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确定的三个要点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315721 上传时间:2017-08-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内容确定的三个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学内容确定的三个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学内容确定的三个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学内容确定的三个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学内容确定的三个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内容确定的三个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内容确定的三个要点(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内容确定的三个要点上海师范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荣生(讲座提纲)一、确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百科知识和阅读能力,就可以阅读某一特定文本。阅读教学内容,学习的“起点”建立在“学情估量”上,在学生的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上。而学习的“终点”为达成“学习目标” ,它离不开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我们针对合宜的教学内容,应该依据体式、根据学情解读教学的文本。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运用文体思维去阅读文本,具体展现自己的阅读能力。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哪一种阅读:抱着什么目如何阅读:在文本的什么地方,看出什么东西来?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的,怎样看待文本?学内容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最终达到的

2、目标是: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课例讨论】 童年的馒头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和需要的阅读能力,组织他们展现自己的“理解与感受”阅读教学的三条线路:提供学生理解、感受所需要的百科知识;帮助学生增进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指导学生形成所需要的阅读能力。【名课研习】董承理读伊索寓言 1.问题情境 这篇文章是讲什么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目的是什么?” 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产生了分歧, “一种是认为本文批评某些社会现象的,另一种是认为谈用寓言教育孩子的问题的,还有一种意见是认为课文是纠正寓

3、言的幼稚和简单的。 ”2.介绍知识 很多时候,仅仅有横读是不够的,还需要竖着读,就是按照前后顺序,把文章的话题一个一个串起来,连成有机的整体,这就是全文的思路。3.尝试运用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谈谈这篇文章有哪些话题,怎样串起来的。 我们看看,作者“纠正”9 个寓言的浅薄,有什么共同点吗? 从这三则寓言看,我们大致可以获得这样的印象:寓言故事和作者所说的社会现象根本是两回事。作者“纠正”这些寓言,目的何在?4.进阶入门 这篇文章是从哪里选出来的?你们猜猜看, 写在人生的边上这本书是讲什么的? 写在人生的边上这本集子的大环境应该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判断读伊索寓言 是讲什么的。 5.提炼小结 “现在,我请

4、同学们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的检测方法。 ” “看文章的思路” 、 “看话题是怎样发展的,把它们连成一个整体” 、 “靠近文章,仔细阅读原文,品尝原文的语言,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 “再拉开距离,看作者的写作背景,看文集里其他文章的相关内容,看文章的环境” 。 指导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既实现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程序性知识。 在这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及时的反馈,用表扬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行为。从始至终,教师都没有说自己是怎样理解这篇文章的,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自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二、确定教学内容的落点与学习方式【课例学习】杭州市采荷实验学校汪湖英老师执教风筝运用解读知识“

5、点评”阅读风筝“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 ”王荣生先生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变“鉴赏者取向”为“解读者取向” ,也就是像正常状态下阅读文章时的阅读方式。鉴于此,在曾老师的指导下, 风筝一文我采用了评注式阅读教学法,旨在让学生带着发现、探索的眼光解读文本,通过交流探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 “点划评注”不仅仅是阅读方法、教学方法的问题,在哪里点,在哪里划,在哪里评,在哪里注,关乎阅读的内容、教学的内容。1.自由诵读,把握全文大意问题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问题二:你觉得作者是带着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章的?2.用点划评注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请学生阅读

6、下列两则评注的示例,在文中另找出一处或者两处加以评点,揣摩作者情感。【示例一】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评注】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冬之美,但“灰黑色的秃树枝”却使得这幅画面的色彩陡然变得黯淡,这个词语在一开头就为文章添上灰色沉重的一笔,使得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变得寒气四射,作者感受的不是“冬日暖洋洋”的舒适而是冬季的肃杀和寒威。这种情感作者在后面一句直接点出了,即“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正所谓景为情生,一句景语蕴含着作者沉重悲哀的情感。【示例二】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评注】 “重” 、 “堕”用了反复的手法,与前面“

7、心变成了铅块”相照应,可见作者当时心情是多么沉重,这沉重是由于虐杀了弟弟游戏的童心造成的,因为一直无法补过,所以这块铅始终压在心上,很重很重堕着堕着。 “重” 、 “堕”是第四声,读起来就有沉重的感觉。3.评点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并选择重点几则进行全班交流。4.阅读下列几则对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价资料,请在文中找到与这些评价相一致的地方,并加以评注,评注时要学会运用这些资料中的重要信息。参照示例三。【资料】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论1 鲁迅先生创作态度严肃认真,语言准确精炼,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有人把它叫做“鲁迅风” 。我们阅读任何一篇鲁迅作品,都会强烈

8、感到它的语言简洁、明快、直白、洗炼,既冷隽又犀利,既深刻又辛辣,具有强烈的嘲讽色彩,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2 善于通过“白描”和“画眼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是鲁迅作品语言的一大显著特点。鲁迅最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白描”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它要作家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他的笔下,常能够准确地把握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染、铺陈,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3 准确地运用动词、形容词也是鲁迅作品比较突出的语言特色之一。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对词的运用都是非常重视的。法国作

9、家莫泊桑曾说过:“不论人家所要说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因此。我们寻求着,直到发现了这个字,这动词和形容词才止,决不要安于大致可以 ”。鲁迅对遣词用字的要求也很严。他曾说过: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叙事状物还是写景抒情,所用的动词、形容词都是非常鲜明生动的。4 鲁迅的散文不仅有独特的话题,更有其独特的话语方式。在他的散文中,虽然时时可以感受到他的深邃、冷峻,但绝无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之态。他总是将自己在探索过程中的矛盾、困惑展示给读者。他的目的是要诱发读者更多的联想

10、、发现、议论与诘难,他对读者的要求是精神的互补而非趋一,是对自我的严厉解剖。鲁迅先生曾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5风筝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联想注入作品生活的情趣,把抒情与叙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联想的手法在风筝一文中也有所表现。它由北方的春想到南方的春,又由春想到南方的故乡。从写风筝落笔,引出了一段极具生活情趣的事件,阻止兄弟做风筝。文章既有景物描写,又有叙事抒情,把孩提时代的那种童真之趣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示例三】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了。【评注】一个短句,两个动词“掷” 、 “踏”就把当时我粗暴地毁坏了弟弟的风筝的情景生动地再现出来,让人体验到

11、第一则资料中说道的“鲁迅风”的语言:简洁、明快、直白、洗练。同时, “掷在地上”和“踏了”之间用了逗号,这里可以不用逗号,如果比较阅读一下,两个动词之间用了逗号之后,减慢了动作的过程,为什么要减慢动作的过程?我们可以想像作者当时在毁坏弟弟风筝是快意解恨的,这两个动作是一气呵成,快速有力的。那么当二十多年后来回忆这一幕时,作者是带着深深的内疚、自责,似乎不愿意相信自己曾有过的事实,于是,记忆在作者痛苦中慢慢展开,回忆这精神虐杀的一幕也恰如第四则资料中鲁迅先生曾所说的,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教学活动的设计不是设计“教的活动”,而是设计“学的活动” 。阅读教学的

12、环节:(一个环节连着一个环节 )内容落点学习方式内容落点学习方式内容落点学习方式有效的教学环节:内容落点学习方式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 组织“学的活动 ”)教学流程 (“学的活动”充分展开 )内容落点的选择在纵向上: 学生的学习有阶梯的递升或方面的扩展在横向上: 学生们建立相互的关联,并形成共同的学习经验学习方式的组织活动的指向性与教学内容的匹配活动的多样性与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从教的层面:生成与预设三、确定学习经验的获得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组织教学内容的合宜要落实到学教学过程的展开: 学习经验与学习状态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充分展开 学生“学的活动”有较充分完整时间; 学生的学习经验

13、有较充分的表达与交流; 班级的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共同的学习经验。有效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展开 学习经验 学习状态建议备课方式(明确下列三点 )教学内容;教师教的活动;学生学的活动面对复杂的课堂现实:教师想教什么教师实际在教什么学生实际在学什么教学内容的实现每个学生在班级教学的共同语境中,获得在与同学、与教师的交往中所逐渐形成的共同的学习经验。【课例讨论】勇气湘夫人 (第二课时)l 阅读回执:根据我个人的阅读,诗歌中的 “我”是( ) 。l 导入:雕像图片;引刘勰语。l 感受:师背诵; 出示香草图片、实物;学生自读。l 讨论:“目眇眇兮愁予 ”对“我”的阅读湘君派(以意逆志) (比兴)屈原派(

14、知人论世) (象征)既是湘君又是屈原(一真一假一虚一实)其他解读(“我”就是我) (作品在读者中完成)湘夫人派(女性的感觉)师补说:巫女(世俗的情感世态风俗) ;联系离骚 ,出示钱钟书语l 作业:国殇多角度阅读 2011.4.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里” (李海林 王荣生)上传: 张可敬 更新时间: 2012-3-1 16:31:22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里”幽径悲剧教学实录及教学观察李海林/王荣生执教者:李海林观察者:王荣生课堂回放幽径悲剧教学实录师:课文同学们都预习了吗?生:预习过了。师:那我就检查广下喽。问一个词语吧,如果你们能准确地解释它,那就是真的预习过了。大家看第 10 段第 2

15、 句:“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 ”“鲁殿灵光”是什么意思?(生举手)师:哦,那你来讲。生:汉代鲁恭王建造了一座灵光殿,历经战乱而不毁。比喻硕果仅存的人或物。师:看来同学们真的预习过了。那好吧,就不检查了。我问一个比较难的问题,请大家看课文题目:“幽径悲剧” ,什么叫悲剧呀?(生举手)师:哦,请把你知道的写到黑板上。生:(上黑板写)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师:哦,这是关于悲剧最经典的解释。同学们,什么是悲剧?第一,必须是“有价值的东西” ;第二,这个东西必须被“毁灭”掉;第三,还必须“给人看” 。这个定义真是简明扼要,同学们一齐把这句话念一遍,预备起。(生齐声念)师: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写到的“被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生:燕园中的那棵古藤萝。师:哦。同学们预习得可真认真。每篇课文你们都预习得这么认真吗?生:是呀。师:如果同学们每篇课文都预习得这么认真,那你们的语文肯定能学好。相信吧?我再问一个更难的问题: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这篇课文写到的这个被毁灭了的藤萝,其“价值”在哪儿呢?它有什么“价值”呢?(生看课文,思考。 )师:你们看到过藤萝吗?(有同学说没看到过。 )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