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修辞性:叙事批评的旨归——修辞论转向下的文学批评范式研究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33102374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于修辞性:叙事批评的旨归——修辞论转向下的文学批评范式研究 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对于修辞性:叙事批评的旨归——修辞论转向下的文学批评范式研究 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对于修辞性:叙事批评的旨归——修辞论转向下的文学批评范式研究 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对于修辞性:叙事批评的旨归——修辞论转向下的文学批评范式研究 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对于修辞性:叙事批评的旨归——修辞论转向下的文学批评范式研究 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于修辞性:叙事批评的旨归——修辞论转向下的文学批评范式研究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于修辞性:叙事批评的旨归——修辞论转向下的文学批评范式研究 (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 / 12对于修辞性:叙事批评的旨归修辞论转向下的文学批评范式研究 论文摘要:通过梳理叙事批评的两次转向,可以发现,叙事学研究是叙事批评传统中的一个“典型” ,而修辞性是叙事批评的旨归。当代叙事修辞批评以文本的修辞特性研究为基点,注重批评视野的扩展和方法上的综合,极大地丰富了叙事批评,但从另一方面看,它也带来了难以解决的难题。 论文关键词:修辞性;叙事批评;叙事学 一、叙事批评的转向 小说的叙事学研究是近些年文学批评的基本范式。兴起于 20 世纪 60 年代法国的结构主义叙事学因不满于传统小说批评的主题学和社会学研究,着

2、力对作品的系统和结构进行科学性研究;但因其只注重作品的静态结构和共性特点研究,忽略它的复杂性和差异性,而遭到了评论家的批评,因此进入 90 年代后,叙事批评再次发生转向,并引起了叙事学研究的新革命,西方有学者称之为“叙事学的小规模复兴” 。北京大学申丹教授在语境叙事学与形式叙事学缘何相互依存中曾就此问题作过探讨,认为有关叙事学的发展学者们一般都持进化说的态度: “要么从结构主义叙事学进化到后结构主义叙事学,要么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要么从结构主义叙事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 / 12学到文化与历史叙事学,要么从严格的形式主义诗学到语境主义

3、叙事学 ,要么从形式研究到注重实效的、以性别为导向的、意识形态的超越形式的研究,要么从传统叙事学到后现代叙事理论。 ”但“叙事学”这一术语虽然作为对兴起于法国的叙事学研究的描述确实有一定的针对性,而使叙事批评发生“偏离”的“主义”或“理论”本身如果也被引入叙事学研究的讨论之中,不仅容易引起误解,而且是比较可怕的。申丹教授曾在论及解构主义与叙事学的关系时这样写道:“把解构主义本身视为叙事学的新发展则忽略了二者之问的根本差异:叙事学有赖于叙事规约并在后者的范围内运作,而解构主义则旨在推翻叙事规约。 ”因此,厘清叙事学与受各种“主义”和“思潮”影响的叙事批评转向之间的关系很有意义。 众所周知,结构主

4、义叙事学的研究对象是叙事语法、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等等。从学理上说,叙事学主要是通过总结文学叙事的规律,从千变万化的叙事文学作品中抽象出某种叙事规则,如普罗普对俄国民问故事的结构形态的研究、热奈特的叙事话语对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叙事时间、叙事频率和叙事语式的探讨,格雷马斯的矩形语义方阵和列维施特劳斯的神话研究。这些理论家以语言学研究为前提,以艺术形式为对象,确立了意义稳定的二元对立关系,并进而寻找文学形式构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3 / 12造的内在规律性,或者说,是从众多个性文本中寻求共性叙事规则。在他们看来,文学的“文学性”就在于

5、形式,无关乎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等因素。 在寻求对文本进行科学性分析的同时,结构主义叙事学将注意力由文本的外部转向了文本的内部,或者说拒绝了传统叙事批评对作品内容的细读,而开始了对作品形式的研究。同样,也正是对结构主义叙事学所“拒绝的”拒绝,后结构主义叙事学重新将研究视野转向了意识形态以及文本外的社会历史语境。他们拆解了结构主义者提出的建构稳定意义的二元对立关系,强调作品意义的创造性及多元性,认为如果多种主题寄寓于文本的同一叙事模式之中,就表明一种叙事模式不可能只对应于一个主题。进一步看,如果一种模式能衍化出多种主题,那么这种叙事模式并不具有终极性地位,且这种终极性的叙事模式不过是一种纯粹的先

6、验预设。任何一种叙事模式,在不同的文化政治历史语境中,完全有可能表现出多样化的意义内涵。 从某种程度上讲,叙事批评的“外一内一外”转向从历时性角度看是一种发展,但是,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这种对转向标准的“内”和“外”选取过分武断。作品的形式并非如传统叙事批评所认为的外在于作品,而恰恰是它的内部作品的内容却时常把意义指向作品的外部。或者可以说,作品的内部与外部之争,向内或者向外的转向,只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4 / 12是理论上的口舌之争,二者之间的对立是从来都不可分的。正是基于此种考虑,笔者认为,叙事学相对于传统的叙事批评和当代叙事批评是一种“典

7、型的”叙事批评,它在突兀“形式”研究的同时,其他的因素相对淡化了。如果把叙事学影响下的文学批评放置于整个文学批评史,可以看出,传统的叙事批评在关注文本内外的同时,强调了外部,而叙事学批评则只关注文本的形式,完全忽略了文本的外部(社会语境);当代叙事批评在意识到并积极更正结构主义叙事学批评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把视野重新聚焦于文本的内外之间的关系。戴卫赫尔曼曾指出,当前的叙事研究“最根本的转换是从文本中心模式或形式模式移到形式与功能并重的模式,即既重视故事的文本,也重视故事的语境。笼统地说,叙事理论家们的重点越来越集中在这一点上,即:故事之所以是故事,并不由其形式决定,而是由叙事形式与叙事阐释语境

8、之问复杂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因此,核心问题是故事的策划方式及其所引导的故事处理策略之间的相互作用” 。 由此可以看出,结构主义叙事学是对文本形式的单向度强调,而当代的叙事批评并不完全排斥它关注的叙事模式在文本中的呈现,而是在继承结构主义叙事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更关心叙事模式在具体的文本语境中的特性。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5 / 12它不仅全面转向叙事语境和阐释语境,更将叙事研究与其他相关新兴学科结合起来加以考察,使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多元时代,从而大大拓展了叙事批评的生存空间。因此可以说,叙事学研究只是叙事批评传统中的一个“典型” ,而两次的批评

9、转向是叙事批评发展的必然。 二、修辞性:叙事批评转向的旨归 在叙事批评的“外一内一外”的转向过程中,叙事的修辞性是一个相当有价值的论题。尤其是自上世纪中叶以来,叙事批评的修辞性研究几乎成了文学评论界的一门显学,如韦恩布思的小说修辞学 、西摩查特曼的叙事术语评论:小说和电影的叙事修辞学 、米歇尔卡恩斯的修辞性叙事学及詹姆斯费伦的作为修辞的叙事等都提出过这种修辞性叙事观,他们在坚守“叙事学”基本观点的同时,积极地把修辞学引入叙事批评,采纳从女权主义到精神分析学、从巴赫金的语言学到文化研究等其他理论流派的典型观点,并整体形成了“叙事修辞学”研究的大语境。 但追根溯源, “在某种意义上说,修辞批评可以

10、融人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也可融入修辞批评,而二者都可以融人某种形式的文化批评” 。这里,因为文化转向对文学批评的影响不是本文重点,因此不再展开。但文学批评和修辞批评之间的关系却是比较久远的。或者说,文学批评的最早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6 / 12形式是修辞学,而且从古代社会到 19 世纪一直是批评分析的主要形式,它主要考察人们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建构话语的方式。伊格尔顿在文学理论导论中也曾就此问题进行过探讨,认为对于许多评论家来说,为了反对文学批评的形式主义,叙事批评需要一种新的修辞批评,即把整个社会的话语实践作为人类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视之为历史

11、和文化的构成、伦理和哲学思想的体现,且“作为活动的形式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是分不开的” 。詹姆斯费伦更是直接提出, “修辞是作者代理、文本现象和读者反应之间的协同作用” 。具体提出叙事修辞批评概念的是瓦特菲希尔,他认为叙事修辞批评的主要功能是, “提供一个解读和评估人类文化交流的方法,是人们能够评判、断定某种具体的话语是否给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值得信赖的、实用的思想与行动指南” 。回顾叙事的修辞特性在文学批评中的作用,可以知道,修辞性其实直是评论家关注的焦点,而且是随着叙事批评的发展逐步登上了批评舞台的。 在传统的叙事批评中,修辞主要是指评价话语的劝说效果和作家用

12、于以自己的观点来引导读者的方法。但是,在以再现和反映论为核心的传统文学观念中,文本常常被还原为某种社会现实或心理现实,以作品之外的世界为参照系去解释与评价作品。因此,批评家不可能产生明确的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7 / 12修辞意识,文本的语言、文体、叙述方式等修辞性因素必然被视为一种服务于内容的“外衣” 。 对于结构主义叙事学来说,修辞研究主要是一种纯审美的观照。它们虽然注重艺术形式的修辞特性,努力探索作品叙事在修辞层面的结构和体系,却相对弱化或者取消了文本“意识形态修辞”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所起到的中介作用。如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对普鲁斯特的追忆似

13、水年华中叙事时间、叙事频率和叙事语式的研究,达到了几乎微观的程度,但过于精细的语法化分析只揭示了修辞特性的描述层面,或审美修辞特点,而忽略了意识形态修辞的力度和意义。 与前两者相比,当代叙事批评者们对修辞性的关注是不言而喻的。他们认为文本的意义体现为故事内外的各种关系,需要通过读者的阅读行为与作者的视野不断融合,在“协同”下创造出文本意义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这种观点旨在突破结构主义叙事学对作品的纯美学审视,而关注作者与读者经由了文本的连接所产生的相互关系。卡恩斯在他的理论宣言中这样说道:“就修辞性叙事学而言,我旨在通过问这么一个中心问题来有力地推动叙事学向修辞学转向:叙事文中的各种因素实际上是

14、如何作用于读者的?并通过采用言语行为理论来解答这一问题。 这里,我们暂且不提卡恩斯是如何采用言语行为理论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8 / 12分析的,而是选取为大家所熟知的叙事视角和修辞效果评价两个方面进行同步论证。首先,叙事文本中的叙事视角问题,因为文学作品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由谁来讲和从什么角度来讲的问题。叙事视角是叙事者的所见所闻及其价值观表达的焦点。选用叙事视角的目的就是要表明叙事者(作者代理)的价值观或是对事件、人物的态度与评价。对叙事视角的选择,可表明作者或叙事者(隐含作者)对叙事的介入程度,及其对人物和事件主观和客观的态度与评价。

15、因为“隐含作者是叙事意识形态的载体,是更有可能把意识形态带入主题作用的有标记的事实” 。因此,阅读就是接受隐含作者的邀请,按照特定社会程式来阅读作品,从而达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默契。 其次,叙事作品的修辞效果评价问题。从修辞意义上看,叙事就是指某人在特定场合出于特定目的给特定的读者讲述某个特定的故事。所谓“修辞”指的不只是手段(如修辞格及隐喻式转义的运用),更是目的(传达知识、情感、价值、信仰等意识形态并由此“劝服”读者)。而这个叙事的“目的”就是作品的道德意义、价值观、政治功能等多维度聚合的中心,是用以说服读者的意义所在。这种通过以叙事的多维性来观望个体生命中的伦理之维,进而来了解叙事与伦理之间的关系的方式叫“复叙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