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分殊思想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3012239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熹分殊思想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朱熹分殊思想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朱熹分殊思想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朱熹分殊思想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朱熹分殊思想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朱熹分殊思想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熹分殊思想研究(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朱熹“分殊”思想研究内容摘要:本文从朱熹哲学中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入手,研究了朱熹的理气论;从生成论、道德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分析了以“理气论”为基础的“分殊”思想;并将其与柏拉图“分有说”和亚里士多德“四因说”比较,对比中西哲学的不同;确立了“分殊”思想的性质和地位。在此基础上,本文还结合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世界性难题,探讨了朱熹“分殊论”哲学的现代价值。关键词: 朱熹 理气论 分殊论 现代价值朱熹(11301200) ,字元晦(一字仲晦) ,号晦庵(晦翁) ,别称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 ,出生于南剑州龙溪(今福建尤溪县) ,立业于建阳考亭(今福建省属) ,故后人又称其为考亭,称其学

2、派为“考亭学派”或“闽学” 。他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经学家之一,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我国继续孔孟之后儒学的代表性人物,他的思想学说系统之宏大,条理之缜密,前无古人,后稀来者。宋人说他“尊德性”与“道问学” ,明清学者论以“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 。在中国文化史上,他的学说与孔子前后辉映,成为影响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统治阶级思想最重要的理论。其生平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初登仕途,受学李侗。第二时期,设“社仓” ,主“经界” ,集道学之大成。第三时期,诏免侍讲, “道学”招禁。朱熹一生著述颇丰,为史上罕见,如:程氏遗书 、 近思录 、 论语集注 、 太极图说解 、 通书解

3、 、 伊洛渊源录 、 孟子集注 、大学章句 、 中庸章句 、 周易本义 、 易学启蒙 、 四书或问 、 韩文考异同等等。一、理气论哲学是人对其生活的“世界”的“观” “察” 。哲学和非哲学家共存于同一个世界,但哲学家心目中的世界与一般人心目中的“世界”不同,哲学家心目中的现实世界,是经过系统的“观”和“察”的。同一个世界,由于人们对其观察的方法和角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朱熹继承了中国哲学传统对世界的一般看法,以人为观察点,上有天,下有地,天地之间除了人以外,还有物。天、日、月、星辰是在外周环运转着的。地在中央不动。地之下和合地之周边皆是海水周流, “地浮水上与天接,天包水与地。 ”(朱子

4、语类卷七十四)“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搜出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只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 ”(朱子语类卷一) (一)万物构成的世界1有形的器世界朱熹承认这个世界是一个有“形”的世界,是“器”世界。朱熹所说的“器”的一个含义是指“有形”的人、物。“一物之中,其可见之形,即所谓器。”(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一)朱熹认为,凡是有形有象的都是“器”。“所谓物者,形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有形世界是器世界的一个内容。“天地之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皆形而下之器也

5、。”(朱子语类卷六十三)有形的器包括人的生命和人的行为。天地间存在的万事万物有没有什么差别性和等级性呢?如果有差别性和共同性,那么原因又何在呢?22有形世界万物之差异朱熹承认有形世界是有差别的,万物异体,“人与物不得不异”。(延平答问)犬、牛、人的形气是有差异的。“自一气而言之,则人物皆受是气而生;自精粗而言,则人得其气之正且通者,物得其气之偏且塞者。惟人得其正,故理通而无所塞;物得其偏,故理塞而无所知。且如人头圆象天,足方象地。平正端直,以其受天地之正气,所以识道理,有知识。物受天地之偏气,所以禽兽横生,草木头生向下,尾反向上。物之间有知者,不过只通得一路,如鸟之知孝,獭之知祭,犬但能守御,

6、牛但能耕而已。人则无不知,无不能,人之所以与物异者,所争者此耳。 ”(朱子语类卷四)朱熹的这段话比较好地说明了事物的差异性及其产生的原因。有形事物的差异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形体之差异。如人头象天,足方象地,禽兽横生,草木头生向下,尾反向上。 “惟人得其正” , “物得其偏” 。 (朱子语类卷四)(2)道德能力之不同。如鸟知孝,獭知祭,犬能守御,牛能耕。人之理能通,物之理塞。 “如虎狼之父子,蚁蜂之君臣,豺獭之报本,雎鸠之有别。 ”(朱子语类卷四)(3)认知能力之不同。如物偶尔有知的能力的,不过是只通得一路而已。人泽无不知,无不能。在朱熹看来,人兽有血气知觉;草木无血气知觉,但有生气;枯槁

7、之物无生意。“动物有血气,故能知。植物虽不可言知,然一般生意亦可默见。若戕贼之,便枯悴不复悦怿,亦似有知者。尝不见一般花树,朝日照耀时,欣欣向荣。有这生意,皮包不住,自迸出来。若枯枝老叶,便觉憔悴,盖气行已过也。”(朱子语类卷四)这段文字不仅揭示了有形事物的不同,还给出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气的精粗的不同。气的精粗不同导致了认知能力的不同,认知能力的不同又直接决定了道德能力的不同。(二)“气”与万物之差异万物是有差别的,其中人和动物植物就有很大的不同,人与人之间也有差别,同一个种类的事物之间也有差别。万物的差别是怎样产生的呢?万物是如何产生的呢?在朱熹看来,是“气”,“气”作为造化

8、的工具,产生万物和导致万物之间存在差别。1造化者:气朱熹认为,气是形而下的,不是形而上的,如果以阴阳为形而上,是不懂得道器之分的结果。“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他所说的气就是阴阳, “天地之间,一气而已,分而为二,则为阴阳。 ”(易学启蒙 )天下万物万化都是出于阴阳之气。 “一元之气,运转流通,略无停间,只是生出许多万物而已。 ”(朱子语类卷一) “阴阳虽是两个字,然却是一气之消息,一进一退,一消一长。进处便是阳,退处便是阴;长处便是阳,消处便是阴。只是这一气之消长,做出古今天地间无限事来。 ”(朱子语类卷七十四) 阴阳是造化之本,阴阳二气的始终盛衰是造化者

9、。可见,朱子认为“气”是形而下的范畴。但朱熹哲学中的“气”与一般意义上的形而下的器物又是不同的。 “气”是产生形下世界中的其他物事的材料。 “五行阴阳七者混合,便是生物的材料。 ”(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气”还是生成万物的种子:“天地间人物草木禽兽,其生莫不有种,定不会无种子白地生出一个物事。这个都是气。 ”(朱子语类卷一)形而下的“气”与其它物事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还是形下世界中“万物”之差别的来源。 “气是那初禀的,质是成这模样了底只是一个阴阳五行之气,滚在天地中,精英者为人,渣滓者为物,精英之中又精英者为圣为贤,精英中粗渣者为愚为不肖。 ”(朱子语类卷十四)2气与万物认知能力之差异3

10、气是万物的认知能力差别的来源。“故上知生知之资,是气清明纯粹而无一毫昏浊,所以生知安行,不待学而能,如尧舜是也;其次则亚于生知,必学而后知,必行而后至;又其次者,资察既偏,又有所蔽,须是痛加工夫,人一已百,人十已千,然后方能及亚于生知者,及进而不已,则成功一也。 ”(朱子语类卷四)3气与万物道德能力之差异由于“气”有阴阳、清浊之分,从而就有了善恶之别。朱熹认为,虽然人和物都是气聚而成形的,但两者却有性质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禀气”的“正偏” 、 “清浊” 、“通塞”不同所造成的。他不仅用“禀气”之“正偏” 、 “清浊” 、 “通塞”来解释人和动植物之间的区别,并进而把“禀气”说推广到社

11、会领域,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多种差异如:善恶、知识才能、富贵贫贱、福厚福薄、性格等,均是因为其“察受”的“气”不同而造成的。“人之性皆善,然而有生下来善底,有生下来便恶底,此是气察不同。 ”(朱子语类卷四)“察气之清者为圣为贤,案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 ” (朱子语类卷四)“察得气厚者则福厚,气薄者则福薄,察得气之华美者则富盛,衰飒者则卑贱。 ”(朱子语类卷四)“如察得木气多,便温厚慈祥。 ”(朱子语类卷二十四)“察得金气多,则少慈样。 ”(朱子语类卷五十九)“有得木气重者,则恻隐之心常多,而羞恶、辞逊、是非之心为其所塞而不发;有得金气重者,则羞恶之心常多,而侧隐、辞逊、是非之心为其所塞而不发。 ”

12、(朱子语类卷四)朱熹将这些差异都归之为“气”的不同、先天而定,从而使得他的“禀气”说披上了浓厚的宿命论色彩。(三)理1“不会造作”的理气虽然是造化万物的,但在根本的逻辑地位来看,气只不过是生物之具而已。因为,气之所以能够造化万物,根本的还在于气本身是一个始终盛衰,是一个流行。这个流行本身就是理。离了消息、进退、消长气如何能够造化万物呢?这个消息、进退、消长的理才是主宰,才是生物之本。 “气”生物的这种特殊性来源于朱熹哲学体系建构的需要,来源于作为世界本原的“理”自身的特性。他说:“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底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气则能酝酿凝聚生物也”(朱子语类卷一)朱熹看到了自己哲学中所固有

13、的缺陷,即:作为只能在理性中把握的“实”而不“有” 、“无”而不“空” 、不变不动的精神性的本体,它是何以可能成为现实的万物的本原的。出于其以精神性的“理”作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建构的要求,他不得不引入了“气”这样一个生气勃勃的、能“凝聚” “造作”的形而下的物质来作为“理”与“物”的桥梁,从而实现和完成他自己哲学体系的逻辑建构。朱熹虽然给予了“气”很高的规定,但最终是为了隆重地推出“理” 。朱熹说过:“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 ”(朱子语类卷一)“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附着。 ”(朱子语类卷一)“无那气质,则此理无安顿处。 ”(朱子语类卷七十四)正是由于“理”的“不会造作” 、 “无形迹” 、

14、 “无计度” 、 “无情意”的特征,虽然它本身包含了一切物事的“理” ,他却无法生出形而下的世界。从构成论的角度来讲, “理”必须“搭挂” 、 “附着”于“气”中才能“安顿” 。 “理”为体,“气”为用,二者不可分离。4可以说, “气”连接了朱熹哲学中形而上的世界和有形万物的世界,并实现了“理”化生万物的本体功能。 “气”的最根本特性就在于它能“凝聚生物” 。2理:“所以然之故”朱熹哲学的核心是“理”,“理”是其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理具有在物之先的特征,理可以不受万物影响而具有独立性:“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朱子语类卷一

15、)“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有父子之理”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 ”(朱子语类卷一)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朱熹是将“理”看作先于万物且在万物之上的绝对的不生不灭的。理的特征即是它“实”而不“有” , “无”而不“空” ,它是“无情意” 、 “无计度” 、 “无造作” 、 “无形迹”的本体。“理”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指各种现象、物事的“所以然之故”和“所当然之则” ,或者说是一种“必当如此” 。 “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 。(大学或问卷一)“天下万物当然之则便是理。 ” (朱子语类卷一百一

16、十七)从现代哲学观点来解析“所以然之故”说明“理”具有本体或者本原的含义。朱熹分析的“所当然之则”则包含了认识论和道德论两个问题。3理:“所当然之则”作为道德论话题的“理”是仁义礼智。 “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是天地万物至善至好的表德。 ”(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其中(太极)含具万理,而纲领之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义礼智。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在朱熹看来,社会道德意识和个人的道德品性也是由作为万物主宰而先于万物存在的“理”所决定和赋予的。他说:“这个理在天地之间只是善,无有不善者。生物得来,方始名曰性。只是这理,在天则曰明命,在人则曰性。 ”(朱子语类卷五)由此,朱熹认为, “天理”不仅决定了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观念、道德准则的主要内容,而且赋予每一社会成员一普遍善良的本性。理从认知能力表现来说,是天地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