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甘肃省脱贫模式探析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143627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甘肃省脱贫模式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甘肃省脱贫模式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甘肃省脱贫模式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甘肃省脱贫模式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甘肃省脱贫模式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甘肃省脱贫模式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甘肃省脱贫模式探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甘肃省脱贫模式探析【摘要】脱贫致富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目标,而甘肃省作为我国扶贫开发中的攻坚区与深水区,其扶贫任务的进展情况将直接关系到该目标的完成与否。本文总结 30 多年来甘肃扶贫中的存在的问题,遵循我国精准扶贫战略部署,并结合甘肃省最新的发展特征及发展要求,对甘肃扶贫进行深入的探析,并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 甘肃省 脱贫模式 一、精准扶贫背景综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深入推进, “精准扶贫” 逐步提上议程。2013 年 10 月习近平总书记湘西考察首次提出“精准化扶贫” 理念,同年,中共中央相关文件的出台,标志着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在我国正式

2、启动实施。随着该政策在各地区的逐步落实,精准扶贫也被赋予了差异化的创新型的模式,但从本质上来看,精准扶贫的核心理念就是把扶贫资源有效配置到“最贫困的人群和最贫困的地区” 。 二、甘肃省扶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甘肃扶贫现状 受制于甘肃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贫困地区生产结构单一,大多数贫困对象依旧处于“ 靠天吃饭” 或者“外出务工”的被动局面。此外,受贫困地区经济条件以及教育条件的影响,甘肃省的贫困人口大多素质较低,技术、文化水平有限,自主脱贫能力较弱。并且随着对甘肃省扶贫工作的深入了解,我们发现甘肃省的贫困状况基本上呈现如下特点:贫困对象广而多,贫困程度较深;贫困人口集群分布,

3、贫困地区点状分布;贫困人口收入差距明显,相对贫困问题日益严重。返贫现象日渐凸显。我们唯有对这些新的贫困特征的根本原因加以深入的分析,才能为甘肃省扶贫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问题 1.精准识别过程中的问题。精准识别是指在农户收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建档立卡的过程,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基础。但其在实际操作中面临一系列问题:贫困程度难测量,标准本身难以量化;信息采集难、成本大,扶贫对象难以认定;贫困库无法及时跟新,贫困户实际识别标准差异化等。 2.精准帮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外部输血 ”式扶贫 甘肃省贫困结构复杂,贫困程度深,但扶贫主力狭窄, “政策扶贫” 资金来源单一。不仅力量有限

4、,工作开展难度大, “僧多粥少 ”的现状也造成返贫现象较为严重,脱贫人口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较弱,严重制约着扶贫攻坚区的发展。此外,由于扶贫资金中间环节冗杂,信息沟通失真,监管不完善导致精准发力不足,再加上部分官员贪污腐败,使得真正落实到贫困地区的扶贫资金大大缩水。 “内部造血 ”式扶贫 首先,针对贫困地区的项目确立不够“精准” 。据了解,目前扶贫项目推进的主要模式为“政府推进式” ,即由上级政府确定具体的项目,然后再分配到地方,由地方政府负责落实。但是由于各地区的致贫因素、扶贫需求等各方面的差异,难以达到各类扶贫资源的最优配置。如此一来,就造成了人力以及物资的严重浪费。 其次,扶贫项目的落实不

5、够“精准” 。在项目的落实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各级领导对于项目的错误解读、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难以及时的统筹协调、以及地方群众的参与度和执行力不够等不可控的因素,往往使得项目的落实与预想存在一定的偏差,部分项目甚至成为“空壳项目” 。也有部分项目之间存在着相通性,如修路与排水管道的填埋,但由于各项目负责人之间缺乏沟通以及协调,就造成了部分物资的重复甚至多次投入。 3.管理与考核中出现的问题。第一,贫困库无法及时更新。由于信息传递的滞后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等性,就造成了扶贫对象长期不变的问题。很多贫困对象在经历了一定时期的扶贫之后,往往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脱贫,但依旧占据着贫困名额以及一定的扶贫资源,

6、这也使得部分真正贫困的人无法接受补助。造成了“应扶未扶,扶富不扶贫”等不公平的现象长期存在。 第二,扶贫项目的落实难以“常态化” 。由于我国对政府绩效考评的规范化程度不足,指标体系权重设置不合理等原因,导致了很多地方政府在落实扶贫项目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短期业绩,而忽略项目的长期效益。受这种“短、平、快”的扶贫思想的影响,很多扶贫项目在落实的过程中往往事与愿违,未能给贫困地区带来常态化、可持续的内生效益,大多贫困地区往往呈现出“扶过就贫” 的尴尬境地。 三、精准扶贫下甘肃省扶贫的对策及建议 扶贫过程透明化、公开化 贫困对象的识别和帮扶应由政府、群众共同参与,实现扶贫过程公开化、透明化。在确定帮扶

7、对象的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将识别权和选择权交到基层群众手里,以“基层筛选+上级审核 ”的模式确定帮扶对象,并对扶贫的进度及结果进行及时的公示,尽量做到扶贫的公平,公正,公开。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充分调动地方扶贫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鼓励地方干部积极申报符合地方特色的,能够产生长期经济效益的扶贫项目,做到因地制宜搞项目,全面协调谋发展。 健全网络体系,创新考评模式 对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构建全国扶贫数据网络体系。并通过定期核查、抽样调查等方式动态核实,及时更新相关信息纪录,实现脱贫人员分流,使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高效,提升帮扶资源的整体效益。同时,创新官员绩效考评奖惩体系,改变以往“以短期

8、成败论英雄”的考评方式,坚持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多维度考核体系。 开发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贫困区实现“内部造血” 的有效载体。甘肃省应依托本地的经济情况、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壮大支柱产业,发展优势产业。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多元化产业扶贫模式。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型、旅游观光型、商贸集散型等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的格局。 我们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科技,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走出丰产不丰收的怪圈。延伸产业链,吸引市场资本,分类指导,分类扶贫,实现内生转型。此外,我们也应充分利用甘肃省的地理优势,

9、抓住一带一路的政策机遇,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等生态产业,做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人口素质 鉴于甘肃省特殊的人文生态环境,加强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加快以公路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完善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特贫医疗救助制度,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并加大贫困区的教育培训力度,通过再教育提升农户人力资本价值,切断代际贫困引发的返贫危机。四、结语 自 1982 年甘肃省开始大规模扶贫以来,历经 30 多年的实践和探索,虽总结出一定的经验和可行的扶贫模式。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扶贫工作也开始呈现出新的特征以及挑战。因此,深入探析精准扶贫的实质以及创新脱贫模式将有着重要意义。唯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完善基础设施与增强造血功能相统筹,提升人口素质与培育致富技能相衔接,甘肃省方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作者简介:冯艺,女,汉族,山西吕梁人,兰州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本科在读;蒋雪,女,汉族,甘肃兰州人,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本科在读;王春波,男,汉族,甘肃兰州人,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讲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资本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