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高考试题看选择题解题技巧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312364 上传时间:2017-08-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历史高考试题看选择题解题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历史高考试题看选择题解题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历史高考试题看选择题解题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历史高考试题看选择题解题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历史高考试题看选择题解题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历史高考试题看选择题解题技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历史高考试题看选择题解题技巧区区高考文综试卷,历史选择题不过才占十一二题,但每题分值却是可怕的 4 分!对于广大考生来说,真可谓投鼠忌器、如屣薄冰。如何在较短时间内高效率和正确作答,是考生们的梦寐以求。关于选择题的分类及解答技巧,已经有不少文章进行了研究和论述。但是考生需要的是更实用和更有效的指导,那些关于选择题诸多的名词概念对他们几乎没有实质意义。因此,从历史高考试题出发,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试图撇开选择题的分类 ,不揣愚陋,以期对考生有所裨益。我对选择题的解题技巧总结就是十六字诀:审清题意、明了基本;依据理论、逻辑辨析。一、审清题意审清题意是做好选择题的前提。当前,由于命题技术的进步,

2、选择题的迷惑性也越来越大,而正确答案只能是一个!所以很多学生在作答时颇费踌蹰,很是耗费不少时间。怕选错固然是一个原因,问题在于为什么总觉拿不定呢?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平时练习时没注重在审题上下功夫,很多情况下是“跟着感觉走”,然后对一对答案就过去了,事到临头着了慌。我们还是先以高考题来体验一下吧。(2010 年浙江卷)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壁。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此题以儒道思想命题,限定语是“道家”,要求回答的是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的思想。从备选项中我们知道,B、

3、D 两项属于儒家荀子的思想,首先排除。A、C 属于道家,选哪个?根据题干“ 体现因循自然、崇尚无为”的要求,A 项符合。其意是人的行为不能妨碍自然,即人应顺应自然。(2009 年安徽卷)图 4 是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在越南发表的反映当时战争的漫画,能直接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是:(图略)A、“怎么会这样?” B、“糟糕的战争! ”C、美国侵略者的下场 D、法国侵略者的下场乍一看,此题四个备选项似乎都有道理,迷惑性相当大,学生的错误率相当高。现在就让我们从审题出发来解答吧。首先抓住两个限定语或关键词:“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在越南发表”,最后看清题干要求回答的是:“能直接体现作者意

4、图”。好了,轮到分析备选项了。从时间判定很显然是指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而非法国,因此排除 D 项;A 、B 两项口气显得懊丧,应属于美国人;题干亮明是在越南发表的,因此正确选项是 C。这正好体现了越南人民对美国侵略者的感情和立场。再比如:(2010 年江苏卷)“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该题要求我们回答引用的罗马法相关史料说明了什么。要回答此题首先要把材料

5、看明白。我们发现,材料强调的是法官审理案件,必须依据法律条文;公民向法官提出申请,法案方能受理。可见,它强调的是法律程序,因此正确选项为 A。此题对学生的阅读、归纳、理解分析能力要求较高,有一定难度。可见,在答题中注重审题有多么重要!因此,应该在平时训练中着重引导学生审题以培养、提高他们的审题能力,而不只是提供现成的参考答案。教师在讲解时就应注重对题意的分析和解说,引导学生明确题意和要求,特别是要引导学生注意题干中的关键字、词或限定语。它们是解题的“题眼”。尤其是,当一道题的四个备选项的表述可能都正确的时候,对题意的迅速而正确的判定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另外,现在的高考中材料型选择题(如上面所举江

6、苏卷)越来越多,甚至引用的材料还较长或一时难读懂,这就更使我们对题意的理解和判定更加困难也更显重要,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审题方面的训练。二、明了基本审题是前提,掌握基本知识是关键。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基本知识积累不足或掌握不扎实,是影响做题的又一重要因素,这方面无需赘述。我要强调的是,仅仅明了、掌握基本史实是不够的,必须对基本史实包括历史概念、内涵或外延及相关史实之间内在联系都要有准确而深入的理解,方能从容不迫、手到擒来。比如:(2005 年江苏)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所谓的“价格革命”。下列关于“价格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金银价值下降,物价上涨 B、引起了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C、扩大了世

7、界各地区间的交往 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我们知道,新航路开辟带来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题中四个备选项说的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而且其表述都是正确的。那么,哪个是符合题意的呢?我们知道该题是围绕“价格革命”设问的,要求选出不属于“价格革命”的选项。C 是属于商业革命的内容,所以应选 C。但是如果我们对“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概念理解不清会怎样呢?恐怕就会无所适从吧?同样是该题,还是那四个选项,如果我们对其进行变式,这样设问:“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所谓的价格革命。价格革命的含义是:”选哪一个?很显然题目问的是“价格革命”概念的内涵。我们知道,“价格革命”其含义就是金银价值下降、物价上涨

8、,因此选 A。B 、D 是其影响。此外,对历史发展阶段性和阶段特征的把握同样归于历史学习“基本”之列,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历史阶段特征体现了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诸方面体现出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趋向,有些题目就是以此作为契入点:(2009 年全国文综)法国人达尔让松在 18 世纪中期写道:“委托给大臣们的事务漫无边际,没有他们,什么事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们,事情才能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上述材料说明,当时法国A、专制王权强化 B、办事人员权力上升 C、国王权力旁落 D、社会等级壁垒森严很多学生根据材料想当然选择了 B。解答此题的题眼在于“

9、18 世纪中期”这一时间限定语。它提示我们:此材料所处的历史背景正是法国大革命前夜,这时法国正处于封建王朝专制统治时期,所以根本不存在“国王权力旁落”这一现象。细细品味材料之意可看出,当大臣们没有能力完成国王交给的任务时,便被迫让手下的办事员来办理,可见此中是看不出“办事人员权力上升”的,反是他们是在为上司服务。此选项是命题者精心构筑的“陷阱”,具有很强的迷惑性。D 根本不符题意。此题正是从“法国大革命前夜 ”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命题,因此正确选项是 A。三、依据理论有些题目,是要依据历史理论或历史原理来回答的,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或素养。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学习必须上升到一定理性认识的高度,

10、比如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些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否则即便你基本史实掌握再扎实也难以判定。比如:(97 年高考)英属北美 13 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 18 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A、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英意识增强 B、北部几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C、各殖民地间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 D、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成立国家的要素中,关键是开始形成民族共同体。任你有关史实再清楚,不明白这一点也做不好此题。很多学生会误选 A。他们把题意误解为考查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源了。北美 13 州殖民地人民

11、斗争之所以能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主要就在于民族共同体开始形成了,有了民族认同。明白了这一点,立即就会搞定:选 D。这就是理论认识问题。再如:(97 年高考)17 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下列各项中最能表明这一性质的是:A、采取武装斗争方式打败了王军 B、没收、出卖王室土地,废除地主对国家的封建义务C、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D、1649 年 5 月英国宣布为共和国很多学生想当然地选择了 C 或 D。他们不明白,判断一场 革命性质的标准在于从经济基础着手,看经济基础是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而非革命手段或政权构成形式。英国革命之所以是资产阶级性质革命,主要就在于它从经济基础上摧毁了封

12、建土地所有制。它通过没收、出卖王室土地等方式,使土地大多落到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里,从而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地位。该题选 B。可见,教师首先应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要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相应进行理论分析和讲述。这不仅使教师的授课具有一定高度和深度,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和过程的理解。当学生遇到这种类型的选择题时就不会感到为难了。四、逻辑辨析有些题目是需要从逻辑思维方面着手作答的。学生即便相关历史知识不具备或记忆不清或对选项内容不大理解都没关系,只要从逻辑推理方面出发稍做分析即可作答。比如:(2000 年上海)独立宣言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主要因为它:A、最早阐明了天赋

13、人权的政治纲领 B、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C、是争取民族独立战争胜利的旗帜 D、与法国 人权宣言目标一致很多学生绞尽脑汁不明白如何选择。在当时历史课本中并没有对独立宣言这样的定性和解释。其实,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第一个”!能够与它相匹配的备选项中应有“最早”、“第一个”、“首先”等表述字眼,如此就会亳不犹豫选 A。学生实际是通过该题拓展了知识。解答此类题目重在技巧,可说是历史“脑筋急转弯”。再如:(2010 年安徽)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主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

14、确定茶的起源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C、唐代 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此题很是让学生大伤脑筋。首先,学生虽对茶不陌生,但不具备关于茶的相关知识;其次,此题不但不属于我们历史课本学习范畴,而且涉及了生活史及语文学科,以探究型题目出现,具有跨学科、多交叉、立意新、思维含量高等特点,不少学生不知如何判断,最后只好听凭天意。其实这类题目我们不须具备相关知识,只要简单进行一番逻辑分析就可以了。请看:A 表述错误。文学作品史料价值不高但不能说无史料价值。如果文学作品里依据史实明确写到茶的起源呢?B 的表述很显然有一定合理性;知道不知道茶经是不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不重要,因为不能据此断定茶起源于唐代;传说不能佐证史实。根据以上分析排除 ACD,选 B。该种题型主要是考查学生基本的逻辑思维、分析判断能力,相信在日后高考中将会占到一定比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