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半截蜡烛》说课稿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3022107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半截蜡烛》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沪教版《半截蜡烛》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沪教版《半截蜡烛》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沪教版《半截蜡烛》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半截蜡烛》说课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沪教版半截蜡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半截蜡烛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课文,记叙了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故事。法国妇女伯诺德夫人和她的两个儿女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为了情报安全,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一次,前来搜查的德国军官点燃了蜡烛,在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和她的两个儿女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斗争。课文分成两部分:第 1、2 节简要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人物,写伯诺德夫人把情报巧妙地藏在半截蜡烛中,为故事的具体展开埋下伏笔,作了铺垫。第 3-7 节写伯诺德夫人和她的两个儿女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和德

2、国军官机智斗争,分成三个层次,第 3 节写伯诺德夫人取出油灯,吹熄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第 4、5 节写德军重新点燃蜡烛,杰克想借搬柴生火来取走蜡烛,却没有成功。第 6、7 节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关头,以上楼睡觉为由取走了蜡烛,终于保住了秘密情报。全文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因为课文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已经达到了入微的境界,特别是成功地运用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虽然花费笔墨不多,但简约而不简单,循一点,足可以窥见全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课文中有许多字词都是以往学生接触过的,极

3、少数新词可以由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来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这个自学能力,少数难以理解的词语可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品读课文来加以理解。作为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概括、表达、理解、感悟的能力,通过预习,能够全面了解文章内容,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已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清晰、明确、完整地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人物精神等。但大多数学生在第二学期要重点训练语言概括能力,进一步提高感悟文本的能力。在想象与说话练习中,需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根据文本材料、结合实际生活,展开合理的想象。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在于文本本身,或是过于简单,在说话质量上要把关。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要有更

4、高要求。这样,才会有助于学生从说到写,写出高质量的段落以至于文章。三、教学目标2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目标一:在阅读中复习巩固已学过的字词,读准字音,积累词语。五年级的教学虽然不以字词教学为重点,但基础教学还是需要夯实,教师需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学做针对性地指导。在学生独立自学的基础上把重心应在在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的理解上,为文本理解、感悟扫除学习障碍。特别是本课中的人名的读音:伯诺德夫人、杰奎琳。另外,本课中的“厄运、从容、摇曳”的字音、字形都要引导学生掌握。目标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的概括能力是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

5、上准确、精炼地把握住和表述出给定材料所含的主要信息,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之一。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教师在每堂课上进行扎实训练培养。因为大部分学生的概括会出现过于简单或过于烦琐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给予指导。目标三:品味文中的词句,知道“轻轻” “从容” “镇定”等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文章主要表现的是母子三人面对危机时的机智勇敢。半截蜡烛里藏有绝密情报,面对危机,母子三人机智、冷静、不动声色:伯诺德夫人“轻轻地把蜡烛吹熄” ,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 , “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 , “默默地坐着” ,小女儿杰奎琳“娇声”说她想“拿一盏灯上楼睡觉” ,并“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上

6、楼去。母子三人用自己的机智勇敢化险为夷,度过了危机。只有指导学生品读文中的词句,让学生体会重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才能更好地感悟文本对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得细致入微。目标四:学习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中,应当想法设法创设相应的情境,紧抓文本语言不放松,引导学生通过概括、想象、诵读等方式潜心会文,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急和严峻,更要感受他们一家三口的勇敢、智慧和强烈的爱国心。从而深入领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在启迪智慧的基础上陶冶情操,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凸显出来,最终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四、教学设计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

7、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 ,着力体现以下几点:(一)了解战争,抓住课题半截蜡烛,明确保护蜡烛的重要性对于战争的残酷血腥,五年级的学生在第一学期的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已经有所了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伤亡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武装战争,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进行必要的了解。这样的了解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了解的基础上,学生知道了德国纳粹的凶残,在当时的形势下,情报站必须3保密,所以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安危就扣人心弦了,学生一上来就也就自然而然明确了保护蜡烛的重要性,对文中母子三人竟能在这样的形势下机智勇敢地利用半截蜡烛来传递情报产生敬佩,同时,对文中母

8、子三人所处的险境也会深有体会,为最后感受母子三人机敏,勇敢奠定基础。(二)品读词句,抓住人物形象描写,感悟母子三人机智勇敢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最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本文语言精炼,情节紧张,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学习时,引导学生用心品读尤为重要。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去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然后通过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评价,促使学生进一步在读中潜心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思想产生共鸣。例如在引导学生品读伯诺德夫人的表现时,一连用了“为什么要“急忙”? “瞧”可以省略吗?为什么? 为什么要“轻轻地吹熄”?你读懂了什么? 在这么危急

9、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行动、说话时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谁来试着读一读?这一系列问题来一步步引导学生品读词句,感悟出人物的机智勇敢。(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说说写写,深入体会人物高尚品质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感悟文本,因此,利用“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好景不长,中尉又点燃了蜡烛。怎么办呢?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家想象一下,母子三人的心情怎么样?”这个问题来请学生说一说,体会当时紧张的气氛是非常有效的。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脑中也似乎在想着怎样才能“骗”过德军,不露声色地保护这半截蜡烛。学完第五节后,可以用教师的过渡来渲染气氛:“又一个计策失败了,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

10、,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因为只要(引读)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现在,时间(引读)一分一秒地过去,本来就只有(引读)半截蜡烛越烧越短了。在这紧张的状态下,伯诺德夫人似乎感到(引读)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对母子三人能够不怕危险,一次又一次地想办法保护半截蜡烛,并最终成功怎能不产生由衷的佩服呢?那么是什么激励着处于弱势的母子三人这样的言行举止呢?最后用“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这是一次扣人心弦的战斗,是什么使这一家人面对凶恶的敌人毫不畏惧,最终获得了胜利?”放在教学的最后,请学生交流并揭示主题“热爱祖国” ,本文的主旨就得到了突破。在总结课文后,请学生们再次说一说:面对这一家,你认为他们可以称为英雄吗?为什么?再请学生写一写:“面对自己所佩服的人,写下想对他们说的话。 ”通过一系列的说写训练,学生对文中人物的形象有了更深的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