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考研中医诊断学总结上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33104117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9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考研中医诊断学总结上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16年考研中医诊断学总结上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16年考研中医诊断学总结上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16年考研中医诊断学总结上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16年考研中医诊断学总结上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考研中医诊断学总结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考研中医诊断学总结上(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312016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2016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表 1 -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朝代 医家与著作 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一是在诊断方法上涉及望神、察色、闻声、问病、切脉等内容;二是认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病者的内、外因素加以考虑;三是从理论上对辨证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贯穿了诊病与辩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战国难经 特别重视脉诊,提出了独取寸口诊脉法西汉 淳于意(仓公)创诊籍 开始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以及方药等东汉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是辨证论治的创始人西晋 王叔和脉经 分述三部九侯,寸口,二十四脉象,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

2、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晋代 葛洪肘后备急方对天行发斑疮(天花) 、麻风等传染病,基本上能从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上作出诊断。是对黄疸病人作实验观察的早期记载南齐 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翼方唐王超水镜图诀 食指络脉诊法(小儿指纹诊法)的创始人,是由灵枢经脉 “诊鱼际络脉法”发展而来宋 陈无择(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是病因辨证理论与方法比较完备的著作崔紫虚崔氏脉诀 是以浮沉迟数为纲,分类论述 24 脉南宋施发察病指南 诊法的专著,并绘脉图 33 种,以图来示意脉象元 敖氏点点金 金镜录分 12 图,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3、,后经清杜清碧增补为 36 图,即为现在所见的敖氏伤寒金镜录戴起宗脉诀刊误集解 对脉学颇有贡献滑寿诊家枢要 为脉诊的专著,载脉 29 种刘昉幼幼新书 论述指纹在儿科诊断中的重要意义金元之世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论述了危重疾病的“十怪脉”张介宾(张景岳)景岳全书其中的“脉神章” 、 “十问歌” 、 “二纲六变”之论等,对后世的影响甚大李时珍(李濒湖)濒湖脉学 详述 27 种脉的脉体、主病和同类脉的鉴别明李中梓(李士材) 把脉象分为 28 种 2 / 312016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朝代 医家与著作 特点诊家正眼申斗垣伤寒观舌心法李延罡脉诀汇辨周学霆三指禅徐灵胎洄溪脉学周学海重订诊家直

4、诀论脉诊的著作张登伤寒舌鉴 载有 120 图梁玉瑜舌鉴辨正 载有 149 图吴谦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以四言歌诀简要介绍四诊的理论与方法,便于掌握要点林之翰四诊抉微 所论内容全面,注意色脉并重、四诊互参周学海形色外诊简摩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四诊易知汪宏望诊遵经收集历代有关望诊的资料,说明气色与疾病的关系,从全身各部位的形态色泽和汗、血、便、溺等各种变化中进行辩证,并预测其顺逆安危,为全面论述望诊的专著清代喻嘉言寓意草 是当时中医学最完整的病历书写格式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陈泽霖舌诊研究赵金铎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近现代朱文锋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 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 中医诊断学表 2 - 中医诊断学发展

5、简史(温热病)类别 朝代 医家与著作 成书特点明 吴又可瘟疫论 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薛生白湿热条辨余师愚疫疹一得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温热类疾病 清王孟英温热经纬记载了丰富的温热类疾病的诊疗经验,完善了温病学的理论体系,突出了望舌、验齿等在温病诊断中的作用明 卢之颐痎疟论疏 专论疟疾之常症与变症的证治时疫白喉提要白喉全生集白喉条辨专论白喉的著作传染病诊疗 清 麻科活人全书郁谢麻科合璧麻证新书麻症集成论述麻疹的专著 3 / 312016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类别 朝代 医家与著作 成书特点王孟英霍乱论罗芝园鼠疫约编对于霍乱、鼠疫的诊

6、断与辩证,均有较详论述表 3 - 问诊(问诊的一般内容)考点 主要内容个人生活史 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小儿出生前后情况家族史 辨别遗传性疾病与某些传染性疾病既往史 平素健康状况,过去曾患过何病,是否有预防接种,药物过敏史,做过何种手术治疗表 4 - 问诊(问现在症状)考点 类型 临床表现 意义恶寒重发热轻 感觉明显怕冷,轻微发热 风寒表证发热轻而恶风自觉轻微发热,遇风觉冷、避之可缓 伤风表证恶寒发热发热重恶寒轻 自觉发热较重,轻微怕冷 风热表证壮热 高热(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 里实热证伤寒阳明经证和温病气分阶段下午 3-5 时(申时)热势较高者,称为日哺潮热 阳

7、明潮热阳明腑实证午后和夜间有低热,骨蒸发热(热自骨内向外透发的感觉)午后或夜间潮热阴虚火旺,瘀血积久,郁而化热发热以夜间为甚者,称为身热夜甚 温病发热热入营分,耗伤营阴潮热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 ,午后热甚,兼见头身困重等症湿温潮热湿温病长期微热,劳累则甚,兼疲乏、少气、自汗 气虚发热时有低热,兼面白、头晕、舌淡、脉细等 血虚发热长期低热,兼颧红、五心烦热等 阴虚发热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兼胸闷、急躁易怒等 气郁发热,亦称郁热但热不寒微热38以下小儿于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发热,兼有烦渴、多尿、无汗等,至秋凉自愈者气阴两虚发热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 自觉时冷时热,一日多

8、次发作而无 少阳病半表半里证 4 / 312016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考点 类型 临床表现 意义无定时 时间规律寒热往来有定时疟疾: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发有定时。兼剧烈头痛、口渴、多汗等;气郁化火及妇女热入血室:寒热往来,似疟非疟。表证无汗:风寒表证无汗里证无汗:津血亏虚,阳气虚表证有汗:风邪(风热)表证里证有汗:里热证有汗无汗有汗里虚证:阳虚,阴虚内热自汗 醒时汗出,活动尤甚 气虚证和阳虚证盗汗 睡则汗出,醒则汗止 阴虚证其他 自汗、盗汗并见 气阴两虚病势危重,冷汗淋漓如水,面色苍白,肢冷脉微 亡阳绝汗病势危重,汗热而黏如油,躁扰烦渴,脉细数疾 亡阴

9、冷汗 汗有冷感 阳气虚或惊吓热汗 汗有热感 里热蒸迫黄汗 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 风湿热邪交蒸特殊汗出战汗 全身寒战抖动,而后汗出 提示疾病发展的转折点头汗但头汗出 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虚阳上越;进食辛辣半身汗 特征:汗出常见于健侧,无汗半身常是病变部位。多见于:痿病、中风及截瘫病人手足心汗 阳气内郁,阴虚阳亢;中焦湿热;阳明燥热内结;脾虚运化失常心悸、失眠、腹胀、便溏等 心脾两虚心胸汗心悸、心烦、失眠、腰膝酸软等 心肾不交局部汗出阴汗 外生殖器及其周围汗出 下焦湿热胀痛 气滞作痛:胸、胁、脘、腹胀痛,多是气滞;但头目胀痛,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刺痛 瘀血冷痛 寒邪阻滞(实证) ;阳气亏虚(虚证)

10、 ;常见于:腰脊、脘腹、四肢关节等处;寒凝肝脉可见:睾丸坠胀冷痛、少腹冷痛灼痛 火邪窜络(实证) ;阴虚火旺(虚证)重痛 湿邪困阻气机;但头重痛,可因肝阳上亢,气血上壅所致酸痛 湿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肾虚骨髓失养绞痛 有形实邪阻闭气机:心脉痹阻引起“真心痛” ;结石阻滞胆管引起上腹痛;寒滞胃肠引起脘腹痛空痛 气血亏虚,阴精不足隐痛 阳气精血亏虚胸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 气滞疼痛性质走窜痛 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痹证 风邪偏胜 5 / 312016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考点 类型 临床表现 意义胸胁脘腹等处固定作痛 瘀血固定痛四肢关节固定作痛 寒湿、湿热阻滞,或热壅血瘀掣痛也称引痛

11、、彻痛 筋脉失养前额连眉棱骨痛 阳明经头痛后头连项痛 太阳经头痛头两侧痛 少阳经头痛巅顶痛 厥阴经头痛头痛头痛连齿 少阴经头痛左胸心前区憋闷作痛,时痛时止 胸痹:痰瘀阻滞心脉胸背掣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清冷厥心痛(真心痛):心脉急骤闭塞胸痛,颧赤盗汗,午后潮热 肺痨:肺阴亏虚胸痛,咳喘气粗,壮热面赤 肺热:热邪壅肺胸痛,壮热,咳吐脓血腥臭痰 肺痈:痰热阻肺胸肋软骨疼痛而局部高起,皮色不变,或沿肋骨相引掣痛 胁肋痛:气结痰凝血瘀胸痛胸部疼痛 肺癌、胸部外伤等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胆湿热、肝胆火盛、少阳证肝阴虚胁痛寒凝肝脉、悬饮实证:进食后疼痛加剧;虚证:进食后疼痛缓解胃脘穿孔:胃脘剧痛暴作,出现

12、压痛及反跳痛胃脘痛胃癌:胃脘疼痛失去规律,痛无休止而明显消瘦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腹胀、呕吐、便闭 肠痹或肠结全腹痛,有压痛及反跳痛 腹部脏器穿孔或热毒弥漫脐外侧及下腹部突然剧烈绞痛,向大腿内侧及阴部放射,尿血 结石疼痛部位多是所在部位 脏器破裂或癌瘤妇女小腹及少腹部疼痛 痛经、异位妊娠破裂注意:某些心肺病变可引起上腹部疼痛 上腹部疼痛腹痛可由肠痨、脂膜痨等病所致 全腹、脐周或右少腹疼痛脊痛不可俯仰 寒湿阻滞或督脉损伤背痛连项 风寒客于太阳经腧背痛肩背痛 寒湿阻滞腰部经常酸软而痛 肾虚腰部冷痛沉重,阴雨天加重 寒湿腰部刺痛,或痛连下肢 瘀血阻络或腰椎病变疼痛部位腰痛腰部突然剧痛,向少腹

13、部放射,尿血 结石阻滞 6 / 312016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考点 类型 临床表现 意义腰痛连腹,绕如带状 带脉损伤骨痨、外伤亦可导致腰痛风、寒、湿邪侵袭,或风湿郁而化热,或痰瘀、瘀热阻滞气血运行脾胃虚损,水谷精微不能不达于四肢若独见足跟痛或胫膝酸痛者,多因肾虚所致,常见于老年人或体弱者四肢痛周身痛(有虚实之分):新病多实,久病多虚肝火肝阳 头晕胀痛,口苦,易怒,脉弦数气血亏虚 头晕面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痰湿内阻 头晕而重,如物缠裹,痰多苔腻肾虚精亏 头晕耳鸣,腰酸遗精头晕瘀血阻滞 外伤后头晕刺痛心气心阳虚 胸闷、心悸、气短痰饮停肺 胸闷、咳喘痰多痰热壅肺 胸闷壮热、鼻翼煽

14、动寒邪客肺 胸闷气喘,畏寒肢冷肺肾气虚 胸闷气喘,少气不足以息胸闷其他 气管、支气管异物,气胸以及肝气郁结等,均可导致胸闷心、肺等脏气机不畅心胆气虚 突然受惊心气亏虚 胆郁痰扰,心神不安心血不足 心阴、心血亏虚,心神失养心脉痹阻 血行不畅心悸脾肾阳虚 水气凌心肝气郁结 胁胀易怒,脉弦肝胆湿热 胁胀口苦,舌苔黄腻胁胀饮停胸胁 悬饮:胁胀而肋间饱满,咳唾引痛食积胃脘 脘痞,嗳腐吞酸脾胃气虚 脘痞,食少,便溏胃阴亏虚 脘痞,饥不欲食,干呕湿邪困脾 脘痞,纳呆呕恶,苔腻脘痞饮邪停胃 脘痞,胃脘有振水声脾胃虚弱 腹胀喜按,虚证腹胀食积燥结 腹胀拒按,实证身重 与水湿泛溢及气虚不运有关麻木 气血亏虚、风寒

15、如络、肝风内动、风痰阻络、痰湿或瘀血阻络肾阳虚 命门火衰思虑过度 损伤心脾肝气郁结 肝失疏泄,宗筋弛缓湿热下注 宗筋弛纵阳痿惊恐伤肾肾阴虚 相火扰动精室遗精心脾两虚 气不摄精 7 / 312016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考点 类型 临床表现 意义肾气亏虚 精关不固湿热下注 扰动精室实证 突发耳鸣,声大如雷,按之尤甚,或新起耳暴聋肝胆火扰,肝阳上亢,或痰火壅结、气血瘀阻、风邪上袭,或药毒损伤耳鸣、耳聋虚证 渐起耳鸣,声细如蝉,按之可减,或耳渐失聪而听力减退肾精亏虚,或脾气亏虚,清阳不升,或肝阴、肝血不足,耳窍失养肝火上炎 目剧痛难忍,面红目赤风热上袭 目赤肿痛,羞明多眵目痛阴虚火旺

16、目微痛微赤,时痛时止而干涩实证 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阳化风及痰湿上蒙清窍目眩虚证 气虚、血亏、阴精不足目昏、雀盲 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目失所养阴虚 营血亏虚,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心脾两虚 阳盛 火邪、痰热内扰心神,心神不安食积胃脘 实证失眠心胆气虚 虚证阴虚阳盛痰湿困脾 困倦嗜睡,头目昏沉,胸闷脘痞,肢体困重脾失健运 饭后困倦嗜睡,纳呆腹胀,少气懒言心肾阳虚 精神极度疲惫,神识朦胧,困倦易睡,肢冷脉微正气未复 大病之后,神疲嗜睡嗜睡邪闭心神 嗜睡伴轻度意识障碍,叫醒后不能正确回答问题阳虚阴盛口干微渴 发热,脉浮数 燥邪伤津、温热病初期大渴喜冷饮壮热,大汗出。里热炽盛,津液大伤,严重腹泻,或汗、吐、下及利尿太过耗伤津液口渴咽干 夜间尤甚,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