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论文:拨动情感之弦,奏响体验之乐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2972460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品德论文:拨动情感之弦,奏响体验之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品德论文:拨动情感之弦,奏响体验之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品德论文:拨动情感之弦,奏响体验之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品德论文:拨动情感之弦,奏响体验之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品德论文:拨动情感之弦,奏响体验之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品德论文:拨动情感之弦,奏响体验之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论文:拨动情感之弦,奏响体验之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拨动情感之弦 奏响体验之乐【内容摘要】体验的德育价值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高度认可,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促进人的发展。纵观我们当前的品德 课堂体验教学活动,喜少 忧 多,教师倾力地“做课”和“ 演课”,媒体独占鳌头,活动泛滥成灾,情境创设脱离学生生活,让品德教学体验活动变得扑朔迷离,轰轰烈烈,可实际上学生却情 动不起来, 乐不起来。针对体验式品德教学的现存问题,提出媒体运用求精,入境还原体验 ,悟象生情,教学活动求度,潜心亲历体验,品悟 生情,情境创设求实,链接生活体验,植入生情教学策略,试图实现品德体验教学的“美丽转身”,让品德课堂体验趣味横生,从而促进学生各种基本素 质的协调、和

2、谐发 展。【关键词】悟象生情 品悟生情 植入生情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2011 年版)中指出: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 学会热爱生活, 创造生活。同样地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随着新版课标的进一步实施,体验教学得到空前的重视,犹如雨后春笋。教师们大展身手,或紧密联系生活,或创设情境,或开展各种活动,将体验贯穿于日常教学中,旨在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与体验过程中让每个学生获得的真实感受,感染自己、打动自己,并将这种内心体验转化为形成认识,教育自己,形成能

3、力的原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情感易于激发,他们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的参与,其认识世界会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情感越浓,其认知越深入。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身份的教师,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时时拨动学生的心弦,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反复将学生引向情感体验的高潮,并以此促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纵观我们当前的品德课堂体验教学活动,喜少忧多,教师倾力地“做课”和“演课”,让品德教学体验活动变得扑朔迷离,轰轰烈烈,可实际上学生却情动不起来,乐不起来。仔细审视当前品德课堂教学存在的“伪体验”现象,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现象点击:浮光掠影伪体验,缺少情感共鸣1、

4、媒体独占鳌头云深不知处,导致情感“淡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的声感、形感、动感优势,建构一种更加适合道德教育的学习环境,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注入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生动的体验中加深对品德原理、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更积极地去认识生活、了解社会、明辨是非,提高品德素养,塑造美好心灵,陶冶情操,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时下,媒体资源出现过于“火热”。有些教师竭力地开发资源,让课堂出现了媒体资源“满堂飞”的现象,或浮于表面,或过于繁琐,或良莠不分,品德课成了图片展示课、音像欣赏课、资料堆积课,学生懵懵懂懂,被华丽虚幻的资料扰得眼花缭乱,课堂教学黯然失色,失去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

5、2了品德教学的本位目标。多媒体的过分依赖使教师只是将自己的任务定格在课件的演示和解说上,而学生更多只是关注屏幕上的内容,师生之间的交流明显减少。如在教学李奶奶身上的伤痕时候,学生了解了故事后,师播放了战争中中国人受到创伤的大量媒体资料,然后叫学生 谈收获。师: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生:日本人真是太坏了!生:日本人真残忍!生:李奶奶一定很痛,我恨日本人,我要杀了他们。众生笑。师:同学们,所以落后就要被挨打。我们要振兴中华。以上案例,看上去学生似乎情感非常激动,激发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细细品读,思量教学目标,品德教学绝不是去激发仇恨,然后挑起战争。这样的教学,忽略了孩子们情感、价值观、心理活动

6、的变化。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采用播放媒体资料取代了学生发自内心、积极主动的感触与领悟。体验具有情感性,媒体资料替代不了学生们的情感体验。此时,从师生间浅浅的交流中可以感知学生仍然以“旁观者”和“第三人”的身份站在道德场外,而不是以“当事人”的身份站在道德场内。历史题材的品德教学不应该仅仅是高调地告诉学生要热爱祖国、振兴中华。2、活动泛滥成灾沉醉忘归路,导致情感“失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培养。因此,活动是品德课堂体验教学的主要形态。适当的活动可以引

7、发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道德体验。学生在主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能够触及心灵世界,真正有所感悟,个体的道德情感也得到了升华,在道德养成过程中体会着追寻成功的幸福感。但目前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活动安排的越多、越丰富一定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特别是一些“展示课”上,往往能翻新活动的形式,搞出一个个新鲜的花样来。但是在泛泛而谈、热热闹闹的背后,我们只能感到品德教育犹如蜻蜓点水。如在教学热闹非凡的市场一课时,活 动正在频频进行着。活动一:带上头饰,模拟原始人来 进行购物。活动二:看国外市场的图片。活动三:听导游介绍到泰国购物的要点。活动四:模拟购物,评选最聪明的 经销商,最精明的消 费者

8、。活动五:替小刚同学设计一个购物计划此课活动繁多,活动一和活动四相互交叉、重叠,耗费不少宝贵时间,活动三停滞在肤浅的表面,毫无一点意义,过犹不及。在热热闹闹的一系列活动过后,学生都没有明白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活动的过多安排、情境的过快变化都会使教学节奏不稳定,显得有点杂乱无章。学生看似在各种活动的参与中不亦乐乎,实则不然,最后留给学生的是虚渺的东西,学生收效甚微。从上述案例中可以明显看出,现行小学德育中过于注重体验实践活动的安排,而忽略了个体的心理感受。那么体验就会失去其本来的意义。33、情境远离生活曲高弦难和,导致情感架空体验式德育注重情境的创设。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为他们提供与实际

9、生活紧密联系的场景,重视在活动过程中启迪和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生活经验,对心路历程进行反思、理解、感悟,用心体验生活中的现象,找寻自我价值,培养坚定的意志,刻苦钻研的精神。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真实的生活背景是学生情感的沃土,只有从实际出来,才能引发有意义的学习。可是,有些教师创设情境时不关注学生,脱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不能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活动。因此,课堂上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过程也只是凭空想象,回答更是“纸上谈兵” ,教学目标也就成为了“空中楼阁” 。如在教学法律,生命的保护伞 一课时,教 师发现未成年人保 护法是条文式法律,语言简洁炼,学生能读却难懂,更无法运用。在

10、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共未成年人保护法后:师布置情境任务:同学们,我 们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当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课文中的扫描镜的一个案例,并进行演练)学生表演: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情景的内容来选择角色进行角色扮演。部分学生表演情境不到位。仔细分析这个案例可以发现,由于教育者在创设情境时没有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而是让学生从课本上自由选择情境进行表演。由于表演不到位,使得情境完全的不真实,惹得旁观者嘻嘻哈哈,完全是看戏的心态,导致情感架空,收效甚微。在小学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遵循讲究实效,并且都能紧密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相联系的情境

11、,还要能够针对学生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状况作出有针对性和有主题的创设情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从以往积累的生活经验、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去观察、挖掘有助于自身道德意识全面提高的实际存在。对策探寻;入木三分真体验,引起情感共鸣“感人心者,莫先于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的、苍白的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 。情感,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催化剂” 。作为一个品德老师,要重视学生内心情感和独特感受,要把学生看作是有思想的主体,而不应该只是一个知识的容器。在体验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信息,让学生广泛地接触了这些情感资源。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 , 课到深处“

12、情”自浓,学生从大量的体验活动中,开阔了视野,触动了内心,提升了情感。有情感有共鸣,体验才是“润物无声”的教育。1、媒体运用求精入境还原体验,悟象生情品德课程中教学中,需要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纽带,精选教学资源,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实现品德与媒体的“亲密接触” 。在媒体资源的运用中,教师要理顺取与舍的关系,依托教学目标,量体裁衣,精选优质、典型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价值取向,不能为了追求“震撼完美”的效果,去选择那些如烟花般华丽却虚幻的资源。资源取舍用必须科学合理,我们不但要有效开发,还要精选巧用,加强谈话感悟,通过“品形象”悟出“象外之象”,触象生情,使品德教学锦上添花。针对现象一

13、,另外一位老师教学 李奶奶身上的伤痕,在理解了“ 日本侵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 难” 的凝重的故事后没有戛然而止。接着老 师出示了现代4中国和日本的“进出口” 数据,形象、具体的数字,让学生体会到了我国经济相对日本的落后。老师顺势而导,引发学生思考,21 世纪的小学生,面对这样的一段历史,应该怎么做?此时,学生的发言非常积极,他们从自身出 发,提出了努力学 习,掌握本领,长大后建设祖国的各种愿望。最后,老师出示了一首小诗,用深情的朗诵告诉学生缅怀历史,并不是让我们去仇恨日本,而是去反思过去,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们应该做的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这八个大

14、字,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文字,更不是学生喊出来的响亮口号,那是学生在明白了自己该做些什么来谱写祖国新篇章之后得出的至理名言。口号不再空洞,行动将会是中华儿女最响亮的答案!遥远的历史和真实的生活在一瞬间连接,学生内化了历史,懂得了以古鉴今,强化了学生的和平意识和关心国家大事从小事做起的 优秀品德,实现精神的升华。由于时空造成的视界差异和人生情境、社会阅历所限,学生对媒体中所描写的情境和生活往往生疏,难以进入其中的意境或深刻体会蕴含的情思哲理。这就需要教师循循善诱,在景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桥。此则案例,当孩子了解了故事后,教师采用一组形象、具体的进出口数据,让学生体会到了我国经济相对日本的落后。学生情

15、感得到切实触动,之后才会发自内心地接受。因此,在媒体运用时要加强对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视,只有引导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才能有效促进个体对已有道德认知的内化,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因此,在媒体运用中注重入境还原,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价值与责任,获得生命知识,激发道德情感,促进人格健全和生命发展,使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2、教学活动求度潜心亲历体验,品悟生情在品德课堂上我们要针对不同课型、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特点设计多种多样的品德课活动形式,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培养良好的品德。教师创设的活动,不

16、应求多,而应考虑到活动中的思维成分,带给孩子理智的挑战、认知的冲突,做到有的放矢,适中适度。体验需要个体的亲历,但是这种亲历不仅仅指实践上的身体力行,还包括心理的感受与体悟。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活动开始前,明确提出活动的目标、要求。让学生在参与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目的性、和方向性。这样的话,学生才会把所见所闻所感和自己已有经验有意无意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地进步。针对现象二,有位老师执教热闹 非凡的市场,就只 设计了一个 购物体验活动“ 好又多”超市开张 ,老师把选购商品以及如何购物的学问都融入这个活动,达到了理想的效果,诠释了活动的度与效。学生在活 动中学到了知识,整个 课堂活而不乱。“大家喜欢去超市购物吗?” “喜欢!”学生很雀跃。 “今天我们的课堂多了一家自选超市,这家超市叫好又多超市 。老师非常荣幸成为这家超市的“总经理”,我们班的 xxx 四名同学也光荣地聘为这家超市的“收银员”,今天邀请大家去超市逛逛,大家愿意吗?”“愿意!”学生齐声回答。“ 对啦!本超市的 讲解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