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迪庆藏区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114729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中的迪庆藏区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发展中的迪庆藏区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发展中的迪庆藏区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发展中的迪庆藏区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发展中的迪庆藏区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中的迪庆藏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中的迪庆藏区(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展中的迪庆藏区被世人誉为人间仙境“香格里拉” 的迪庆,位于云南、四川、西藏三省区交界的横断山脉三江并流自然奇观标志性腹心地带。迪庆藏族自治州 1957 年 9 月成立,是云南省唯一、全国 10 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全州总面积 23870 平方公里,下辖香格里拉、维西、德钦 3 县,有 26 个民族,人口 353518 人,人口密度 14 人/平方公里,藏族占总人口的32.29%。 四大资源优势 迪庆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四大资源优势:一是生物资源优势,被誉为“天然动植物王国” 、 “天然高山花园”和“ 生物资源基因库” 。这里有冷杉、云南红豆杉等高等植物5000 余种,滇金丝猴、黑颈鹤、雪豹

2、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60 多种,野生花卉 1500 多种,其中,维西兰花、高山杜鹃久负盛名;冬虫夏草、当归等野生药材产量高、质量好;二是水能资源优势。全州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370 万千瓦以上,占云南全省总量的 13%,金沙江、澜沧江两大干流水量稳定,天然落差大,具备开发大、中型梯级电站的优良条件;三是旅游资源优势。迪庆是“三江” 并流风景区的核心地带,集雪山、峡谷、高山、草甸、宗教和民族风情为一体,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和睦相处的“香格里拉” 胜境,尤其是 “香格里拉”品牌打响后,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更显得魅力十足、风光无限;四是矿产资源优势。迪庆地处“三江”

3、有色金属成矿带,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铜、铁、钨等有色金属储量达100 多万吨,具有相当高的开发价值。 今天迪庆的发展变化,除了 40 多年来国家的大力扶持外,靠的是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各族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传统意识,这也使得我们今天仍能领略到原生大自然的无穷魅力。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三江并流” 地区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迪庆作为该地区的腹心地带,为它的辉煌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交通通讯四通八达 建州前,在迪庆 23000 多平方公里土地上没有一寸公路,运输全靠人背马驮,人们日夜穿行于人马驿道上,十分艰险。如今玉带彩虹绕高原,水陆空四通八达,与国内外连接相通,世界变得真小。全

4、州公路通车里程达 3531公里,各种桥梁在大江大河上随处可见,拥有民用汽车21174 辆,其中私人汽车 19867 辆,占总数的 90.03%;建成迪庆机场,开通了迪庆至昆明、拉萨、成都、广州等航线。一位在国外居住半个世纪的藏胞回忆说, “我 54 年前出国,今年(2003)第一次回国探亲,家乡发生了很大变化。就交通来说,过去我去拉萨朝圣,风餐露宿,徒步走了整整75 天,而今坐上迪庆至拉萨的航班,一个小时左右就飞到,过去我想都不敢想,好像是在做梦,现在梦想已变成了现实。 ” 使用现代化通信工具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历史上,迪庆设塘、卡、汛、哨等驿站,专司防卫及传送公文,还用烽火传信等。

5、到建州前迪庆境内仅有邮政代办所 8 个,二等电报局 2 个,均为人背马驮的“步班邮路” 。建州 40 多年后,迪庆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连通国际、国内的现代化通讯网络体系。全州固定电话用户数达 2.1 万户,移动电话用户 5.12 万户,邮电通信业务总量年平均增长45.4%。过去藏族农牧民们传话、捎信都靠步行或骑马,日报变月报,甚至变年报,新闻变旧闻,是常常发生的事,有时还误大事。如今藏族农牧民们用上电话、手机,快捷准确,缩短了时空。 教育卫生条件改善 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方兴未艾。历史上,迪庆藏区的教育和文化以寺院为中心,读书人也就是僧尼了,然而,获取格西学位屈指可数。另外,还有一些私人和

6、政府兴办的义学、劝学所等,也只是初识教育。到建州前,境内共有小学 102 所,初中 1 所,在校中小学生 2178 人,初中毕业生不到百人,大学毕业生 5 人。截止 2002 年全州乡镇基本普及六年制义务教育、城镇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 97.9%,青壮年文盲率由1998 年的 31.5%下降到 2002 年的 5%;全州有幼儿园 6 所,在园幼儿 2245 人;小学 947 所,其中一师一校教学点 590个,小学在校学生 38601 人;中学 25 所,在校学生 10911人;职业中学 3 所,在校学生 289 人;中等专业学校 3 所,在校学生 966 人;教师进修学

7、校 3 所 1 中心。在藏区乡镇小学基本推行藏汉语双语教学,巩固率较好。在中学、高中设有藏语班,在州里还专门建有藏语文中学 1 所,进行藏汉双语教学,在校学生近千人。 迪庆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特别是藏族保存着大量关于历史、地理、天文、历法、医药、文学等著述,以及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歌谣、传说、故事等;还有闻名中外的藏族文学巨著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和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等;也保存着独具特色的傈僳、纳西等民族文化。多年来,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迪庆香格里拉文化大州,以藏文化为主的多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并合理开发

8、利用。同时不断健全文化机构及设施,目前,全州共有文化事业机构 44 个,其中藏学院 1 个、艺术表演团体 2 个、艺术表演场所 2 个、文化馆 3 个、群众艺术馆 1 个、文化站 29 个、公共图书馆 3 个、博物馆 1 个、文物管理所 1 个、广播电视台 1 座,拥有 148 座台站,广播电视卫星收转站 1396 座,全州广播人口覆盖率 75.39%,电视人口覆盖率 80.93%。藏族农牧民们坐在家里每天都能收看到国内外新闻,以及致富技能和商业信息等。收看电视、播放收音机已经成了藏族农牧民们文化娱乐生活的主要内容。 过去迪庆地区缺医少药,人民不堪其苦。德钦设治局卫生院只有 1 位医生,盘尼西

9、林价格昂贵,藏民称其为“色考”(金子的针水)。香格里拉、维西县城开设 1 至 2 个中药铺,私人行医者亦寥寥无几。每隔 10 年左右发生一场大流行疫病,由于没有治疗条件,人民大批死亡。对麻风病人,用请人推下江河、烧死或驱逐等惨无人道的方法来防止传染蔓延;由于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婚姻习俗的流传,卫生条件极差,妇女经期不加处理,妇女只能在牛圈中生孩子,致使妇科疾病严重,婴儿死亡率很高,性病流行,病魔猖獗,人口发展缓慢,1953 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州总人口 157095 人,总户数 29522 户,其中少数民族127790 人,汉族 29305 人。 建州后,在弘扬和保护发展藏医藏药的同时,大力

10、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大力防病治病,努力改善城乡卫生状况,积极保障各族人民的健康。通过 40 多年的努力,目前全州拥有卫生机构 73 个,病床 841 张,每千人拥有病床2.4 张;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1238 人,其中医生 753 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2.4 人。梅毒、天花、伤寒、麻疯等疾病基本消灭,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大骨节病、结核、脑膜炎、白喉、百日咳等发病率大大降低。2003 年震撼全世界的“非典 ”疾病也没有传到迪庆境内,被挡在九霄云外。这说明迪庆有较高的传染病防治能力。人口自然增长为7.77。从历年的人口发展情况看,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生活质量提高

11、 改革开放以来,迪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进入全国藏区中等水平。2002 年全州完成国内生产总值 11.9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4.2%,比 1998 年增长 62%,年平均递增 1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37.2 亿元,增长 11.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1.2 亿元,比上年增长 59.58%;地方财政收入7419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999 元,与 1998 年的 675 元相比,年平均增长 10.3%;粮食总产量达 12.83 万吨,人均460 公斤;工业生产总值 40992 万元,农业生产总值 50535万元。就藏族饮食而言

12、,过去结构单一、简单,以青稞、小麦为主粮,以酥油茶和青稞糌粑为主食,大米、面条、蔬菜、水果等只是在过节时偶尔食用的稀奇佳肴,如今变得丰富多样,而且很讲究烹调技术,大米、面条、蔬菜顿顿有,过去的节日佳肴,如今已是普通人家的家常便饭。 迪庆境内有著名的金沙江、澜沧江自北而南贯穿全境,还有 221 条大小支流四射分布,水资源极为丰富。然而,在水能资源如此丰富的高原上,建州前连起码的照明都得靠燃烧松明和点酥油灯。从 1963 年建成迪庆第一座水力发电站到现在,大小电站星罗棋布,全州水电装机容量达 15.4 万千瓦,不论在密林深处的山乡,还是在雪山峡谷的村寨,到处星星点点,光明璀烂。过去的松明灯和酥油灯

13、已被明亮的电灯取代,原始的手磨、脚碓、连枷已被电磨、电碾、脱粒机等一系列电动机械取代。家家户户都用起了家用电器,取代了传统柴禾的做饭取暖。香格里拉县早已跻身全国第一批 100 个农村初级电气化县的行列。有一位藏族老阿爸在发电站竣工庆典时高歌:“雪山下为什么闪闪亮?是繁星落到草原上;峡谷里为什么明珠辉煌? 是因为电灯发出了光芒。 ” 一个地方的市镇面貌,反映出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昔日“茶马古道 ”上的驿站,如今已建成为繁华的中心市镇,如“日月之城 ”建塘镇,过去是 “茶马古道”上的历史重镇,但其规模很小,零散的商铺分布在不到两里的石板路两旁,无风三尺土,雪积一街泥;如今已建成为迪庆州政治

14、、经济、文化的中心,城规占地面积 18.6 平方公里,南北长 4250 米,东西宽 2750 米。长征路、和平路等纵横交错,街道宽阔整洁。百货大楼、酒店、宾馆、医院、学校、体育馆、俱乐部、电信大楼、邮电大楼坐落于街道两旁,数十家星级宾馆毗邻而建,服务设施齐全。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日夜穿梭于大街小巷,领略香格里拉文化。 民族区域自治 迪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到国家的优惠扶持,政策优先,发展优先,享受优先。实践证明,要把迪庆建设成为全国最好藏区之一,关键在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文化科技人才。迪庆 40 多年来也是这样做的,一手抓在职干部的培训提高,一手抓中小学基础教育,提高

15、各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在 1950 年,香格里拉、维西、德钦三县仅有干部 589 人,其中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 6.1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13.91%,小学文化程度的占 39.2%;1995 年底全州干部10639 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 7942 人,占 74.6%;在少数民族干部中藏族 3319 人,占 31.2%,傈僳族 1015 人,占9.5%,纳西族 2242 人,占 21.2%;1996 年 5 月,全州 31个厅级干部中,少数民族 26 人,占总数的 83.9%,其中藏族 14 人,占总数的 45.2%,傈僳族、纳西族、白族、彝族各 3 人,分别占 9.7%。2003 年初

16、,全州干部总数 11858 人,其中少数民族 9313 人,占 78.5%;地厅级少数民族干部占同级干部总数的 88.1%;县处级少数民族干部占同级干部总数的 85.2%;妇女干部 4877 人,占总数的 41.4%。 迪庆是一个和平、宁静、圣洁的地方,一大批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少数民族干部带领全州各族人民走有藏区特色的香格里拉跨越式发展之路,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全州藏、傈僳、汉、纳西、白、回、普米等 26 个民族自由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按照自己的传统风俗习惯生产、生活、发展民族经济。各民族之间自由相互通婚,建立和睦相处的民族家庭。各民族每逢节日穿着民族盛装各自自由举办传统民族节日,如藏族的藏历年和五月赛马会、傈僳族的阔时节、彝族的火把节、纳西族的“二月八” 等。这些节日,虽然分属各个民族,但全州 26 个民族都过,在迪庆每个月至少有一个节,一年四季都在节日中度过,幸福之花处处开。 宗教在迪庆是各民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全州有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