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的反思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33052344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教育的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德育教育的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德育教育的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德育教育的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德育教育的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育教育的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教育的反思(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德育教育的反思南京市珠江路小学 毛丽平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德育代表使人伪善的教育目的,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德育教育是如此的重要,但我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却隐隐地感觉到我们的德育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一、 教育目标太高教例一:春秋时代,鲁国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有人出钱赎回来,事后可由国家报销。子贡是孔门高徒,经商有方。一次,他赎了一个同胞归国,事后却拒绝了国家支付的赎金。作为今天的教育工作者,遇到像子贡这样的学生,我们的反应会是什么呢?从道德教育的角度看,子贡的行为值得宣传和推广吗?让我们先看一看子贡的老师孔子对子

2、贡的教育吧!孔子得知后对子贡说:“你这是不对的,因为你开了个坏的先例,从此不会有鲁国人再肯为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了。你接受国家补偿的赎金,不会损害你行为的价值;你拒绝这笔赎金,只会破坏国家那条好法律。 ” 八十年代,各大媒体曾纷纷报道了十佳少年赖宁的先进事迹,赞扬了 14 岁的赖宁奋不顾身救火,实践了少先队队礼的象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没过多久,媒体的报道纷纷转向,提出赖宁是一个不该提倡的“少年英雄”形象,认为赖宁的行为只能作为一个个案,不能作为提倡的榜样。作为一名教师,我既站在讲台上向我的学生们宣传赖宁的事迹,也站在讲台上对我的学生说不能学赖宁的行为。至于为什么,我一直没有找到令我十分满意的答

3、案。此次看了这个案例,我豁然开朗: 道德教育要从实际出发,着眼多数,不能把个人化的抉择作为普通化的道德要求加以提倡和推广;道德和道德教育要区分层次,注重实效,从基础道德教育做起,如果道德上的高标准会妨碍人们履行道德基准,就应该摒弃这种道德高标;道德和道德教育要承认并尊重道德主体的合理利益,不能无条件地要求人放弃自身的合理利益,否认个人合理利益的道德要求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首先应该热爱生命,尊重个体。如何既鼓励孩子保持对赖宁的崇敬,又辅导他们加强自我意识,是需要微妙掌握的教育艺术,如何向孩子们解释对赖宁事迹的宣传与不鼓励效仿他的行为之间的矛盾更是困难甚至是尴尬的任务。赖宁奋不顾身救火的行为实

4、际上已经达到了一种道德高标,将大多数人难于企及的道德高标加以通报、嘉奖、宣传乃至推广,这实际的效果就不得而知了。二、 教育内容太偏教例二:“让梨式教育”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及其家长从小就是这样教育我们孩子的:大的好的要先给别人,小的不好的要留给自己。孔融让梨可算是中国是德育教育的生动缩影。中国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臻成学生“让”的美德。似乎只要一让,就万事大吉了。“分饼式教育”则恰恰相反,面对散发着香气的油饼,母亲定的规则是:老大分,老二先拿!这可谓是美国式的德育教育的缩影。让学生自己去为更好的生存而更好的选择,去主动适应客观规律,它重视坚守某种法度、法则,然后让教育活起来。面对中、美德育教育的

5、反差,我们教育工作者是否也该反思?我我们在肯定“让梨式教育”教育合理成分的同时,是否也该考虑它不足的一面,是不是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不是已经滞后于时代的需要,是不是还缺少一些科学的内核。“分饼式教育”是不是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道德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反思我们的一些德育教育行为,这样片面的例子还有不少。在学校我们会经常这样教育学生:某某同学带病来上课,大家要向他学习;某某同学一天到晚专心读书,老师要表扬他。过去从没觉得这样的教育有什么不妥,回头想一想,让大家学习他什么呢?学习他带病上课,有病应该先治病才对。表扬他什么?两耳不闻窗外事,

6、一心只读圣贤书。如果学生都如我们表扬的那样,那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都是书呆子了吗?他们又怎会具有社会发展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呢?三、 教育的形式太虚教例三:一校长在对老师们布置此次春游活动的目的:此次春游的重点是对同学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希望各位老师加强对学生这方面宣传。在学校,我们分管德育的领导经常会这样布置每次活动的德育要求。试问,我们的德育教育在哪里?在思想品德课上?在班会课上?在每年仅有的几次的爱国主义教育日上?这样的德育教育实效性如何?德育教育应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渗透在教育教学的一切活动之中;德育教育,应是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德育教育不应是

7、说教,嘴上喊得惊天动地,实际效果悄然无息;它应是行动,是体现着现代人先进道德规范的具体的、生动地、真实地、感人的行动。西方一些学校始终坚持在三个方面评价学生:三分之一看考试成绩,三分之一看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三分之一看你参加过什么活动。而参加过什么活动,就是你的德育成绩。比如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到残疾院、孤儿院为残疾儿童、为孤儿服务,去募捐支援灾区等等。学生也在一次次的实践活动中加强了德育教育、形成了德育规范。中国的德育教育,耗时最多,收效最小,这已经引起了大家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我想这和我国德育教育目标太高、教育内容太偏、教育的形式太虚不无关系。所以,我们应该呼唤实实在在的德育教育,让德育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基石,成为学校教育的基石。2006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