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nternet远程教育系统的网络架构_0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121981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Internet远程教育系统的网络架构_0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基于Internet远程教育系统的网络架构_0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基于Internet远程教育系统的网络架构_0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基于Internet远程教育系统的网络架构_0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Internet远程教育系统的网络架构_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Internet远程教育系统的网络架构_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 Internet 远程教育系统的网络架构摘要:本文针对新合并的大学,提出一种连接各个校区骨干网络架构,以便适应于新形式下基于 Internet 的远程教育系统。 关键词:远程教育 ATM1、引言目前根据国家科教兴国的策略,出现了众多的高校合并。合并后的大学为了教育的现代化必须对各校区的网络进行重构,使它们互连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满足教学、科研、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那么怎样一个网络架构能满足这些需要,尤其要能适应新形式下基于INTERNET 的远程教育需要。本文提出一种合并后的新大学网络架构模型,它在不影响前期投资的前提下投入一定资金能把各校区有机的连接起来,能较好保证以上的应用实现

2、。、网络通信技术选择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络架构上通常采用 FDDI、ATM 和以太网技术,目前较流行的是采用 ATM和以太网技术。无论采用哪种技术都能很好满足教学、科研、办公自动化的需要。而远程教育系统是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通过 Internet 来实现计算机的远程教学。其特点是: 、资源的共享。集中了大量的优秀教师、丰富知识库和优秀的 CAI 课件,为教学服务。、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很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网上可以传输声音、图象、动画,真正做到声情并茂,使得学习更加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老师、课程,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

3、模式,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通过网络学生可以参入讨论、交流学习体会、请教老师。因此通信技术是远程教育系统的基础,采用什么样通信技术是保证实现远程教育系统的关键。在高校由于资金的问题大多数是选用快速以太网技术或千兆以太网技术,但是由于以太网技术是以帧交换的方式进行传输,那么对于以声频、视频信号为特点的多媒体通讯特别是实时连续的网上授课、VOD 等应用,即使是千兆带宽,传输质量的控制 QoS 仍然得不到保证,其使用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仍然出现滞延、停顿、抖动等现象。而 ATM 技术是以信元交换的方式进行传输,它具有很高的灵活性,易适应多种业务的综合,且具有 QoS 管理机制尤其适用于大用户量数据量的多

4、媒体数据传播,能保证远距离的传输图象、声音的质量清晰、流畅、稳定和可靠,因而成为构造大型骨干网的主要选择。 、新大学的网络架构合并后的新大学一般都是跨越几个城区,为了实现教学现代化、办公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必须选用 ATM 交换机作为主干设备。通过光纤把各个校区 ATM 交换机连接起来,构造整个新大学的城域。通常 ATM 交换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核心交换机,专用于 ATM 设备之间的信元交换;另一类是 ATM 边缘交换机用于 ATM 网络和其他网络设备进行连接。这样在每个校区选配一台 ATM 核心交换机通过光纤把它们连接起来构成新大学的骨干网。在每个校区选配与校区相适应的 ATM 边缘交换机,

5、采用 ATM 论坛制定的局域网仿真协议互连,通过 LANE 协议可以把不同 ATM边缘交换机上的端口定义到同一个仿真局域网(ELAN)中,也可以使一个 ATM 边缘交换机上的端口属于于不同的ELAN 中。在整个 ATM 网络环境下定义若干个逻辑上分开的 ELAN, ELAN 和 ELAN 之间通过第三层路由协议进行数据交换,这样整个数据交换环境与其他局域网构成的大网环境在第二层和第三层上兼容形成整个学校网络结构,既能保护原有的网络投资,又能避免过多的重复建设。、武汉理工大学网络方案武汉理工大学是由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和武汉汽车工业大学联合而成,由于各自校园网都是采用 Xylan 公司的 Omin R/S-9 千兆交换机,因此在每台交换机上配置一块 ATM 模块就能起到 ATM 核心交换机和边缘交换机的作用,通过光纤把各个校区连接起来构造整个武汉理工大学的网络结构。对每个校区的远程教室配置 ATM交换机并且把它们划分在一个网段上,确保远程教育系统能正常运行。参考文献1 孙海荣.ATM 技术概念、原理和应用.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2 黎连业.计算机网络基础和网络工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