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第五期(下)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297849 上传时间:2017-08-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生不息”第五期(下)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生生不息”第五期(下)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生生不息”第五期(下)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生生不息”第五期(下)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生生不息”第五期(下)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生不息”第五期(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生不息”第五期(下)(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编: 刘恩山 朱正威责编: 王 薇 林 静 编委: 刘恩山 朱正威 王 薇 林 静 王健 霍 静张颖之 李辛陶 张春雷 李明玉 刘晟 乔萌萌精彩作业 简报集萃 学员心声专题 5 作业从下列两项作业中自选一项完成。作业 1:如果你运用“ 讲授演示”教学方法执教 “DNA 的分子结构”这节课,请谈谈你的教学将如何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2009 普通高中生物学科课改实验省普通高中生物学科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课程简报教师远程培训课程简报生生 生生 不不 息息第五期(下)第五期(下)本期导读精彩作业作业 2:教学方法的采用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根据你对“讲授演示”教学方法的理解,请在课程标准“1.3

2、 细胞代谢”的内容中,选取一个你认为最适于“讲授演示”教学方法的教学内容,并简要说明教学思路。1. 如果你运用“讲授演示”教学方法执教“DNA 的分子结构”这节课,请谈谈你的教学将如何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作者: 李萍 (高中生物 云南版纳生物一班 ) 全文详见 http:/ 0 至 9 这十位数字组成的电话号码和身份证号码的多样性和特异性,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 DNA 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理解,对于今后解决 DNA 中碱基种类和数量关系会有更多的体会,以及明白遇难者鉴定和亲子鉴定的理论依据,使学生体会本节知识可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也就是知识的价值所在,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更加有信心学好这门科

3、学。 林静老师点评:李萍老师以 0 至 9 这十位数字在我们生活中的电话号码以及身份号码中的编排使用,来比拟脱氧核糖核苷酸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的多样性和特异性,能促进学生理解数量一定的碱基通过组合排列,能产生各种不同的 DNA,从而使学生在分子结构的水平上理解 DNA 如何携带了遗传信息,知道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 2. 专题五作业谈谈“DNA 的分子结构”与实际相联系的设想作者: 张海燕 (高中生物 河北承德生物二班) 全文详见链接 http:/ 1、模型引入,开门见山。本课开始图片“ 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的 DNA 雕塑 ”中 DNA 的结构很抽象,学生肯定有兴趣想知道DNA 分子的结构到底是什

4、么样的,由此契机上课时直接先给学生出示 DNA 分子立体结构模型,由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创造主动学习的氛围。2、模型演示,讲解新知。通过对模型的各部分构件的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DNA 分子的平面和空间结构,还可以把 DNA 的分子结构的知识与麻花、火车轨道、旋转的楼梯联系起来。DNA 的平面结构就非常像梯子,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了梯子的扶手,碱基间的氢键就是梯子的踏板。而旋转的楼梯两边的扶手就像 DNA的基本骨架,踏板是连接两个骨架的碱基,不管旋转到什么地方,两边的扶手始终是平行的。这就像 DNA 的空间结构。3、制作模型,强化特点。要求学生利用模型材料尝试着制作一个 DNA

5、模型,并分小组思考讨论 DNA 分子的结构特点。4、联系实际,理解应用。多媒体展示 FLASH 动画、印度洋海啸中遇难者和萨达姆的身份确定等内容,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理解学习 DNA 分子结构,掌握结构特点的实际意义。 王薇老师点评:张海燕老师对于这节课的设想有 4 个环节,层层深入,逐级递进。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引出我们平时肉眼见不到的微观物质,产生深入了解的欲望;利用模型进行演示,讲授 DNA 的分子结构,便于学生理解构成DNA 的各种成分的排列。第三个环节,让学生利用教师给出的材料,制作 DNA 模型,这是强化和巩固的过程,也是反馈的过程,体现了师生的双

6、向互动。教师可以从学生制作过程和作品中发现问题,进一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讲授。学生根据模型讨论 DNA 分子的结构特点,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后面的联系实际和应用环节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DNA 与我们生活的现实意义,并真正掌握 DNA 分子的结构特点。总之,这节课的设想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值得认真尝试。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有必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如讲授时的语言在形象化的同时,要力求科学准确;学生制作模型之前的知识铺垫和材料准备要精心设计;制作之后的讨论和评价要引导到位,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3.专题五作业“DNA 分子结构”教学片段设计作者:刘宏光 (高中生物 河北承德生物三班 ) http:/ 本

7、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微观,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化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 2. 引入本节课程之前,一定要引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所熟悉的或已知的物体,事物现象,为过渡到 DNA 的分子结构埋下伏笔。3. 让学生事先准备制作模型的材料用具,当讲完 DNA 分子结构时,在课堂上亲自制作 DNA 双螺旋模型。亲自体会“遗传物质”的美感,从内涵上深刻理解生命的伟大!三、本节课程的引入片段设计1. 同学们,我们都来自农村,记得小时候父母亲“编筐”的情景吗?用来编筐的“荆条、柳条”事先怎样处理的?(出示数根荆条或柳条)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演示:把荆条或柳条的两端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上劲儿”。2. 秋收的时候,

8、父母亲要准备“口袋绳”,他们是怎样用手把“麻坯”合成绳子的?(出示数根绳坯儿分发给学生)师生共同演示合成绳子的过程。3. 自从有了全民健身器材后,你们玩过“儿童旋转滑梯”吗?还记得滑梯的构造和走势吗?4. 见过设计成旋转走势的楼梯吗?回忆并描述一下楼梯的走势情况(学生可以用手势描述)。通过以上生活中的例子抓住学生的兴趣,趁着高度的热情,引入课题。四、课程讲授演示过程1. 用事先准备好的铁丝、曲别针,脱氧核苷酸纸片等进行演示,从教材的平面结构开始剖析“组成零件”,一边出示手中的模型一边讲解其特点,学生也一同动手制作,然后观察多媒体课件动画“零件”特点以及组装形式,按照教材平面图进行整体安装。特别

9、强调:实际存在的 DNA 不是这样平面结构的!在讲述演示的过程中按照演示步骤将 DNA 的结构特点关键词一一书写在黑板上。2. 将制作好的 DNA 平面结构模型按照 “合成绳子”的方法“反向平行用力”,让同学们观察此时的模型,可以类比成什么呢?(学生仔细观察,开始类比,与引入时的旋转楼梯相似)强调立体结构“双螺旋”特点。3. 将 DNA 的平面结构和双螺旋结构模型在同一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看结果。学生根据结果分析两种模型的“结实”程度,对比结构的稳定性,提出自己的看法,为什么会这样?从双螺旋楼梯设计到 DNA双螺旋结构引发学生的讨论,体会生命物质的伟大, 五、结束语对于以上设计,在站在农村学生

10、生活的角度来举例,学生乐于接受,可以达到实现预期的效果。请专家老师评议指导,期待着真正走进课堂时效果会更好!林静老师点评:从刘老师设计的教学片段来看,刘老师将 DNA 分子结构的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还能促进学生的理解。刘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设计的教学过程细致有序,确实能较好地达成学生对“DNA 分子结构呈双螺旋”这一点的理解。以高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能持续激发他们求知欲望的更多的是内在学习动机。教学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作为学生认知加工的材料,能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达成有效学习。成功的学习能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从而有利于学生维

11、持内在学习动机。如果教学中,还能将 DNA 分子结构与学生自身的生活或学习产生意义联系,则更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需求,内在学习动机就会更强烈。另外,相信刘老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会以这样的教学思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 DNA 分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解。 4.专题五结合学生实际设计课堂教学作者: 汪磊 (高中生物 云南玉溪生物二班 ) http:/ 通过认真观看了专题五中张斌老师关于DNA 的分子结构的教学片段后,自己也对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本节教学内容有了新的想法: 1.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堂。展示成都公交车自燃事件相关图片。2009 年 6 月 5 日上午 8 时许,成都市

12、 9 路公交车在川陕立交桥处发生自燃。在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中,初步核实有 20 多人遇难,事件发生之后,遇难者遗体已经面目全非,怎么样在尽短的时间内,把这些尸体(的身份 )鉴定出来?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学生回答:进行 DNA 的鉴定。2. 回忆已有相关知识:核酸的基本单位,多媒体展示 4 种脱氧核苷酸的化学结构模型。3. 展示关于 DNA 的发现及结构的研究背景,引出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4. 学生制作模型:圆形硬纸片代表磷酸基团,五边形代表脱氧核糖,四种颜色的长方形代表四种碱基,其中,略长些的代表嘌呤,短的代表嘧啶;可以用双面胶模拟化学键,请同学们将这些小分子连接起来,制作出四种不同的脱

13、氧核苷酸模型。在这些已知信息的基础上,看能不能来构建一个螺旋形结构。每一个小组同学可以讨论和商量,相互协作,来完成这个构建。5. 学生发言,提出制作过程中的问题,总结:一是为什么是两链,如何螺旋?二是两条链又是怎么样连接在一起的呢?三是碱基之间又是怎么配对呢?保证螺旋结构的直径不发生变化?6. 总结知识:同学拿着制作好的螺旋结构,把 DNA 分子结构模型的特点总结出来,倾听并给予评价,最后幻灯片展示结构的主要特点,并逐一讲解,给予细化,并强调碱基互补配对原则。7.课后探究:结合开头成都公交车自燃事件,思考被烧得面目全非的遇难者其亲人认领的时候,怎么办呢?为什么还要做活着的亲人的 DNA 检测?

14、为什么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之间会有相似之处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去思考查阅资料,下节课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林静老师点评:汪磊老师与大家分享的是一份“DNA 分子结构”的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清晰,教学环节有序。在体现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方面,主要是教学伊始的问题情境设置,隐含的问题是为什么不同人的 DNA 不相同,DNA 能作为一个人的身份凭证。在随后的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已有知识,以发现 DNA 结构的科学史为背景引出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进而让学生通过制作模型来理解,之后又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进一步提升对双螺旋结构的理解。课的最后是延续上课伊始的问题情境,再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汪老师创

15、设的问题情境引向的是 DNA 具有遗传信息这一功能,要解答这一问题,则在后续的学习中始终要将结构如何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进行剖析和理解。从汪磊老师这样一份教学设计之中,引发我们思考的,这也可能是目前许多课堂教学中值得我们反思的一面:课堂伊始创设的问题情境在整堂新授课中能起什么作用?如何将后续的学习与该问题情境发生逻辑联系,使得问题情境的创设对所学内容是有意义的?在汪老师的设计中,最后提出的这些问题能否在新课的伊始就提出?希望大家一起来探讨! 5. 专题五作业细胞呼吸的教学设计作者:黄雪梅 (高中生物 云南昭通生物二班 ) http:/ 细胞呼吸教学思路:1细胞呼吸的概念 引入新课: 在自然界中所有生物要完成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 ATP。如果能量供应一旦停止,生命都将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