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2978150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山西省交城中学孟成 自然界没有风风雨雨,大地就不会春华秋实- 1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一、发展演变 (一)夏、商、西周时期:选官制度处于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主要为“世卿世禄制”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代替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它以家庭血缘关系为标准来确定攻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确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宗法制度是这一政治准则的支撑与基石。世官制下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经国学教育,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可上任,并且世代享有采邑与封地。当时贵族垄断了教育文化与学术,称之为“学在官府” 。世官制的建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是历史

2、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二)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前 475 年) ,选贤任能成为流行风尚。对世卿世禄制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但并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用人新制度。(三)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前 221 年) ,在官吏选拔上广泛推行军功制与养士制。战国时期各国相继进行变法,先后确立了封建制。尤其是商鞅变法,在选官方面施行“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沉重地打击了宗法贵族的势力。 “士”在战国时期已成为政治上具有大影响和作用的社会群体,是当时新型官员的主要来源。军功制和养士制的推行,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四)秦朝(公元前 221前 206 年):商鞅变法规定

3、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秦统一后,在全国各地推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统治政策,军功地主与法家人物成为了主要的官僚来源,酿成了秦代苛酷的政治风格,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二世而亡。(五)两汉时期(公元前 202220 年):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主要为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制度就是根据国家的需要,由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和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能够担任官职的人。它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员的最主要途径。察举的内容有孝廉、秀才和贤良方正、贤良文学两大类科目,其中以孝廉为最多。察举制为一种自下而上的举荐方式会造成用人

4、权的下移,而且它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东汉中期以后,随着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用人大权被宦官和豪强地主所把持,致使“门生故吏遍天下” ,形成了私人势力集团,并且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腐朽局面。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山西省交城中学孟成 自然界没有风风雨雨,大地就不会春华秋实- 2 -2 征辟是一种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聘主要是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之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它是汉代最尊荣的仕途,被征者来去自由,大都待以宾礼。汉代多以“公车”征聘人才。辟除

5、则是由高级官员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六)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 年):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公元 220 年曹丕称帝以后,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创立了“九品官人法” 。它规定由著姓世族担任地方州郡的品评官,州为大中正官,郡为中正官。由他们来担任对人才的评定,并将人才分为三等九品,依次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九品中正制在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与才能并重。但发展到西晋,主要看门第和家世。世家大族操纵了用人大权,以致出现“上品元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情形。从此,九品中正制成为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培养私家势力,维系

6、政治特权的工具。它的推行大大削弱了中央集权,造成魏晋南北朝皇权的衰弱。南北朝后期,随着门阀政治的衰落,这一制度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七)隋唐至明清时期(5811905 年): 科举制度盛行的时代。1、科举制的形成、发展与完善。 隋代科举制的初创与形成时期。A.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 年)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B.隋炀帝时期,始建进士科,用诗赋、试策进行考试,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唐代科举制的进一步完善时期。A.唐代的学校教育分为官学与私学俩个系统,其中以官学为主。中央官学主要是“六学二馆” 。 “六学”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与算学,它们隶属于国子监。

7、国子监中设置博士、助教,以教授生徒。二馆指弘文馆和崇文馆。弘文馆隶属门下省,崇文馆隶属东宫,各置学士以教授生徒。地方官学由京都学、都督府学、州学、县学、市镇学、里学组成。官学外,唐政府还允许许百姓设立私学。所以唐代学校教育在组织体系、科目设置、学校管理方面都比较健全。唐太宗时期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俩科为主。B.唐代的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为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叫制科。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以明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山西省交城中学孟成 自然界没有风风雨雨,大地就不会春华秋实- 3 -经与进士两科最为重要。进士

8、科的考试内容以诗赋为主,明经科以帖经、墨义为主。当时社会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可见进士科录取的严格。武则天时期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繁荣。向学与读书成为社会风尚。唐代诗歌与文学的发展繁荣与科举制有直接的联系,但科举考试本质上还是为封建国家服务的。 宋代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与改革时期。A.宋代的学校教育:宋代在中央设有中央官学,在地方有州学与县学。宋代

9、教育行政最高机构为国子监。国子学、四门学、太学、武学、律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皆隶属国子监管辖。地方上,宋沿唐制,州有州学,县有县学,皆为官立。宋代还开设有书院。它分为官立和私立两种。它是学者们择山林僻静处而创办的书院或精舍,最有著名的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与嵩阳书院。南宋书院更加繁荣,与理学的发展有关。B.科举方面,首先录取的名额大大增加;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分为州试,省试和殿试三级。三年一次科考,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简化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考试过程中实行锁院、糊名与誊录制度,防止徇私舞弊。宋代对科举

10、考试的一系列改革,使科举制在形式上更加完善,更加规范,推进了科举制的繁荣与发展,并且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大大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考试中的作用。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乃至一般平民敞开了大门,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也造成宋代的“冗官、冗费”的问题。 明清科举制的鼎盛与衰亡时期。A.科举制度与学校制度紧密结合。明清以后,非由学校出身者则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进学校成为科举的必由之路。当时学校分为国家和地方两类。国家的学校称国子监,为全国最高学府,学生统称监生。地方的学校有府、州、县学。B.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在八月,故又称为“秋闱” ,由

11、各省主持,在各省的贡院举行。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俗称“解元”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考试在春季二月,又称“春闱” ,考中的称贡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山西省交城中学孟成 自然界没有风风雨雨,大地就不会春华秋实- 4 -士,第一名为会元。最后是殿试,它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内容主要考策问。它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是三月初一。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生,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进士榜用黄纸书写,也称金榜。C.考试形式为八股文,规定必须在儒家四书五经中出题,必须引用程朱理学观点“代贤立言” ,不能发挥自己的见解。格式分

12、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固定的八个部分,非常刻板。D.1905 年,清汉府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度。2、对科举制的认识与评价 积极作用第一,科举制使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由世家大族(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打破了豪门士族把持政权的局面,同时吸收了不少寒族进入政权,为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扩大了统治的基础,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繁荣。第二,“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科举考试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对社会风尚起了有益的导向与推动作用,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与刻苦勤奋的读书氛围,推动了教育事业与社会文化的发展繁荣

13、。在科举时代,读书、及第与做官成为了读书人的追求,以致社会流传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俗语,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第三,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价值与理念。第四,中国的科举制度不仅东传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而且对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产生过重要影响,这是我国对世界文明一大贡献。 消极影响第一,科举制在明清时期主要表现为标准化、格式化的“八股取士”,这种形式主义的考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读书人独立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学术的进步,并造成了国民的愚昧。第二,科举制考试内容只准局限于儒家经典范围之内,内容的偏狭对社会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儒学基本成了读书人所掌握

14、的唯一学问,使得人们不再去重视儒学之外的一切经世致用的实学,皓首穷经于脱离实际的“程朱理学”与“乾嘉考据学”,不仅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而且严重妨碍了近代自然科学与人文主义思想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山西省交城中学孟成 自然界没有风风雨雨,大地就不会春华秋实- 5 -的发展。第三,科举制牢固地控制了读书人的思想,使他们将科举看成了读书唯一的目的,看成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所在,在科举制下完全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意志与人格,成为统治者培养的忠实奴仆,科举制也成为了封建君主加强专制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第四,在科举制下,社会上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价值取向。它使读书带上了非常强的功利性。知识的价值、读书目的都在于做官,严重毒化了人们的思想,对普通人的社会心理与价值取向造成了十分有害的影响,使人们对做官以外的一切实业统统视为末流,不予重视,从而严重影响了社会进步与生产的发展。第五,科举制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第六,科举制也造成了许多的家庭悲剧与官场腐败。总之,科举制的消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