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的辩证法”视野下的情节动力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2970805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否定的辩证法”视野下的情节动力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否定的辩证法”视野下的情节动力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否定的辩证法”视野下的情节动力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否定的辩证法”视野下的情节动力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否定的辩证法”视野下的情节动力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否定的辩证法”视野下的情节动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否定的辩证法”视野下的情节动力(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否定的辩证法”视野下的情节动力一否定的辩证法拆除了什么?情节主要靠叙述文本中的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连接,不同的因果关系类型决定了小说情节的类型。由于小说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像实在世界的某些因果律那样显现为必然,所以在构思的时候又有一个选择与组合的过程。那么,作者在对情节进行构思的时候,以什么方式思维才能有趣地推动情节的发展?赵毅衡在仔细地分析了黄金时代文本之后得出结论:“叙述的本质,是一个连续否定的过程,叙述即否定。 ”本文认可这个结论,因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否定,清理否定的类型,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情节的推进模式。自柏拉图以来的很长时期,西方哲学以把握世界的整体性为目标。 “哲学将整体当做

2、自己的对象来垄断,就把它作为异于自身的东西驱逐出去”。这种朴素的思想方法导致哲学不能把握更多的“异物质” 。辩证法的出现,为解决“异物质” 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阿多尔诺认为, “辩证法是多余的、是从外部随意涂抹上的方法”, “它标志着同一性的不真实,即被概念把握的东西不能完全进入概念之中”。他由此对自黑格尔以来的辩证法展开了系统的批判。在这个批判过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辩证法“否定之否定” 思维方式的问题,同时也看到西方传统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的不足。在阿多尔诺看来, “同一性 ”是康德、黑格尔哲学的纯粹思维形式基础,同一性思维方式存在于康德处,又被黑格尔用来反对康德。但是黑格尔同样没有意识到, “

3、同一性”“总体性”概念本身就是虚幻的, “因为那个总体性是按照逻辑建构起来的,而逻辑的核心是排中律,这样,所有不符合排中律的东西、所有质上不同的东西,都被假定为矛盾的。 ”阿多尔诺指出,辩证法为了认识和概括世界,就需要用概念来统一被认识的对象。一旦用概念统一对象,就是在用意识自身的形态去把握世界。许多不同质的东西都被强行视为矛盾的东西,更多杂多的东西被强行拉入同一性之中。所以他认为, “如果谁屈从于辩证法的戒律,那无疑就为经验的杂多性做出了痛苦的牺牲。 ”因此,阿多尔诺强调“ 非同一性”并以之来概括事物的发展,从而建构起了他的“否定的辩证法” 并揭示了传统哲学认识事物发展的思维形态,那就是忽视

4、杂多性、用概念将丰富性纳入二元对立的框架体系。谢永康认为“阿多尔诺改联盟变和否定的直接对象自然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反思、否定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否定的辩证法的起点,而他最终要改造的对象是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辩证法的思考起点是否定。黑格尔辩证法中有“正题”“反题”“合题”这个著名的三段论。马克思将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改造成唯物主义辩证法,用“否定之否定” 重新整理了黑格尔的三段论。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再到阿多尔诺,否定的模式至少可以概括为这样三种:黑格尔:正题、反题、合题。马克思: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阿多尔诺:否定、否定、再否定。从黑格尔到马克思,辩证法并无实质性变化,我们可以把马克思的“否

5、定之否定 ”看作对黑格尔的 “合题”的重新认识。阿多尔诺则抛弃了“肯定” 面,建构了一个连续否定的思维模式。为了说清楚否定辩证法的核心理论框架,我们有必要用符号学的观点来审视关于否定的一些基本问题。二共时性否定、历时性否定与符号双轴我们感知到的世界是经验世界,我们在经验中整理的世界是符号世界。张法认为, “符号世界的发现使人对世界和自身达到了一个较接近真理性的认识。这就是人面对的不是一个客观世界,而是一个符号世界:人只是通过符号来与客观世界打交道;客观世界只有通过符号才能为人所认识;客观世界只能表现为符号世界。 ”也就是说,不论黑格尔、马克思还是阿多尔诺,其实都只能在符号世界中谈论否定。这可能

6、是一切哲学都无法摆脱的魔咒,只要你一思考就不可避免地进入符号世界。 “人只能面对符号世界这一事实,是人面临的最大的矛盾。 ”既然人的认识无法摆脱符号世界,那么在符号世界之内来看待思维与哲学就不可避免。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了“共时性” 和“历时性” 两个概念用以说明语言的存在形态。看待任何事物都可以从这两个角度观察,对于否定同样如此。例如我们做任何选择,从共时性的角度看,选择的同时就拒绝了其他可能;从历时性的角度看,选择就意味着对之前状态的改变和否定。周书俊认为, “自我选择体现了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自我选择本身就是扬弃,既是对自我存在的肯定,又是对自我存在的否定。 ”萨特同样认为“

7、我们自我选择,就是我们自我虚无化”。也就是说,一旦选择就意味着否定。这种认识是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待否定的。共时性否定,是选择轴上的操作,即当我们选择了聚合轴上的某一个选项的同时也否定了其余选项的操作。当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看,正是因为我们否定了其余选项,所以被选的那个选项才被选择出来了。在这个操作过程中,因与果是同时存在的,因果不处于时间流中,这完全不同于组合轴上的操作。历时性否定,是组合轴上的否定,就是在时间流中,后面的事件出现、前面的事件被否定的操作。索绪尔所说的历时性是指语言的发展、共时性是指语言的结构,组合轴与聚合轴都是结构而非历史。本文借用此概念是想用以说明另一种看待否定的方式。当我们

8、谈论情节问题时,否定可以被安置于空间结构或时间之中。当它被安置于空间结构之中时是共时性否定,被安置于时间中时就是历时性否定。历时性否定在实在世界中不能反过来由果至因;但是在叙述世界中却可以。然而即使是在前果后因的叙述世界,观念上的前因后果关系仍然不能被推翻。也就是说,历时性否定主要是指因果律,由因至果就是否定。任何有情节的叙述都是共时性否定和历时性否定共同操作的结果。没有共时性否定就无法选择,文本就是杂乱的“实在 ”的堆积。所有叙述都必须从杂乱的“实在”中选择一个“值得 ”叙述的单元。没有历时性否定,情节就无法存在于时间流中,也就不存在因果关系和时间向度,情节就无法发展。另一方面,共时性否定与

9、历时性否定可以互相转化。在叙述情节中,存在于空间或结构中的否定可以在时间流中成为前因后果。时间流中的因果关系也可以转化成一种空间结构,以便于我们分析与认知。我们可以让情节在一个认知结构模型的各因素中往返运动以形成情节,同样可以把一部小说的情节用一个结构模型进行分析。三“元” 与情节模型在整理经验世界的时候,必然面对一个问题:到底应该用什么思维框架去整理杂乱的经验?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多元论认为世界有多个本原。 “元 ”的本质,可以看作互相否定的概念。例如“五行 ”认为世界本原有五个: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 “相生”是肯定型因果, “相克”是否定性因

10、果,每组因果关系形成循环,世界便在此五行之中运行。 “生” 与“克”是一组矛盾,事物处于每个点上都有两个运动方向的选择,世界便在此框架下运动。五行之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不是同一物,每一个元素都与其余四个元素发生关系,所以五行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互相否定的。 红楼梦的人名设计多与五行相关,主要人物姓名的偏旁常代表人物的属性,例如贾宝玉属土,薛宝钗属金,林黛玉属木。赵健伟认为,“宝、黛、钗即土、木、金的相生相克关系,决定了三人的婚姻成败,也奠定了红楼梦这一更大的悲剧”。 红楼梦的情节结构发展,与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密切相关。正是因为对构成世界的“元” 的形态结构的不同认识,才造成了不同的思维模型,也形

11、成了不同的情节发展模式和分析情节模型的方式。小说的情节发展基本上都可以在互相否定的“元” 之间的运动中得到解释。一元论情节模式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或者是精神派生物质,或者是物质派生精神。一元论大多只处理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关系,一般不能用来讨论叙述情节的发展。但是,如果作者的世界观是一元论的,情节总是会倾向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在一元论世界观指导下,故事情节雷同的情况非常多。 “人们在研究中,发现各国民间故事在主题、情节上大同小异的现象十分普遍欧洲各民族童话的情节,约三分之二与其他民族的童话相重合。 ”这大概不仅是故事同源、文化交互、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所致,更重要的是共同的情节模式符合人们对

12、世界形态的认知模式。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总结出民间故事的 31 个功能单元并开创了叙述学这个学科。事实上,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本名神奇故事形态学 , “它旨在阐述民间神奇故事的结构形态。 ”即是说,这些故事多是由一神论世界观指导的,这些故事的情节有比较固定的结构模式。在具体的情节推动过程中不可能只有一元。一元论一般只能决定故事的总体走向而不能决定具体的情节动作。故事必然有矛盾、因果、美丑、高下等对比。只要有对比,世界就不可能呈现为一元,一元论也必然向二元论方向发展。赵宪章发现了这个规律:“如果说古希腊出现的三大形式概念建立在艺术一元论基础之上,那么,古罗马时代的合理与合式则是西方美学史上艺术二元论

13、之滥觞。 ”二元对立模式下的情节模式哲学中的二元论多数情况下是指物质与精神的相互独立。形而上学中的二元论是指在任何领域之内,都有两个独立而不可相互还原的实体即两个相互否定的“元” 。笛卡尔区分了物质与思维,莱布尼兹区分了现实和可能。在这个观念的影响下,西方近代形而上学大多在二元论的思维模式下展开。 “在西方哲学思想中,从柏拉图、基督教到康德、黑格尔,甚至尼采、萨特等,就一直呈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模式。 ” “正是以这类二元对立作为基石,传统哲学构筑起了形而上学的大厦”。康德的“ 二律背反 ” 、马克思主义的矛盾的对立统一,都深受二元对立观念的影响。塞尔登说:“在西方哲学思想中,统一体、中心、在场

14、的概念一直是根本的概念。甚至结构主义理论家也将结构视为毫无疑问的牢固的意义中心 。 ”二元对立思想支撑起庞大的西方思想体系,但是在现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学和传统思想也是如此。有研究者发现,中国古代文学中也大量存在二元对立的观念,直至近代以来“ 传统文学情节中的忠奸对立 、 善恶对立 、 美丑对立等二元情节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在儒家传统思想中,向来有君与臣、夫与妇、父与子、君子与小人等二元对立概念。在道家思想中,有内与外、有与无、生与死、刚与柔、长与短等二元对立概念。可见二元论在中西方的思想体系中都有深广的传统。由于二元论思维模式将所论的世界一分为二,所以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很

15、容易将世界进行划分。佛教的因果报应、因果循环,也可以看作是二元对立概念的历时性否定的结果。因果循环律是佛教的两大定律之一,它的含义是:“第一,没有无因而生果的。第二,没有有果而无因的。第三,没有果不成因而再生果的。 ”即是说,世界发展的规律,是因生果、果再生因、因再生果,因果循环,生生不息。现代心理学研究也发现了因果循环和因果关系“经常是双向的” 。因果循环律与马克思的否定之否定律并不矛盾,而且是可以互相解释的。在二元对立体系中,肯定与否定可以互生并存,这就是辩证法。在二元对立思维框架下,叙述的价值观常常十分鲜明,矛盾冲突剧烈、人物善恶分明、斗争你死我活。例如“文革” 时期的小说,基本上是除了

16、好人就是坏人、除了正确就只有错误。一切的善恶对立、美丑对立、忠奸对立等二元对立都是观念的概括,是为了简化对实在的叙述而设的。但是二元对立又是我们在观念中整理世界的必要思维方式,没有这种思维方式,世界难于被思维。因为思维的基础是逻辑,逻辑的基础是二元对立。一旦二元对立思维框架被打破,那么形式逻辑中的基础定律就会轰然瓦解。二元对立模式在现当代思想体系中受到了挑战和质疑,质疑得最厉害的是被称为解构主义者的德里达。德里达用反中心主义者的姿态彻底消解了西方近现代哲学中的二元对立思维和逻各斯中心主义思维。阿多尔诺的否定辩证法,事实上也起到了消解二元对立思维的作用。他说的“非同一性 ”取消了二元对立的外围框架,否定、否定、再否定取消了形式逻辑中的排中律。所以,否定辩证法不但消解了“二元 ”而且拆除了所有的 “元”及其框架。四不生不灭律和“三位一体” 的三元模型佛教认为,普通哲学及宗教“只见了事物的外表而未曾推测到生灭的所以然。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