,现在正遭受着毁灭性的破坏,出现危机。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14、2巴西政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向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提交了一些关于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的问题的报告,表明了改变以往以环境为代价的开发方式,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开发方式的决心。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也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1 世纪议程。然而,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仍有许多问题不好解决。根据书中三位中学生的对话,谈谈你对开发后保护热带雨林的看法。((1)有计划地开发热带雨林,保证砍伐与更新相结合。保护林地面积不再减少。(2)控制人口增长,减少人口压力,使人口增长与环境资源相协调。(3)积累资金和技术,逐步开发东北部高原。)作业:倡议书:保护环境,爱护地球,让我们生活得更好!课堂总结:正如巴西人所乐意

15、承认的那样,巴西是幸运的,它拥有世界最大的森林,伴有可爱的蓝色海湾,在山陵中有黄金和蓝宝石,在江河中有大自然撒下的钻石和黄金。它拥有免受飓风和地震袭击的有利位置,以及能生长任何一种你能想象出来的果品的土壤,然而巴西人更乐意承认的是“巴西最有价值的财产是巴西人民” ,巴西人民利用这些资源发展经济,使巴西成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这使在巴西发展道路上即有急流险滩也有成功喜悦。【教学感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做好学生的引路人,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教方法,引思路,以“诱”达“思”,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良好的平台,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让学生在角色扮演讨论雨林开发和保护问题时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社

16、会需要发展,环境也要保护,让人与环境、经济与资源协调统一发展才是良好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本节课设计了“读图析图,体验感知;积极探索,归纳总结;拓展延伸,迁移深化”等环节。学生在我导向型信息的诱导下,或独立思考,或小组交流,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在学生快乐的学习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节课的学习注重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环保意识的培养,保持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五官,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 课堂迸发了生机和活力,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使课堂和谐、快乐,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不足之处:由于不同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层次、性格和学风不同,学生的表现不同,有的班级学生表现欲很强烈,遗憾的是,由于时间有限,有许多同学的观点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而有的班级学生表现很“平静”,学生讨论时放不开 ,思路不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